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台北市房價只會越來越高

hca17 wrote:
我臺北周遭朋友同學親...(恕刪)


看了第一篇就知道是自己根本在台北市沒房的人寫的幻想文
再看到這篇就更確定果然又是強者我同學我老闆等等.....

你以為老台北人近十年罵房價飆漲都腦袋壞掉?

光看下面你寫的這兩句就知道你搞不清楚實際狀況只是坐在鍵盤前幻想

"老臺北人,把中古房子賣了給從中南部上來的有為年輕人,得到2000多萬
老臺北年輕人,再拿這2000多萬貸款1000萬,就可以買3000多萬的新房子"


不要說大安區每坪100萬,2000萬才20坪

算便宜一點均價每坪50萬好了,40坪剛好賣2000萬
然後照你說的買3000萬新房,照樣算每坪50萬就好。
你以為能買到幾坪?

大家都是老房子,要不是公設不計價的時代(40年以上),就是公設比很低,或是根本沒公設的透天厝
現在的新房都是電梯華廈或大樓,尤其是2013年以來公設動不動衝到50%

你以為3000萬買60坪,就真的是60坪?
現在還強迫附車位,先扣掉12~20坪,算好一點只扣12坪,只剩48坪
公設不必算到50%,只算30%(現在幾乎不可能了),48*0.7=33.6坪

也就是你賣掉40坪的老家,還要加一千萬,才能換到33.6坪的新家
更別說公設衝到50%,新家只有24坪


腦子進水了才要貼1000萬把40坪變成24坪

如果是大安區以100萬計算,原本40坪就可以賣4000萬
要貼2000萬才能換到24坪新家
2000萬一個月要交多少貸款?以1.8%利率來算,每個月要交9.9萬交20年,台北年輕人已經靠爸付了頭期款4000萬,還要負擔20年每個月幾乎10萬,只為了把自家從40坪變成24坪?!
台北年輕人每個都付得起每個月10萬貸款?

就算用均價每坪50萬,每個月也要付5萬房貸,5萬也許付得起,但那是40坪變24坪的換法
誰要大換小? 老爸老媽舊房賣了不用跟年輕人一起住? 年輕人不用生小孩?
大家當然都要換更大才住的下,那麼換更大要多少錢?40坪想換到60坪居住空間,實際上要買100~120坪的新房,那就是5000~6000萬,舊房賣2000萬有屁用? 3000~4000萬的貸款每個月就是要交14.9萬到19.9萬,等於是15~20萬,你確定台北年輕人每個月交的出15~20萬的房貸?何況明年還預備要升息....
年薪150萬,月收入也才12.5萬,老家又賣了,去哪生錢啊?太不實際了。

結果,不是舊屋換舊屋,就是根本不換屋,而願意舊屋換舊屋的人少之又少。年輕人誰要背20年貸款買幾十年的老房子?只有炒房投資客才幹這種事,反正最後要辛苦背房貸的都不是投資客。


隨便算一下也知道新屋住宅房價根本不是原本在台北有房的人有能力撐起來的,是借錢來炒作賺利差的人撐起來的。不然我們這些在台北有房屋的人早就都換新屋了,哪來那麼多舊屋等都更等不到一直爛在那裏?


台北人就是換不起新屋,賣了舊屋也換不起。除了極少數不得已舊屋換舊屋的,絕大多數人都只能繼續窩在舊房換不起房,事實擺在眼前,不相信就去逛一下台北街景,不要再亂幻想了。

ryanku wrote:
通膨率就從CPI來的...(恕刪)


我想我說的是 持有稅(房屋+地價稅)升到1.5%
的狀況啦.

健保補充稅只會對店面有影響,對住宅影響比較小(幾乎沒有)
通常租屋者不會報稅,除非是公司需要報帳
況且金額小(19000,補充費500)房東都有繳(因為有帳)

控制通膨是央行很重要的業務,還有沒有通膨率這個名詞
CPI 是跟前期比較的
台灣人就是愛買房

你們這些唱衰房市的人不也是想買房嗎?

