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你不能不知道的真相 - 論太陽能的可行性

npic2001 wrote:
無法反駁的事最好解決...(恕刪)


奇怪了, 小弟特別註明不是在懷疑您杜撰了啊?
此地無銀, 三百四百五百兩?
既然您這麼嚴正否認杜撰, 那麼就請您講出是誰吧?
全名以及文章, 先謝了

npic2001 wrote:依照你的邏輯
宋聖榮不也是杜撰一員
大師的邏雞可真特殊啊...(恕刪)


哇, 見識了

小弟都附上全名,還有出處
您到現在只有一個姓連名都沒有, 更沒附出處

這要如何相同並論, 您邏輯真的有大問題啊
您講邏輯兩字都替您難為情

唉, 先講清楚您的資料再來討論吧
1000樓?都講過到海枯石爛都不知道會不會有您的出處了
您不是在開玩笑吧
JerryKS wrote:
備載多少我想這點很難...(恕刪)


J大, 這樣講好了
如果台電認為 40%才夠, 而它也一直以您說得給不夠多資料的方式對應社會
那麼誰又能質疑?

所以什麼是"夠", 似乎變成台電自己的解釋?

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 個人想凸顯的疑問是, 難道台灣真的做不到無核嗎?
尤其是台灣以一個國家來說, 對於核災的風險承擔能力實在是等於零的殘酷事實前提下
如果台灣社會有這麼大一個疑問, 而台電沒有拿出夠的資料給類似您這樣的專業人士們來公論
而只是丟幾個標題 "台灣不能沒有核電" , 這樣豈能服眾?

以一個國營事業來說不解釋清楚社會的疑問而造成社會成本的浪費,它更是罪過
而他們繼續拖下去, 就會失去越多人的信任, 浪費越多的社會成本
你不要傻了,台電還是要拿到外面跟世界不同電力公司進行排名。
以為40%就是他自己喊,又不丟臉嗎?!

我隨便去網路上抓一些台電的數據,證明台電是一個國家保護大家的政策下運作。
從一開始台電存在就是為了保持國民的用電價格保證。
所以,台電階段型任務應該結束。
平均售電價應該上揚53.3%,這樣比較合理。
我用1988年開始電價不動的基礎下,進行加權3%的物價上漲計算。
合理電價, 2010年度應該是4.0元/度,不是2.61元/度。
台電是用4%計算,我還算客氣。

1998~2006年間,這段時間本來就應該檢討供電價格。
並沒有外力可以阻礙調漲,但是那段時間經濟部考量的不知道的因素。
導致,2007年後就沒有機會調漲。(主要是海嘯與就業率)
1998年~2006年間,很明顯政策是維持電價。
但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電價過低會壓抑不下供給量,以及台電沒有額外經費。
所以,台灣的再生能源與相對應的發展,全由這段時間的決策錯誤而導致後續可能能源計畫落後。

光是這點,我就很不欣賞那種政客而無擔待的能源政策,1998~2006間的能源政策是不存在的。
過去能源政策是台灣的弱勢政策。
沒有明顯的檢討與配套預演,只能說「維持物價是台電的責任」,台電是免費供應嗎?
環保掛帥,毀了台灣能源計畫。
這樣抱怨也對,因為我不是衛道人士。

為何是1998~2006年? 這要參考台電供電價格1988~2006年的營運數據,搭配每戶電費的GDP比例。
兩條曲線的交叉就在1998附近,也就是1998年後本來就有空間往上調整電價。
可是,無奈台電守住的電價,但卻又必須要調配電力供給到每年4%的電力容量增加率。
換言之,該漲沒漲,台電就沒有本錢再開發任何新興能源,也導致現在的再生新興能源補貼必須由國庫與經濟部提撥。這點,我抱怨很多。



--------------------------

在此感謝台電,你們當爛好人太久了。
麻煩你漲53.3%的電價,不要考慮GDP比例,因為你們將來民營後就是獲利優先的企業體。
使用者付費就是最好的計算。


自己找台電數據,我都可以做成表格了。
但是,台電經營績效的透明度的確不高。

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821103-210554&filename=etd-0821103-210554.pdf

