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echiny wrote:
大樓一樓沒有人喜歡住不知道是如何推論的? 台灣一樓始終都賣的比較貴, 可見需求不低,...(恕刪
一樓賣比較貴是因為一樓可以當店面使用,而不能當店面使用的一樓(比如說沒有臨路的),就得要有庭院圍起來,要不然還真的沒人想買(假如價格一樣的話),因為一樓有採光跟隱私的問題(半夜有人在你窗戶邊走來走去,嚇都把你嚇死了)。
所以可以做店面的一樓,除非建案是豪宅取向(強調一樓無店面),要不然建商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至於花錢買公設這件事,我也想不通為何樓主會認為公設不用錢?
樓梯、梯廳等這些公設也是要花錢蓋啊,但是因為大多不計入容積,所以造價不可能主建物一樣,所以分開標價合理,但是不用錢就不合理了。
至於一樓的公設,我前一篇就講過了,一樓的造價跟主建物是一樣的,好一點的規劃當然可以弄出好賣的一樓住家,所以仍是有少部分建案是有一樓住家的,但是大部分是規劃不出來的,不好賣的一樓,建商當然就讓所有住戶一起買單囉。
為什麼願意花錢買公設?
小弟我願意多花錢買梯間、樓梯、走道大一點、寬一點,因為用起來舒服。
至於一樓的部分,小弟是不太需要那些公設的,但是可以選擇的話,小弟寧可花錢買公設而不要有店面。
另外,就是有人喜歡公設多,最好還有溫泉,不然城上城為何要有游泳池,網球場,電影院?
現在的問題就是,為何要花錢買?
這些公共空間不就理應屬於各住戶的?
我想這還是跟法規和長期以來買賣習慣有關,
以前權狀30坪,一坪10萬,總價300,因為低公設,買的人沒感覺。
現在消防法規改了,又規定要有機車車位,這些空間是公設,按法令可登記至權狀中。
如果想不要這種被迫買公設的感覺,應該修法減少不合時宜的要求,或改變計價方式。
以上拙見,待高手補充。
私有和公有的空間價值原本就不可能一樣, 公設也是一坪一坪的算給住戶買, 和私有室內空間一樣價格就應該有私有權吧!? 把屬於自己的那一塊畫起來, 說的痛徹心扉一點, 就好像如果你家的床被畫為公設, 讓大家都能走來走去, 應該沒有人會願意吧!? 今天只不過把床的位置換為走道, 就要被說服說那是公設, 因為別人買的都讓你走了, 所以你買的也要讓別人走, 這樣似乎說不太過去, 少了專屬專用權, 為何還要花一樣錢買??
我贊成公設合理計價收費, 但價格是否需要受規範? 不然政府又何必強制把公設分開表列標價??
cashhung wrote:
建議樓主可以goog...(恕刪)
因為地也是超貴的,且都賣好大一片…
至於現在的新房子,公設比至少29%起跳,因為政府規定大樓得有兩個逃生梯…所以您買的新房子就算沒有任何
設施也會有高公設比哦!!
找房子時得問清楚再前往看屋,因為DM上若寫30坪一房一廳一衛+車位,實際房子坪數只剩下30坪-車位坪數-公設比=房子使用坪數,若有前或後陽台還得再扣掉附屬建物的坪數。
30坪-10坪(車位)=20坪;20坪*17%(公設比)=3.4坪……;20坪-3.4坪(公設)=16.6
16.6才是您房子使用坪數。很疑惑吧!!為什麼一個車位要10坪啊??因為還要分擔車道啊…沒有車道您的車子要如何進入地下室,要如何到達您的車位呢?
公設比11%~17%約是10年前的大樓,越年輕的大樓公設比越高……
johnnyw0719 wrote:
現在公設比大部份都30%上下吧...若以實坪計算把公設價格攤到實坪售價內去....大部分建案價格實坪都漲幅一樣...大家都用實坪價買賣...看不出來把公設攤到實坪售價來買賣有何差別耶?! 不如把公設標示的更清楚還來的有意義...要不要買單公設就看各人囉~~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
價格按實坪計算的話
就總價來說是沒差別的
但是一些混淆視聽的廣告噱頭就無所遁形了
例如一般標價可能會說 "每坪20萬起" 來營造單價便宜的假像
如果換成實坪標價就變成 "每坪30萬起"
雖然在深入檢視房屋資料後這些都沒差別
但是至少可以一開始就現過濾掉不適合自己的物件
雖然結果一樣, 過程中可以省一道工就是了
例如我有900萬, 想買有30坪實坪的房子
這樣我只要找每坪30萬的物件來研究就好
而不必找了一堆總價900萬的物件
其中卻有很多一開始就不符合我需求的物件來多浪費做功課的時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