• 26

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認為解決民怨的最好辦法是年輕人必須拿出骨氣、志氣、勇氣

我覺得解決民怨的更好辦法是

雜誌可能要有一點營養的內容

就如同最近新聞

我看到東森記者再慰問殺人犯父母安撫他們,還很得意的報導出來,一直宣揚

很想問一下,如果家裡你的父母死掉,人家問你現在心情怎樣之類的,有什麼要表達的

你會很愉快的跟他回答問題嘛,這些雜誌與新聞真的比較像是亂源!

再者如果是這麼有能力可以想出辦法,怎不建議當前政府,看有沒有人會聽!

曾經有個學生向他的一位啟蒙老師說 他想要救很多的人,他覺得那些人很可憐,所以他要當醫生

去拯救這些沒有能力看病的人,而他的啟蒙老師只告訴他,你當醫生只能再有生之年內救少部分的人

你如果當經濟學家,有辦法提出好的辦法,解決經濟、糧食、貧富不均...等等分配問題

你可以救更多的人、甚至全世界的經濟問題都讓你給解決了!

說坦白點,總編輯還不是靠那本雜誌賺口飯吃,不買的人最大!

大家如果不買你的雜誌

廣告商還會投資你嘛?

別傻了,當然得說出一些有利雜誌的話,所提出的論述!

看到這篇,我突然覺得蘋果日報有些民眾投稿寫的也沒錯!

就如同前面大家所舉出的,連一些基本的人事物 都搞不清楚了,如何讓人看了有說服力?
cchiher wrote:
看完後這一期遠見"總...(恕刪)


5年級生買台北的房子?
我6年級前段的,和那位的時代接近
十幾年前在台北買房子的時候一坪25萬左右吧,全新的一層電梯大樓大概700萬
同樣的錢現在能買啥?一間廁所嗎?
講白點根本是XX比雞腿
以一個經營者的角度來說

我也認為現在這代就是缺了她說的三個氣




有種點就團結起來要求漲薪漲福利嘛
每個都躲在人家後面嗆聲說薪資不夠工時長
結果面對面的時候又是膽小的跟著其他人一起只說好聽話





那些真的有種抱怨薪資低的都被我炒了
不過留下來的就可能因此漲了薪




只是

大多都只想撿人成果
沒幾個想當烈士
到狗窩裡說狗臭 豈有不被狗咬的道理

cchiher wrote:
看完後這一期遠見"總...(恕刪)


中下階層人民的忿怒,請在1/14 怒吼出來~~
現在台灣很像清朝末年,還作著自己曾經是亞洲之龍的夢,八國聯軍都要打進來了,
前有韓國大陸搶奪產業大餅,
後有泰勞印勞卡位中低階勞動工作;
上面滿朝文武還在自我感覺良好,忙著內鬥;
下面世襲地主員外還在洗腦長工老百姓沒有不努力,只有不爭氣.
政商財團用高價房地產和30年貸款想要綑綁住大部分的老百姓,兵不血刃的維持既得利益,避免武裝革命.

這一代的年輕人面對的是上一代未曾面對過的變局,要如何安身立命的確是需要很大的智慧.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

cchiher wrote:
以"遠見"為名的這本雜誌的總編輯
幫年輕人常見的抱怨診斷了病因也開出了處方
那就是一切的一切源自於"年輕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更缺乏勇氣"

BBC中文網駐台灣特約記者
未來事件交易所與遠見雜誌民調數月以來都預測目前執政的馬英九將在大選中落敗,遠見雜誌幾個月前已突然宣佈停止相關民調,並導致其民調中心主任辭職抗議

倒底是誰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更缺乏勇氣。

是阿,我就是缺乏勇氣,缺乏勇氣去投資,也不敢下定決心去投資,因為我就是領死薪水的人,我認為存錢是最好的投資,與其把錢都拿來投資,倒不如手頭上有錢我也覺得比較安心,也許就是這樣我才發不了財。

nbhd77 wrote:
而你所言對岸年輕人的競爭力真的是很高,許多跟我年紀一樣的人都已經是經理甚至總經理了,許多25歲以下的小伙子課長一堆的也是,但台灣的年輕人呢?就我自己看身邊的朋友,20多歲時都是把大學當醫學系念要拖兵役,而以對岸年輕人來說,其實很多都是農村上來城市打拼的,從小種田吃苦,也造就了後來他們到城市打拼時的刻苦耐勞,就以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台灣的小孩以前是放學就在想要打什麼電動要去哪裡逛街,但他們放了學不是回家幫忙種田就是打打零工,可想而知這樣的環境對於長大後雙方的抗壓性落差會有多大!
nbhd77 wrote:
台灣的小孩以前是放學就在想要打什麼電動要去哪裡逛街,但他們放了學不是回家幫忙種田就是打打零工,可想而知這樣的環境對於長大後雙方的抗壓性落差會有多大!

...(恕刪)


有看過台灣上班時因為工作跳樓死亡的嗎?

大陸很多!

有看過大陸上班時因為過勞死亡的嗎?

台灣很多!



這樣比喻和論調很奇怪,

全世界發展中以上國家的小孩都是放學就在想要打什麼電動要去哪裡逛街,

台灣小孩很多下課後都還要去補習班,

包括大陸大都市的小孩都是一樣,卻只拿大陸鄉下小孩來比!



這種要大家自省、習福、認命又充滿中國式威權的講法,

國外論壇很少見,真的不適合拿來討論!
san5432 wrote:
雖然時代背景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他探討的主要徵結點,還是在這一代年輕人面對大環境的態度。
(恕刪)

沒錯

多做少抱怨

有良好的工作態度

對未來是很有幫助的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