第52頁。這樣的數據可以解釋為何備載的價值是有。我想40%只有笨蛋才可能會接受,16~20%應該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台電的經營數據,我想還ok。現在保持「供應與平均負載下 87% 均值」,還滿穩定的。
但是,尖峰用電這問題沒解決,就有備載問題。


台電依照GDP計算成長用電需求(包含尖峰用電成長),因此備載會有23%的數據。
元兇就是「尖峰用電過高」。


個人認為「尖峰」與「平均」的尖峰會是很詭異的數字。
平均是經營數據的計算,尖峰卻是統計上的經濟成長需求所得的數據。
這點很多人沒搞懂。

因為目前不提高使用費,任由大家使用,使得尖峰變得很高。
這點就不對啦。


尖峰用電預估太高,就會使得備載高。
這個數據,一直都是保持很高,就是台灣不能限電。
他x的,誰說不能限電。尤其是夏天。

還有,台北市內為何不能蓋電廠? 這個地方是不蓋電廠,又只會哀哀叫夏天很熱。
台北市,應該加收2倍的電價,也就是台北市用電應該是10元/度。

當夏天用電,提高到10~20元/度。自然就會減少尖峰用電。
就可以降低備載。
直轄市用電本來就比鄉下高,所以我建議:直轄市夏日電價應該要10元/度起跳。


夏天冷氣,一小時約4度用電。
現在吹8個小時,大概8hrx4度x2.61元=83.52元。

依照我的建議:
吹8個小時,大概8hrx4度x10~20元=320~640元。

我想,這樣對大家都好。 尤其是都市內的用電多的人。

很多人會說,你住看看沒冷氣的台北市就知道有多熱。
但是我會說,就是你們都市用電,造成用電量激增以及台電必須要保證你有電可以吹冷氣而增加備載。

使用者付費,懂吧。

我住過台北,所以知道冷氣根本就是必要的開支。
吹30天,每天平均8HR,2505元。一次兩台冷氣,大概就是5010元。
提高都市電價到10~20元/度 後,
吹30天,每天平均8HR,9600元。一次兩台冷氣,大概就是19200元。

大家想也知道,都市用電勢必減少。尖峰備載,也就會變少。
23%自然就會降低,而不是政客說的我們多了10%的用電備載。
我必須說尖峰用電的元兇就是保護太多內需的需求,維持物價。

誰敢喊:「降低備載」的話,我想聽他說後面這句「加倍電價,以符合使用者付費」。

我希望,電價漲一倍。反正我家用電很少。
德國太陽能補助年年減少~而據周刊所說的~全德國太陽能的發電量~僅佔全國總發電量的2%~德國為了這個2%的太陽能~年花費5100億新台幣~相信就是這沉重的負擔~德國當局才會年年減少補助太陽能的金額o
臺灣呢?有這技術?有這財力?
臺灣為了這乾淨的太陽能~能犧牲荷包到甚麼程度?
當大都會區加重計費,而讓平日的電費民生支出大於房租時,就應該立委出現說

「不要因為降低尖峰用電而逼老百姓跳樓,台電要改善而不是民眾要犧牲用電權利」
此時,台電要改善? 除了免費供電之外,還有什麼可以改善,我就想不到。

尖峰用電高,不輕易限制百姓用電(單價低,大量供應),是備載高的元兇,也是大家的福利。

----------------

備載這字眼要用凱因斯的供需理論看待,
便宜的能源價格與充沛的供給,使得市場穩定安穩成長,帶動經濟穩定發展。
全世界都在強調降低發電價格並且符合減碳,
低電價趨勢,是讓經濟成長不受到阻礙。
低碳趨勢,是讓地球不再惡化。

台灣跟全世界都一樣,需要的經濟發展與配合世界減碳趨勢。
而能源未來需求因經濟發展而增加,使得電廠只能強化效率與找尋減碳的替代能源。
核能曾經是一個很好的減碳選項,但因為地震關係而改變了這個趨勢。
而過去幾年,核能是主要世界減碳的方針,如此改變了。這就是所謂的潮流。

---------------------

對於民粹主義,漲電價就是政府的掠奪
而我必須提,1988年到現在電價沒動過!?

