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本次通膨~終於看到會造成房價大跌的週期因素產生

pengkuofeng wrote:
結構性的通貨膨脹所創造出來的"成本提高" 帶動"物價上漲"

它的下場很有可能會撼動市場環境的二大參數


不要再亂用名詞了,"結構性通貨膨脹" 是有其經濟學上的定義。不要自己亂發明,自己亂套用。

許多 "財經名嘴" 說現在的通貨膨脹,是說有 "結構上的因素改變了",意思是說除各國央行降息大撒幣之外,還有一些結構上的因素正在改變,這些因素的改變,成本將上升,將來即便 "升息",也不會讓改變的因素轉回來。所以呢,以後物價,你不要做春秋大夢,以為物價會回降來了。

要把 "結構上的因素改變了",誤當成 "結構性通貨膨脹",笑死人了。一開始立論就錯,後面更是毫無邏輯,一蹋糊塗。

你去看看全球供應鏈結構正在改變,這是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而台灣人善於適應環境變化的天性,要再一次的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你就繼續搞不清好了,去當那底層被拋棄的一員。
dancingra

其實不管用什麼名詞,概念還是回到「什麼情況才會無法支撐償債,而且還是總體性的」這需要足夠證據支持這種說法,而不能單憑感覺來結論。

2021-11-13 23:51
負債所創造出來的資產增值是沒有基礎的
看到這句話我笑了XDDD

現在不是西元2021年了
1980年後離開金本位的所有資產
不就是負債所創造出來的嗎?
負債越高,資產越多你還不知道嗎???

該不會還有人蠢到以為現金為王吧
你以為建商買地溢價50%、100%在買
自然人買房100萬、200萬加價買是在買辛酸的嗎???
你以為大家買的是土地、房地產
其實真正目的是要持有大量負債阿

就是因為負債是對抗通貨膨脹勝率100%的東西
不是5%、也不是10%,是勝率100%!!!
通脹率大於利息,我勝率就是100%不用懷疑XDDD
H3300 wrote:
負債所創造出來的資產增值是沒有基礎的
看到這句話我笑了XDDD


之前看過差不多蠢的
甚麼有貸款的不動產不能算資產
整筆要當負債~
蔡小田 wrote:
‘負債所創造出來的資產增值是沒有基礎的’
這段話很好,真正能理解的人可能不多⋯


因為很多人都不了解基礎是什麼。

負債 -> 創造價值 -> 資產增值。

結果一堆只看頭尾的,
就變成負債->資產增值。

問他們價值創造是啥?不曉得,反正只會講location跟炒話題就一百分。

房市小熊

講白話就是 出租的房子是資產 自住的房子是負債[真心不騙]

2021-11-16 14:13
Shawn732 wrote:
因為很多人都不了解基(恕刪)


講的好像你懂似的
結果去年3月低點
大家在低檔布局房地產
你在忙著逃命XDDD

Shawn732 wrote:
負債 -> 創造價值 -> 資產增值。

結果一堆只看頭尾的,
就變成負債->資產增值。


負債不會 "創造價值",是 "資產" 才會創造 "價值"。

先不談 "資產" 的增值或貶值,那樣太複雜,因為要等到要 "處分" 或 "清算" 資產,再去算。

假設用現金買房,流動資產(現金) 會減少,固定資產會增加,總資產不變,負債也不變。資產減去負債,就是個人的 "股東權益"。

假設全用貸款(借款) 買房,流動資產(現金) 不變,固定資產會增加,總資產會增加,但長期負債也增加。資產減去負債,但是個人的 "股東權益" 仍不變

最後會改變資產,負債與權益的,是每個月流入的流動資產 (現金),減去花出去的 "費用"。這叫損益。

流入的現金,可能是薪資收入,可能是固定資產創造的收益。減去的費用,就是吃喝拉撒睡,玩樂或闖禍的費用,還有利息的支出。

當損益是正的,資產減負債後,所得的權益就會增加。

當損益是負的,資產減負債後,所得的權益就會減少。

如果損益一直是負的,負到最後,流動資產趨近於零,無法支付費用,就會周轉不靈,準備倒閉清算。

"清算" 資產後,減去負債,若為正,叫 "黑字倒閉"。若為負,資產不夠償債,叫 "赤字倒閉"。

有人買房,周轉的過來,股東權益會一直在增加。
也有人買房,實力不夠,周轉不過來,就會倒閉。

為什麼富人都曉得,要買的是能創造收益的 "資產",而不是買 "消費",就這麼簡單。
omniyeh

呵呵呵 ! 不是想上初會,實在是有些人在算買房到底好不好,就在那裏資產,負債搞不清。之前還有繳房貸是支付利息費用,還是償債也弄不清,胡攪蠻纏的。我沒鼓吹買房,只是釐清一些人資產,負債,損益的觀念。

2021-11-16 17:00
蔡小田

如果隨著全世界國家以錨定美元(脫離金本位後, 法幣發行赤字化週期), 房產走了近50年長多, 現在韭菜們要面臨的是甚麼? 還是正損益嗎? 房產增值是來自於真實的"生產力"(價值創造), 還是債務堆積?

2022-04-25 9:53
目前回看此篇文

結構性創造的通膨是由供給方發動的

原物料成本上漲,運輸成本上漲,關貿貨物稅成本上漲...等等

各國也因物價上漲,順勢調升利率,當然也包括 "台灣"

需求沒增加,製造成本上漲,造成物價上漲,持續一段時間很有可能演化成停滯性通膨

就台灣而言,目前經濟還是正成長,台幣依舊佔上27~29之間搖擺,不會有停滯性問題

在電子業的帶動下今年台灣是不會像美國或歐洲情況嚴重

今年是錯綜複雜的年份,不管是經貿,政治,運輸,貨幣及債務

各國都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所以今年房價就看民間企業投入不動產開發的態度決定

請不要單一看一個建案來判斷趨勢喔~

要看整個區域的開發進度及召商進度是否都一切順利

最近可以先看士林的藝術中心營運後帶動低迷的士林商圈是否能活化起來

另外台北火車站的雙子心開發及招商進度是否順利

北士科,松山,南港等開發案能否一波接一波的完成

面對美國的升息週期,台灣央行的態度就不會一面倒,壓力依然存在

市場資金給的反應就是最好的答案

負債所創造出來的資產增值是沒有基礎的



這句話老實說....還用不到經濟學....要吐糟...也要有點實力好嗎

高職生就會初級會計學的 資產= 負債 + 業主權益

你向銀行貸款出來買房子,資產及負債都是增加的,但對於你個人及國家的生產力是"零"

但經過炒作房屋價格之後 資產增值了 ,銀行負債不變 , 你個人的資產也就增加了

這就是炒房,何來基礎可言, 如果是靠炒房為生的你....來發財的話....我沒法反駁

負債投入製造生產及研發生產當然就會有經濟基礎的產值

但你透過負債所創造出來的"資產增值"是沒有基礎的.....看法依然不變

因為資產價格一但下修....請問你的負債也會自動下修嗎?

吐糟回文....請量力而為...
pengkuofeng wrote:
這句話老實說....(恕刪)


台灣房市
不適用經濟學理論

適用的話
早崩盤了

人為操作才是主因
換個方式想,如果2013~14停止QE並升息一碼,可以造成台灣2015~2017的房價跌成這樣,那這次緊縮更快、升息更快,房價該如何持續上漲??
but今天即便升息在怎麼誇張,房價還是要半年~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會鬆動。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