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要分三種人,一種是沒房子的,一種是只有一兩間自住的,第三種是名下很多戶的,要打就是打第三種囤房稅不打無殼蝸牛,不打自住的,只打很多戶的,這當然有用,但話只說一半房子多沒關係,把多的房子拿出來租,就不會被課重稅了這樣房價和房租同時兼顧,也不會發生像現在很多房東都不願意申報房租所得至於人頭嘛.....一間房子這麼多錢,願意到處掛別人的名字?就算是自己家人,夫妻合併報稅一樣露出手腳,只能掛在子女底下那贈與稅就可以先課稅了,從這邊一樣可以抓到重點就是持有成本太低,打房打的不痛不癢如果針對名下多戶的開始課重稅,大家就會急著把名下房子都趕快出租或是脫手,市場就會競爭,房價、房租也不敢亂開高,不然沒處理掉或是沒租出去,就等著被課稅,因為持有成本突然變很高這樣貸款利率也不用怕降低之後大家瘋狂囤房,降低利率對企業貸款也是好事,刺激經濟
南韓的房地產,跟台灣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包括高槓桿操作、房產證券化,因此讓南韓房地產市值超過GDP(國內生產毛額)的5倍。再來是房東的差異,台灣是單純的月租金,南韓則收取大筆押金炒作房地產,但因整體大環境不佳,加上升息使房貸利率飆升,讓南韓房市只漲不跌的神話破滅。值得關注的是,南韓獨有的特殊租屋方式稱為「全租房」,租客不需付租金,而是跟買房一樣 ,付一大筆押金,押金約房價的3~8成,等合約到期後,房東需全數退還給租客。孫明德提到,南韓的房東如果手上有20~30間房子,房貸支出暴增,而房價大跌,則讓房東負債壓力更大,甚至因此倒閉或違約,房東資金斷鏈房客拿不回押金,進而導致當地房地產泡沫化。而在關鍵房貸利率方面,孫明德則說,台灣才升1%,南韓則是台灣的4倍之多,種種因素導致南韓房價暴跌。反觀台灣,即使政府祭出平均地權條例、對特定地區(六都、新竹縣市)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祭出貸款7成的限制,但是房價卻幾乎不動如山,更別提會複製南韓經驗。
maxwu123 wrote:現實世界 是 一堆薪水族 在屯房、存房! 薪水階級大部分是屯不了房的,頂多只是跟風短進短出的炒房,你搞錯重點了。能長期囤房的,本身就是資產階級,或是本業做的不錯,當作資產配置的一環,並不常參與買賣~所以房價並不是這些人炒的。所以為了想壓房價課屯房稅,根本是亂入。真正要課的是短期交易所得稅,3~5年內買賣價差全部歸公,並且3戶以上禁止貸款,我舉雙手贊成!!
maxkingella wrote:薪水階級大部分是屯不...所以為了想壓房價課屯房稅,根本是亂入。真正要課的是短期交易所得稅,3~5年內買賣價差全部歸公,並且3戶以上禁止貸款,我舉雙手贊成!(恕刪) 這些政府都不會做光一個平均地權就拖幾年了要不是選舉現在還躺在那
關於房價問題,納蘭想:如果推動一個叫漲價全部歸公(扣除交易費用及年通膨物價指數和持有稅)的買賣房屋政策(亦即房屋功能回歸本質,非資本操作標的)。在無利可圖的狀況下,房價就會回到應有的定位。這好像是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只是從未被執行過。大家說好不好啊?..各位請砲小力一點
納蘭不畫扇 wrote:關於房價問題,納蘭想...如果推動一個叫漲價全部歸公(扣除交易費用及年通膨物價指數和持有稅)的買賣房屋政策(亦即房屋功能回歸本質,非資本操作標的)。在無利可圖的狀況下,房價就會回到應有的定位。這好像是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只是從未被執行過。(恕刪) 這些政府不會做房蟲建商會說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