如果開發民營電廠,第一階段就是看到電價無法跟台電競爭,導致多數人不願意投入。
除了台電跟民營發電購電之外,讓民營去給國家養!?
目前這邏輯卻是成立!? 詭異的民營電廠。


要開放民間投入電廠競爭,台電必須先漲價,讓渡電力網路給他們使用,而且台電不能壓低售價。
這樣商人才有商機,有賺錢的經營下去。
可是,台灣太小,電費太低。不可能有獨立電力公司與台電競爭。
除非大家可以接受電價提高,否則民營只是唬爛的噱頭。

...........................................

附上1999.06.05新聞稿
「台電副總經理徐錦棠說,台電每年大約發一千億度電,未來民營電廠全部加 起來則不過是一億多度左右,因此台電每年購電損失約幾十億元,與台電目前 每年四百億的稅前盈餘相比,購電成本增加的衝擊有限。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政府的能源與環保政策是要增加天然氣發電,長期而言電價勢 必反映成本,逐步向上調漲。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政府為了抑低二氧化碳排放,規定第三階段民營電廠全 部以天然氣發電,因此台電向民間業者的購電成本一度即達二元多,比目前台 電自行發電的成本每度一.八到一.九元高,再加上輸配線路、抄表收費等其 他成本,以目前台電每度電平均售價二.一七元計算,台電每向業者買一度電 ,就會損失五毛錢的收入。」

...........................................

2009/04/15 中國時報
民營電廠穩賺 藍綠都罵台電(陳瑞隆是那時候的經濟部長)
「政府自民國八十四年鼓勵民營電廠發電以彌補台電發電量不足,由台電以優惠收購價和民營電廠簽訂一次廿五年的契約。不過,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兩年前走高影響,經濟部九十六年十月廿九日出面協調台電與民營燃氣電廠,台電同意按中油天然氣價同步調整發售電價格,且生效日還追溯自當年十月九日實施。

 相關人士指出,此一修正等於打破過去固定保證收購價,改採浮動收購價,因此,九十七年燃氣民營電廠的「收電量」和「售電收入」的年增率才會首度出現反比,否則,在過去制度之下,兩者應成正比。

 在台電保證收購價之下,經營民營電廠成為穩賺不賠的生意。不過,興建電廠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生意,自八十四年第一階段開放以來,投資者都是大財團,譬如台塑集團麥寮電廠、和信集團和平電廠、遠東集團嘉惠電廠,以及長億集團長生電廠;長榮集團也在八十六年簽訂合約興建新桃電廠。

 對此,藍綠立委都搖頭,民進黨立委潘孟安一口咬定,民營電廠吃飽飽就是和兩次漲價有關,「台電是笨蛋公司,把人民當提款機!」國民黨立委林滄敏則有看過台電宣稱「機密」的合約,「非常不合理」」

...........................................

天然氣真的是被逼(何美玥是那時的經濟部長)
http://www.moeaboe.gov.tw/Download/Policy/98EnergyMeeting/meetingpolicy/important/files/94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執行成效與檢討.pdf

「台電就算賠錢也要花巨資建天然氣電廠,係因 〝二○○五年〞 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天然氣因二氧化碳排放量較燃煤少一半,為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及兼顧電源開發,液化天然氣的年使用量在二○一○年時須達一千零五十萬噸,到二○二○年時更要達到一千六百萬噸的水準。 」

...........................................


http://www.taipower.com.tw/TaipowerWeb/upload/files/29/TP561_p32-34.pdf
漫談電價與節能減碳 林海瑞,台電副廠長退休,目前是美國普利茅斯鋼管公司顧問, 電機工程學會高雄分會顧問

