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內政部花敬群:現在打房和囤房稅是錯誤的 (果真房市要當經濟火車頭)

arrem5104 wrote:
成本就墊在那裡了,你(恕刪)

內文違反規定,刪除。
邪惡小多 wrote:
現在不打房,只是借由(恕刪)


增加供給,減少需求,才是好方法。

例如:至今(109/05)台灣口罩日產量已達兩千萬,疫情舒緩,未來口罩需求量將會降低,口罩就會更容易買,之後會開放外銷。

如果再將日產量再提高至兩千五百萬,甚至三千萬,四千萬呢?後序會如何發展呢?
空空們哪去了???????
同意前面說的. 怎麼會相信打房?
選舉支票是手段不是目的. 答應之後沒做的可多的. 不缺這個.
反正剩下四年要怎樣就怎樣, 老百姓能怎樣
四年後就算換了. 還是一樣繼續亂搞.

別相信政治人物. 我相信有認真做事的政務官. 但是很多時候不是認真就會被認同. 看看國發會主委被換了. 就知道什麼叫做自己人....扯遠了. 繼續上班吧
台灣的房價可能要漲到世界第一才甘願
說實話被大家砲
全面打房全球搞過的例子都很慘
真的能實行的居住正義只有多提供平價住宅如國宅這種
我看沒什麼花教授打臉花次長的情況啊,雙標一直是民進黨的核心精神,這次只能說是民進黨執政下的正常發揮,不需要太大驚小怪.
nu1880 wrote:
說實話被大家砲
全面打房全球搞過的例子都很慘
真的能實行的居住正義只有多提供平價住宅如國宅這種

所以我贊成政府在每個捷運站的各個出口都蓋國宅或說社會住宅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克里斯賈斯丁 wrote:
520過後,果真連演都懶得演了,居住正義是什麼?可以吃嗎?現在不炒房更待何時?


#四年來我們愚公移山般不停歇處理各類居住問題
#或許成績尚不符期待但進展與廣度應是史上最佳

今年直接興建社會住宅超過四萬戶,符合年底預定目標。後續地方政府將再增加興建一萬戶,中央預備興建七萬戶,所需土地均已大致籌備完成,今年中央將至少推動四千戶,明年起四年內完成其餘興建案開工。

包租代管社宅超過七千戶,雖然落後原定目標,但近期已明確進入加速成長,走出過去磨合學習階段。未來四年以每新增一萬至兩萬戶進度,逐步實現八萬戶目標。

危老都更已建立信心與氣勢,兩年多來危老重建已快速成長,累積超過1200案,全國已有20縣市有具體成績,確實是不容易的成果。
此外,近三年都更核定案穩定成長,新版都更條例亦正式啟動,下半年尚有新方案推出,逐步落實都更與危老雙引擎,加速改善居住環境與品質,創造內需經濟動能

土地徵收的進展大家比較不熟悉。去年一般徵收的面積僅為10年前的2%,且多為未辦理繼承或權利人複雜無法完成協議價購的土地。區段徵收長期以來同意比例都在九成以上,近年在安置計畫、逐戶說明與審議品質的深化均有明顯改善。反對的意見多屬價值認知差異,惡質行政作為或傷害民眾情事已不可能再發生。

實價登錄未能完全實現是很大的遺憾,但我們從未放棄,也願意做一些調整後,設法再向前突破。終究,資訊透明絕對是好事,而避免過大衝擊,確實也是施政上必須加以平衡的責任。

有些人視為天大正義的囤房稅,我再說一次,那是無效且無理的錯誤建議。證據在以前已經提出很多次,如果還有所謂專業人士繼續倡議,那就是百分百的理盲與無理取鬧。

另外要說的是,我們不贊同在當前的環境下打房。整體供需環境正逐步向更好的趨勢調節中,穩定市場、強化民間與政府專業服務能力,才是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
倡議打房的人,從來都不敢說明打房過後會有怎樣的連帶衝擊,要如何重新安定社會經濟。這是非常不負責任不正義的行徑。

#我們不會停歇
#我們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http://a.udn.com/focus/2015/10/23/13622/index.html
>對於柯文哲說「不打房」,學者花敬群表示,
>很多人把房地產和總體經濟直接連結,說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
>但各種研究都顯示情況並非如此
>房地產如果對經濟有帶動效果,也只是在經濟復甦時才有這種效用
>「柯市長對房市有做功課空間


https://www.npf.org.tw/talk/10
>>正方論述:該課囤房稅、豪宅稅?
>>1.讓部分空屋釋出:過去因持有成本太低,加上利率低,養房、囤房根本很輕鬆,
>>因此提高包括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稅,讓囤房族感到持有成本加重,才會願意釋出空屋。(張金鶚)

>>2.增加產值:價值5兆元的空屋,假如能有效利用,釋出市場出租,
>>假設租金收益率為2%,一年樂觀點可創造1000億元產值。(花敬群)

>>>推社會住宅 蔡英文的決心讓反對者吃驚
>>>小英八年二十萬戶社會住宅政見

又來了
台灣一些醫生.(副?)教授.律師......常常能自打嘴巴
因人不同,標準不同
在野時罵政府兇得很,等到當官時又忘記自己說過的話
我看了聽了都覺得噁心
不過他們自己都不會不好意思
因為他們知道
就是有選民不會管這麼多
就算發現也還是會吞下去

P.S.
台灣不知多久沒出現因為和上級政策不同
自行請辭的官員了
arrem5104 wrote:
跟我差不多,有三間很...(恕刪)


幾萬塊而已, 那有什麼力道, 相對於房價漲幅,都可忽略不記。
上個月, 分紅就被扣了幾萬的稅,也沒什麼感覺。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