不然房價乾你們屁事?

越多人想買 房價就越跌不下來

沒辦法反擊樓主說的話,台北市真的超多外地人

看過年的時候台北市的交通跟一些平常人多的場所就知道

guest0985 wrote:
完全沒錯! 只是這些用地都拿去賣給財團,比如富邦就是一個案例,
政府寧願用低價賣給富邦,也不願意蓋平價住宅...(恕刪)


即使在台北市中心蓋了社會住宅,結果恐怕也不會是房屋售價下跌。

比較一下租大樓跟租老公寓的兩群人,誰是經濟弱勢?又誰有較多動機搶社會住宅?不用說,當然是租老公寓那一群人。老公寓租金下降,只會讓老公寓跌價,對大樓的房價還是無損。

除非你新屋想買的就是老公寓,否則蓋合宜住宅才是最有利的。當然這樣就像樂透,只有少數幾千人能受益。但有機會買大樓,比買沒什麼興趣的老公寓好吧?



yeh199200 wrote:
而願意舊屋換舊屋的人少之又少。年輕人誰要背20年貸款買幾十年的老房子?


買到台北市房子的年青人99%都是買幾十年的老房子吧!
只差5年前大概1000W出頭還買的到市區的公寓或華廈!
現在都要到2000W了。
不過家長口袋深一點的,
還是都會找這些市區老公寓出手,
不然怎麼住進"台北市"
qqplz wrote:
台灣人就是愛買房
你們這些唱衰房市的人不也是想買房嗎?
不然房價乾你們屁事?
越多人想買 房價就越跌不下來
...(恕刪)

很多人想買,是買來加價賣, 不是買來自住
住宅變成商品, 而不是生活必須品
1.因為, 台灣住宅自有率達83.9%住, 住宅自有比最低的台北市也有71.5%, 德國卻只有47%, 德國房價卻漲不動? 漲幅卻不到GDP的成長? 二戰1945年至今房價漲60%,GDP卻成長300% !
2.住屋是基本人權,滿足住屋需求是政府的責任
社會住宅比例,在荷蘭為 34%、英國 20%、丹麥 19%、芬蘭 18%、瑞典 18%、歐盟平均 14%、美國 6.2%、日本 6.06%、香港 29%、新加坡 8.7%。 而台灣的社會住宅比例只有0.1% ?

所以,這是一種商品為房屋的投資詐騙,是一種房屋的多層次傳銷, 也就是一種『龐氏騙局』
投資客鼓吹房價會不斷上漲, 期許一個超過GDP數倍的漲幅, 讓下一個投資客加價購買
下一個投資客,再加價賣給下下一個投資客
龐氏騙局要持續, 必須仰賴價格不斷提昇,才能存活
房屋價格的不透明,交易過程的不透明, 土地稅制的不公平, 價格因此被操控

因為這種房價上漲,並不是因為GDP成長, 房價自然上昇
而是依賴下一個投資客丟入多少錢, 加價多少錢
丟入的錢多,加價多, 就漲得多
為何可以隨便丟錢加價? 因為錢不是自己的,是銀行借出來的。
炒完後,沒人買? 最後房子銀行會回收, 若銀行收不了,倒了, 政府會進場收

手法沒有換過, 從銀行搬錢買房子, 炒高房價,獲利了結,炒高到沒人買, 再丟還給銀行
因為印太多鈔票, 低利率是為了把錢借出去

為何要印鈔票? 是要操控物價/鈔票的對比值, 讓鈔票貶值,就能縮小銀行的債務, 利於欠錢的銀行還款

qqplz wrote:
沒辦法反擊樓主說的話,台北市真的超多外地人
看過年的時候台北市的交通跟一些平常人多的場所就知道
...(恕刪)

何謂外地人?
原住於台北盆地的是巴賽族(巴賽語:Basay、Basai、Kawanuwan,馬賽族、馬塞族(凱達格蘭族的支系)吧!