依據去(97)年台電各類發電成本結構是:燃油 5.42元/度、液化天然氣3.67元 /度(外購民營的電是3.88元/ 度)、燃煤1.87元/度(外購民 營的電是1.67元/度)、慣常水 力1.34元/度、核能0.62元/度, 而台電平均售電價才2.3元/度。 換句話說,台電只靠核能、水力 和燃煤發電賺錢,也難怪台電舊 機組更新計劃包括深澳、林口和 大林都要採用高效率的超臨界燃 煤機組。明知這是會違反溫室氣 體二氧化碳減量的長遠目標,但 又奈何?總不能改蓋發電成本 13.95元/度的太陽能來取代吧? 何況太陽能發電容量還受到光照 面積的限制。我真的不懂「再生 能源條例通過,未來二十年裝置 容量將增加650萬瓩到1,000萬 瓩,有三仟億產值」高興從何而 來?是否叫去年虧一仟億的台電 再慷慨的拿更多民脂民膏來贊助 太陽能光電產業?

...........................................

台電要養民營電廠,真的虧大的官商結構。1999.06.05就提出要漲電價,拖延到到現在藍綠都不敢提的真相,就在此。
我記得很久以前,台電要固定價格收購,好像被很多人阻擋。就是要台電用市價收購,我很知道現在民營電廠到底還想從國庫拿走多少才甘願。收購期又長,真是亂來。
另外,德國是用固定價格收購。台灣商人就是要價差,不要固定價格收購,否則無利可圖。
請問,我們還要支持民用電廠嗎?
我們一定要用天然氣嗎?

-----------------------

備載與核能無關,只跟民生與工商成長有關。
台電目前的方針,只是守住發電量與發電售價。
備載越高,表示供電的穩定性係數越高。
只是配合需求的國營機構,備載的容量取決於市場需求,不是台電說了算。

-----------------------


要廢止核能才必須看看尖峰用電的特別需求,
但考量台電機組經營平均績效85-87%

在真實尖峰備載沒有壓低而廢除核能供電,
短時期都有區域電力不足的「可能」,可能就是有機會而不是一定發生,也不是不發生。

可能也只有大都會或是重工業用電會發生短時間跳電或是供電不足。
而不是全台都會一起停止供電短缺。

當大都會或是重工業受到影響,就是影響經濟。

這樣解釋應該還可以吧?
這樣解釋,也讓大家知道風險在哪.
但是某些人卻誇大成,這是威脅?! 莫名其妙。

-----------------------
100%為平均發電設備發電量
台電有85-87%的平均經營績效
而百姓的尖峰用電需求為平均發電的125%,
尖峰用電備載為12.5%。
這是我的夢幻數字

這時候,台電數據是23%備載,是還可以接受的.
我所提的12.5%是不可能,
台灣尖峰用電過高,導致不可能.
所以減低到20%. 也是我的比較希望的備載答案.
但電價太低.....是元兇,很難低於20%。

-----------------------

舉例,
低價刺激市場消費,也使得廠商必須累積更多的庫存。
最後,庫存的安全庫存,比起正常需求更高。
尤其是旺季,可能是淡季的2~3倍庫存量也說不一定。

=> 所以台電夏日用電的備載,在平日就顯得多很多。但也沒辦法,低價刺激消費就是這樣的。
-----------------------

100%:平均營運機組發電量滿足85-87%的需求
140%:設備發電量容量(12.5%的備載)
125%:尖峰用電量最大滿足值
這應該是全世界都很難滿足的電力公司經營的魔幻數字


台灣不及格的地方是「太高的尖峰需求,導致備載有23%」。
而20~23%,我認為是台灣的電力備載安全值,
但尖峰過大,導致很多政客亂說一通。好像尖峰用電只是增加一點,並不是增加很多的夢想數據。

-----------------------
讓我估算一下,廢核之前台灣要建設多少電力容量。

現在假設23%是備載量,
一旦扣除10%的核能後,所有發電機組將都會拼命產出電力,
在87%是經營績效的上限狀況下,長期供電。13%是經營上的緩衝。
長期這樣87%的績效是滿危險的,卻又剛剛好「可能不足以有空間輪休發電保養」
或許我們認為92%才是台電的臨界經營,87%還有改善空間。
那我想講這句話的人,自己經營台電就知道92%與87%的差異有多大。
不要信口開河說別人的績效要多少。
100%-87%=13% 等同13%的空間給台電作為緩衝。

當「誰都不想遇到停電」時,
現在台電必須要先提高備載到30%才能去停止核能發電.
那時候才能安全著地.

