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e wrote:光看市場上的消費 就知道版主說的不太合理真要大部分人那麼窮 消費不會一直墊高的市場才是絕對正確的槓桿 內需消費總額前幾年開始成長幅度就已經非常緩,而今年以來是已經衰退好幾個月了,消費和人口紅利高度連動,現在看起來應該是結構性衰退這還是現在有陸客港仔幫我們撐的情況下...
JayceFang wrote:不知道這個分析是參考什麼的數據我覺得大概是依照企業投保的勞保薪資門檻來分析的如果是的話真的不準確耶...像我們老闆是幫我們投保2萬6的服務業但我實際上大部分所得都是獎金,拿現金的加一加每個月都7萬~8萬多 而且還不用繳稅.... 前面已經說了,只有規模小人數不多的小的公司能用這招,這樣沒什麼保障,老闆哪天如果真只付你26K,你拿他沒折~這種以前學生時代打工有遇過但一般中大型企業談薪資還是實報實銷不過好奇問一下,大大是從事什麼行業的呀?從業人員應該不多吧~
maxkingella wrote:看到這數字還蠻驚訝...(恕刪) 數據參考就好,很多都被美化了,65%為55萬以下更細節的數據在哪呢?近2成25萬,那剩下40%分別又多少呢?搞不好25~40萬之間又占了4成以上,55萬/14個月=4萬(月薪),有這種薪水的有多少,取樣標準在哪裡?如果是在天龍國,那樣全國因該更糟吧,數據都是人美化出來,尤其官員。
cyberia99 wrote:說的是,我家隔壁賣...(恕刪) 這種例子太多了..我高中有個同學家裡是補魚的澎湖人,在澎湖有四棟透天厝,在台北有2間透天厝,有一間在信義區.這樣他是低收入戶,國小念到大學通通免學雜費還有個更神的,老爸是校長,老媽是國中教師.他大學念淡江某學院,學雜費全部補貼,還有零用錢最扯的是租屋補貼,一個月23,500因為他老媽是山地同胞
呵,你不是認真的吧,竟然相信這種統計⋯所有的攤販跟小吃店的老闆全是不報薪資的,加入勞保幾乎是用最低工資在做,除非要到退休年齡才拉高投保薪資,服務業基本上都是高薪低報,還有建築工人等等⋯⋯⋯許多行業薪資都是這樣報的,還有公司負責人,領基本薪資跟額外紅利⋯⋯還有更多是拿錢連報稅報勞保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