台北過去是古台北湖, 只有地勢高的地方,沒被湖水淹沒
北投有 毛少翁社(kimassauw/又名麻少翁社),唭哩岸社(ki-zingan),內北投社(ki-pataw/又名內北頭社),嗄嘮別社(sialawbe)
萬華區有 雷里社(luili),沙蔴廚社(samadu),里未社(liui) 等等
松山區 塔塔悠社(cattayo),里族社(litsouck),錫口社(maliziho、又名貓裡即吼、麻里折口、麻里錫口等)等...有巴賽族聚落

現在的大安, 信義,中正, 中山 等等, 即納莉颱風時淹水, 水在馬路上流動的那些街道, 過去是古台北湖,湖水淹沒的地區, 除非是住船屋上?
yeh199200 wrote:
德國真的都是租屋族比較多嗎?還是你喜歡說的?


列國房屋持有率:




名列前茅的幾個炒房國,這幾年來發生什麼事,大家心知肚明

herblee wrote:
因為這種房價上漲,並不是因為GDP成長, 房價自然上昇...(恕刪)


這推論有個盲點,就是認定買屋的都是領台灣薪水的。

你忘了台灣有上百萬台商領的是大陸薪水,在大陸的台商、台幹如果早幾年去的,薪水都不低。即使沒什麼積蓄,賣掉大陸的房產,以近幾年大陸的漲幅,回台也可以買幾千萬的房子。


很刺耳,但是很真實,我覺得還滿忠肯的!


因為換作是我也想要這樣...
凸歸台灣 wrote:
這推論有個盲點,就是...(恕刪)

是的,這個盲點已被證明, 有錢的台商只出了1%的錢, 99%都是銀行借出來的

手法沒有換過, 從銀行搬錢買房子, 炒高房價,獲利了結,炒高到沒人買, 再丟還給銀行

因為印太多鈔票,銀行滿手都是錢, 以低利率,先把錢借出去(鈔票多時房子/物價變貴)
等欠錢的銀行還完欠款,不良資產也賣完之後, 利率就會反轉上升
此時,銀行會緊縮資金,讓鈔票價值上昇, 反轉鈔票/物價的比值 ,讓房價/物價變便宜

過去的台中商銀,廣三超貸案, 中興銀行超貸, 陽信銀行超貸案,華僑銀行超貸案,中華銀行超貸案,
慶豐銀行超過新台幣負70億元資產淨值,逾放比達29.05%, 很大部份虧損都是拿房地產抵押,房地產超貸, 最後收不回來的錢, 造成銀行巨額虧損

本來要倒掉的銀行/農會/合作社
在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簡稱RTC)對於經營不善金融機構,以公共資金挹注方式,彌補問題機構財務缺口。迄2008年6月30日止,基金依法賠付計有
38家農、漁會信用部 ,金額約495億元佔24%,
9家信用合作社金額約433億元佔21%,
7家銀行(含信託投資公司)金額約1,134億元佔55%。
這樣就 2000億.....錢不見了

這一次又來了!又重來一次嗎? 我們有多少2000億可以賠? ,就債留子孫 嗎?

台灣的銀行,超貸是常態,銀行經常配合投資客抬高房價,讓人買不起,沒錯, 它就是要讓你買不起!
買不起就要借錢買,銀行藉以得到更高,更長期的貸款。

所以在上一次,10年前,SARS只是表面上的說法, 實際上是許多銀行超貸弊案爆發,發生擠兌時,房屋價格就已經被銀行高估了。
這些付不出貸款的"不良資產",其實是這種"投資詐騙"行為下的"賊贓"。

"賊贓"應該是要拍賣, 進入法拍屋市場,經過1拍2拍3拍,特拍之後, 打回原形,價格回到市場現值。

不幸, 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在2000-2008年,投入了2000億了, 買下了這批"贓物",失去讓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的機會

而這種所謂的"投資行為"仍然被繼續複製,高房價被不斷堆積往上, 才形成現在就要泡沫化的現況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