30%-(13%+20%)=7%
13% 是平均經營績效的緩衝空間(100%-87%=13%)
20% 是我期待的尖峰備載,也是 hy你問的數字。

台灣還短缺7%的發電量,必須要在核能除役前建設好.
再計算建設期間的經濟成長率, 10%發電容量增加是2023年前要建好.

而在廢核之前,都只會看到備載逐年增加。
但這是正常現象。
在2023年前,備載只能增加,不能減少。以滿足核能的停機後的電力需求。
也表示政府很努力去建設基礎替代發電機組,
相對地,這就是努力去完成「無核家園」的政府施政,預先準備的工作。

-----------------------

陳貴明台電董事長講了:除役要考量電網穩定性、裝置容量是否足夠、核能安全、供電安全、電價波動及減碳情況等條件。這點就是很專業的回答,他算中肯。

你們可以從我的文章內看到這些的解釋,除了核能安全這件事情。
(我打從一開始就說立即廢核,也就是假設沒有核能的狀況。如果不延役,那也符合我所期待。)
不會看到我牆頭草亂飄。 只是看到還沒定案!? 快真的想要問台電董事長,你有決定權嗎?
如果只能配合,那麼請配合的好一點。肩膀硬一點,要電價調高,就肩膀硬一點吧。
我挺你。
德國的補助款,拿到台灣也是一樣的5100億換那些發電量

你問台灣太陽能業者,
台幣報價會比較低嗎??

答案是一樣的報價.只是換算匯率而已

不可能降價給台灣,除非要倒閉先

此外因為建築高樓多,都市不利於太陽能發電
在台灣的成效不見得比德國好...

之前都寫的很清楚,有問題看前面post 文

a290861 wrote:
德國太陽能補助年年減..
臺灣為了這乾淨的太陽能~能犧牲荷包到甚麼程度?(恕刪)

其實只要等太陽能成本降得夠低後,再用太陽能就好了嘛!

核能不是台灣製的,風力搞不好也進口的,火力/水力發電渦輪機組也是進口的,
由其他國家努力研發+補貼,等到太陽光電成本降低,到時台灣再買現成的就好了嘛!
要不然,太陽光電成本未降低就投入,會耗用更多現有能源。

當然,若台灣想要在太陽能產業A到錢,是可以補貼啦!
像太陽能是愛賺錢的經濟部在補貼的,並不是愛地球的環保署在補貼的。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非核家園是大家共同的理想,也是在未來必定要完成的目標
然而當我們在大力的倡導非核的觀念的同時,
我們亦需要清楚的認清目前的能源技術發展、穩定民生及經濟需求
才能訂定時間表,逐次逐項的以各種能源代替
所以非核是做為而不是恐嚇,是有目的的計劃而非漫無目標的沿街呼口號
更何況我們所面對的除了核能威脅的問題之外,還有二氧化碳及水土生態糧食的問題
都和我們現今使用的能源息息相關
一次地球暖化所造成的災害和損失,不會比核能還來的少些
大量的生態因水庫而遷移或是滅絕,不會比幅射造成的寸草不生還來的理直氣壯
因為氣候變遷及生殖能源導致可耕作土地變少,收成欠佳所影響的原物料提昇的種種民生需求問題,活著不見得比先走的幸福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在討論之餘可以更理性的去看待問題的本身,交互相長,不要讓這麼好的一篇討論文變成口水戰,那就太可惜了。

對我而言,能源的開源和節流可以是同時發展的

然而如同jk大所提的,現階段設法節流才是較立即而有效的辦法,開源部份實還有許多複雜的問題、分析和技術待解決

除了jk大所提的提高電費,強化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我想把高峰用電需求的平日備載成本劃成峰距,對台電應該不會是太難的事吧,每一階段超過的加收電費,我覺得挺合情合理的),同時亦應提倡綠建築及綠色生活的概念,制定相關的法案,階段性的規範新建物的綠能能力及老舊建物的改善程度。

