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先回歸本質面,也就是"房子是拿來居住,而非投資"
現況是房價過高的同時,許多卻掌握在投資客手中
投資客不住房,甚至為了炒短也不願租出
於是買到一堆變空房子
居住正義的一個大前提在於,不管如何能讓社會中至少中階層的人手中都有房子,而不是全被投資客拿來炒房
就像新加坡、香港蓋了一堆國宅,這多少就是彌補在有限土地上房價過高的惡果
且這種手法也多少可以抑止房價,因為炒房的一大前提就是在有足量需求,如果國宅把一堆需求搶走了
那很多人也不炒了,畢竟那時買到房子連租出去可能都有困難…
不過台灣不太容易,因為炒房的許多就是在位的政客們,不然就是沒遠見的官員
於是為了換現金,國有土地一筆一筆的賣,實現這種居住正義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低…
前一陣子研究一下內湖地區的[國宅],想為新生兒未來準備。
總價2300,實價預計1900-2000,貸款預計一個要六萬才買的起。
國宅一樣也是炒翻天呀,所謂的正義蓋的房屋也買不起呀。我已經對政府的正義不抱任何希望
美國長久房地產的作法很簡單, 按照購入價格每年課至少1%的地價稅. 每年課稅的基本額還會考慮加上通膨率. 所以地價稅通常是只漲不跌的. 有些地方像德州更是課高達2.5%以上的地價稅. 在正常的市場還有人會亂炒房嗎? 還有資本所得的課稅問題. 假如房子自住兩年以上,資本所得五十萬美金以上的部分才要納入綜所稅計算. 至於那些非自住(出租)的房地產,不論是擁有幾年出售. 所有的資本所得都需要納入綜所稅計算. 至於空地的地價稅計算也是跟住屋的計算方法一樣的.
說到房租與租金,台灣是非常畸形的. 假如我沒有記錯的話,2011 時台北平均房價與平均房租是720:1左右. 現在應該還更高了. 房租是真正供需的反應. 房價高然而房租卻跟不上,是收入跟不上和房價太高的表象. 連在美國加州灣區房價房租比例大概落在180:1 到 200:1之間. 左看右看台灣房地產的投報率似乎不是太理想. 那一般民眾購房的理由只剩下自住和保值了. 自住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在金融商品化的今日,抗通膨保值的思維似乎需要重新定義了.
美國銀行貸款的標準是很嚴格的,除非送呈文件做假. 一般而言,房價扣除頭款再以未稅收入的1/3來計算可貸額度. 銀行連頭款來源都會查的一清二楚. 一怕洗錢二怕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於是很多不能通過這種嚴格標準的買家投向利息較高的次級房貸. 次貸風暴是一些人想藉著低利一圓美國夢,一些不肖的房仲與房貸仲介不惜做假來促成交易. 而買家完全没有估計自己往後利息上漲後的還款能力. 還陶醉在買了就賺的美夢中. 打著付不起就賣掉的算盤. 不動產不是股票,說賣就賣. 在多殺多的市場裏,大家殺紅眼的時候是無理性可言的. 漲跌是相對的. 沒有漲那有趺,有漲必有跌,反之亦然. 在看漲的同時也要有跌的打算,才不會掉到泥坑裏.
最後我想講的是住屋正義跟帝寶之類的豪宅價格是無關的. 只要政府訂出長遠的地產法規,而不是見招拆招,頭痛醫頭. 那麼大家也不用天天在此討論帝寶一坪多少, 把住屋正義掛在嘴邊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