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lelife1224 wrote:
酸宅看換屋族也覺得是...(恕刪)
這樣的邏輯是有盲點的~
明明都是卡西歐,只是9年後卡西歐的市場金額已經高過勞力士9年前的市場金額!
價值不變,但是售價因為通膨、再加上市場哄抬。
9年前買這卡西歐,金額比較低,相同的現在也不能用9年前的價格買勞力士。
相同的問題,如果出現在5年前,5000萬一棟,在漲勢既成的狀況下,這個問題會存在嗎?
說不定當下就會認為這5000萬是『夜市手錶』的價格。
基本上其實大家心中都認定某一個價格,但是在真正買房子的時候,又受不了誘惑,把價格拉告更會帶動漲勢,而且也認為漲幅會繼續,才導致價格無限制上漲。
價格上漲,房市利多,所以建商、開發商狂蓋,銀行看大家買房,怕大家沒錢又不敢借錢,就把貸款還款時間拉長,吸引民眾狂借,當時房價1年可以漲5%~30%,遠高過銀行利息2%。
投資客見有利可圖,也借一堆買房,反正利息低,等到真正要繳本金的時候賣出去,買空賣空,1年至少淨賺10%以上建商看了,房子有人買,就越蓋越多,銀行也有人借錢,就越借越多,投資客越借越多。
大家開始不事生產,只要擠出第一桶金,付了頭款,為來就是數倍的獲利。
其實,這槓桿比現在的股票市場都還要來的大,8成的貸款,100萬買500萬的房子,將來賣700萬,付出100就淨賺200。
這樣的獲利條件誰不願意,有交易,有稅收,由於市場活絡,政府也把房市交易量當作政績。
上漲是市場機制沒錯,所以,民眾又不希望政府太過於干預,居住正義的口號,在政府眼中跟屁一樣。
但是遇到下跌趨勢,投資客斷頭,卻沒有想過當時賺的錢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