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va01 wrote:
這樣算對嗎?
100萬 10年後只剩64萬。
現在的100萬 10年前值157萬。
我假定你講的 100 萬元貨幣放 10 年後只等同當年 64 萬元能買的商品數量(貨幣購買力下降),那你看這表格你會不會比較有感覺吧?平均物價上漲率我就概抓個 3.6%,這也比較符合一般的感覺....
貨幤 1 元能買幾公克的糖果,你就當作你有 100 萬元好了,那在 2021 年你能買 68 萬克的糖果,但 100 萬元在 2010 年你卻可以買 100 萬公克的糖果。你再去比你房子入手成本參考看看。
先說了, 物價上漲率我是按你講 100 萬元 10 年的貶值幅度去大略反推的,不是官方數字。

siva01 wrote:
房子還有折舊。房子也抵不住通膨。
繼續這樣。不就像一次世界大戰一樣
通膨後的通縮。
爛掉的經濟只好找戰爭來彌補。所以就開打了。
不要拿特例當通例亂解釋。
要不你拿黃金現價跟 201X 年最高點去比,一樣不抗通膨,黃金跟你的房一樣,完全無利息。你要特例結論黃金保不保值 ? 我也沒辦法。
可以幫我解答
假設每年的通膨不超過2%
算1.5好了
那是不是 1.015的10次方 是10年後的值呢?
以台灣名義上不超過2%的通膨指數。
換算回來。
100萬 10年後變86萬了。
1.015的10次方=1.1605
1/1.1605=0.8616
100*0.8616=86
如果以每年2%來算通膨
100萬10年剩82萬
1.02的10次方=1.2189
1/1.22=0.819
100*0.819=82
以3%
1.03的10次方=1.343
1/1.343=0.744
100萬10年剩74萬
太恐怖了。
感謝大家的寶貴意見。
看來 原本sogo附近的新大樓一坪來到100多萬 也都是4-6000多萬起跳 也是因為新的才有這價錢。超過30年的房子剛好是死亡交叉點。買來便宜等都更
但是能都更的房子少啊。
看起來就算是地點好的房子
大概20-25年是巔峰
超過就開始下滑
但是因為通膨原因造成房價高。但是一般民眾薪水跟不上通膨。造成房價高的假象。
現在又一堆人跑去搶房。真是太過詭異了。
siva01 wrote:
超過30年的房子剛好是死亡交叉點。買來便宜等都更
但是能都更的房子少啊。
這就投資決策的機會成本啊.... 2700 萬買你的老房等都更,但若是沒內線或有法子明白或掌控何時可都更,那就成了 2700 萬套牢在那,租得出去還算了,租不出去那比定存還慘。而 2700 萬不買你的舊房,去新北也可以買不錯的新房了。
siva01 wrote:
看起來就算是地點好的房子
大概20-25年是巔峰
超過就開始下滑
這也不是通論,店面可能就不適用... 看看一些觀光老街的二樓透天,一堆 50 年老屋,只要有人潮錢潮,就有獲利機會。不過話說回來,電商與疫情也確實改變了一些事就是。
siva01 wrote:
但是因為通膨原因造成房價高。但是一般民眾薪水跟不上通膨。造成房價高的假象。
現在又一堆人跑去搶房。真是太過詭異了。
勞動市場的部分,除非有明顯缺工搶人現象,不然要漲不易;現在要能漲薪資,除了公司要有獲利,其次是生活物價壓力形成加薪壓力,但這種壓力只是為了安定勞工生活(怕人跑掉),不一定會大幅加薪。政府喊什麼加薪共享經濟成果,多半都屁話,企業若是為這種目的,多是呼應一下,做點樣子而已;真的會讓企業掏出錢給勞工的,只有讓企業明顯感受到不給錢不加薪就失去獲利機會的壓力才會有用點。
至於房價或物價,那是貨幣市場引發的現象,跟勞動市場關係不直接。白話說:你手上幾百萬上千萬台幣的錢在變薄,而且變薄速度很快,你會想做什麼事?當然是設法逃到能保住這些錢的地方去.... 一般勞工沒幾個有數百萬上千萬的資金在手上,所以這些金流引發的上漲現象往往都不是勞工自己造成,他們只是受害。
試想,你(資本家、有錢人)現在手上有 2700 萬現金,跌掉 3% 就是消失 81 萬。啊我(勞工)手上只有 27 萬現金,-3% 不過是消失 8100 元,我不會比你急... 所以勞工往往後知後覺(愈低薪愈後知後覺),等四處房價物價快速衝上去了才驚覺不妙.....
8100 元的錢不是很多,不引人在意,而一些勞工也不善於投資,所以 27 萬平白就放著讓它消磨掉;但 27 萬拿去尋找可靠投資,要打敗 3% 通膨並不難,但有人就看錢少而不稀罕,所以勞工很容易忽視這種小小的卻一直不斷累積的影響,傷害著他們的勞動成果,影響資本累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