綠建築,絕不是像現在一些標榜的建案說的採用風力系統、太陽能系統、雨水收集等外在設施的程度而已,應進一步的將設計結合環境,白天減少電燈照明的使用、加體建材吸收紅、紫外線能力以減少熱幅射以降低室內溫度,一般生活污水的循環利用,再結合各式的太陽能系統、風力系統、水力發電系統,以滿足平日所需。這才是我對綠建築最起碼的期望。

綠色生活則是盡量做到平日以走路、自行車及大眾運輸代步,少開冷氣及使用高功率的電器,多接觸戶外,教育下一代大自然的美和對我們的重要,這是我對綠色生活的認知。

我現在有做到幾項呢??新買的房子大約就是採光好些、將來迎光面的材質我會盡量選用可以吸收紅、紫外線的材料來遮陽、同時平時也開始盡可能以走路及大眾運輸工具來代步而少開車子。出辦公室的時候隨手關燈,就算人家看的怪我還是繼續這麼做。不過離目標還遠的呢,呵呵呵呵

http://210.69.152.10/Download/opengovinfo/Plan/all/energy_mthreport/main/files/10/03/10-03-02%20台電發電量裝置容量及系統負載(10003).xls

這份文件顯示,台電發電經營績效的機組效率。

再次說明,台電的電價過低。機組發電量與產能並不能說台電的營運不好,而政策上保持20%的尖峰備載。
似乎很高,但是這是歷年來政府的決定,絕對不是台電這種配合單位所可以決定多少才夠用。

很久沒跳電了,也沒有限電的台灣。
就是尖峰備載率高的台電所幫忙。

備載高似乎是政策不是台電決議。

電價過低,保護了53%的工業用戶的基本營運低成本。也同時促使百姓多用電。
使用者付費,讓多數的工業用電以及都會區的用戶有這樣的體會。
多數的電廠並不是建構於都會區內,所以都會區本身就是應該多收費。


就是因為台灣不能跳電的優先政策,歷年來都是這樣請台電配合。
尖峰用電高,主因是1998~2006之間並沒有考慮到電力公司的營運與未來電力公司方針。
導致新興能源的開發,台電略顯資金與資源不足。
原本3~4元的電價,卻長期被壓低。導致台電必須考慮 YoY的電力需求,不斷地想辦法增加機組。
台電的備載過高,是因為1998~2006決策錯誤。

目前顯示,蔡小姐所言的備載過高,利用備載多餘電力就可以補償核能空缺。
的確,備載很高,似乎可用。
但要用這個政策,

1.必須先壓低用電量,用區域電價與工業用電增加費用,使得用電量降低。
約略要降低用電量10%,電價需要上調到5~8元(隨便寫的)

2.讓每戶的每月基本民生用電感覺到電費比較貴,「可能要電費佔月收入的20%,比較有可能壓抑用電量」
意味著10~8萬元的月薪家庭,要付出2~1.6萬電費支出。就可以壓抑用電量。

3.工業用電,也要上揚10%。同時,廠商轉嫁成本,或是大量出走,也是沒辦法。

這三點,就可達到這樣的政策。
將23%備載轉成補助核能停機的短缺。

你們可以看到我寫的,可能是批評。但是我是模擬[備載過高,利用備載多餘電力就可以補償核能空缺]
這能源政策的推演,

備載是政策,無關誰執政。
要多少電價可以讓23%備載轉換成無痛「廢核」。可能就是提高電價,壓抑百姓與廠商用電。
沒錢很痛,這邏輯就可以達成。

討論備載?? 不是一般邏輯就可以。

JerryKS wrote:
當大都會區加重計費,...(恕刪)


感謝 J大提出很多有趣的訊息

JerryKS wrote:但尖峰過大,導致很多政客亂說一通。好像尖峰用電只是增加一點,並不是增加很多的夢想數據。...(恕刪)


關於這裡有一個問題, 關於備載容量
台電的資料是說 "尖峰負載" 也就是說是夏天最需要電(7月七號)的時候, 還有備用容量23.4%
這樣不就是代表非尖峰時, 備用容量更多嗎?
  • 7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