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若官員跟民意代表帶頭炒房~房價那有下跌的問題?

cywang40 wrote:
2. 台灣的資金超高度集中在房地產的情況,比例上而言,並不是你說的黃小玉可以比較。氣候好轉,多產時炒也炒不起來。當然都不該炒,不過如果你說這些國家房地產資金都轉到民生必需品,顯然不正確,否則今天糧價不會只有這種漲幅。


糧價漲幅可不低喔。舉例主食的米價,金融海嘯前,短短4~5年,泰國米出口從每噸200美金,炒作到超過1000美金以上,末期還週週調漲,漲幅比台灣房地產還大,只是在台灣感受不深而已
cywang40 wrote:
1. 我只是針對你說的
「錢不往不動產放又能放去哪裡?」這點回應
幻滅之後,除了不動產,錢自然有其他出路
所謂有錢人喜歡把錢放在不動產上,只是因為「這九年」它是最穩的投資標的
未來九年則還須觀察


2. 台灣的資金超高度集中在房地產的情況,比例上而言,並不是你說的黃小玉可以比較。氣候好轉,多產時炒也炒不起來。當然都不該炒,不過如果你說這些國家房地產資金都轉到民生必需品,顯然不正確,否則今天糧價不會只有這種漲幅。...(恕刪)


那句話只說的是國內的情況,有人針對這件事要扯全球布局那我只好提一下原油和黃小玉以及歐元,看文章可別斷章取義有頭沒尾,這樣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解

國內的民生必需品物價就是有政府補貼壓著,不然的確不只這個漲幅
cazando wrote:

那句話只說的是國內的情況,有人針對這件事要扯全球布局那我只好提一下原油和黃小玉以及歐元,看文章可別斷章取義有頭沒尾,這樣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解

國內的民生必需品物價就是有政府補貼壓著,不然的確不只這個漲幅


你說資金只能往房市跑,我給你反證了
然後你 quote 我的回答,說不炒房市還不是去炒民生必需品
(這時可沒說我斷章取義,也沒說資金往房市跑只適用於台灣)
我也直接指出比例錯誤,除了民生必需品外房地產資金顯然另有出路,過去房市崩盤經驗可為殷鑑

結果你要繞回去說「資金只能往房市跑」是我斷章取義
在給我的回文中提到「不炒房市會去炒原油黃小玉」只是為了回應別人的論點...
所以我們討論半天,你根本不是在回應我?呵呵

所以只有台灣適用於「資金只會往房市跑」這個鐵律,對嗎?
cywang40 wrote:
你說資金只能往房市跑...(恕刪)

不妨請大哥你舉個投資風險比房市低,投報率比房市高的標的
如果你舉不出來,又如何說服資金不往房市跑而往你建議的標的跑?

你要是有這個能力你早發啦,還會在這邊打嘴砲?
台灣房市哪有投資風險? 怎樣計算?
都希望只漲不跌,
沒賺就放著不賣啦!
只差沒有發起全民炒房運動.

cazando wrote:
不妨請大哥你舉個投資...(恕刪)

cywang40 wrote:
你說資金只能往房市跑...(恕刪)


你炒的贏國際炒家再說

cazando wrote:
不妨請大哥你舉個投資風險比房市低,投報率比房市高的標的
如果你舉不出來,又如何說服資金不往房市跑而往你建議的標的跑?

你要是有這個能力你早發啦,還會在這邊打嘴砲?...(恕刪)


你還是聽不懂

房市走大多頭時,它當然是最好最穩的投資標的,這是廢話,也沒有人跟你爭這個
但你似乎認為於房市只能永遠走多頭,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尤其是未來二三十年的環境,將與之前超高經濟成長、人口紅利爆炸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從過去經驗看,房市走的是五年以上的大循環
2003-4 年谷底時,號稱永遠不跌的台北市每坪均價跌到只有二十幾萬
在房地產轉空時,你要買牛皮股、放定存、買債、買便當吃掉都比買房好

還有,很多人以為 QE 印鈔是最近幾年才有的產物,經常提醒大家「印鈔=通膨=房價漲」
事實上日本政府就是 QE 老手,十幾年前就是這樣頻繁寬鬆
一開始看似有效,結果房市變成今天這樣


我說的都是很簡單的觀念
不喜歡聽或聽不懂的人,自然會認為是打嘴砲,這也沒辦法

cazando wrote:
不妨請大哥你舉個投資...(恕刪)


資產投資本來就是要風險 投報率相依

風險要低,投報要高,這真的很難,長期來看房地產也不例外.(整體房地產平均低風險 但也低投報)

但這樣可以推論到錢最後只能流到房市是很奇怪的邏輯,不知網兄怎麼算的,也不妨分享一下.



最近很紅的美債德債,如果你會算的話,就會知道目前美債根德債近一年的投報率真是令人眼紅

比台灣房地產好太多了,而且美國國債的風險幾乎可說是僅次與現金,絕對比起房地產更低,但是這種光景我

也不知道能有幾年,也不敢鼓吹說錢往國債裡走,因為這是短期市場資金趨勢,能賺到算是萬幸.


台灣房整體地產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新的誘因,現在的價格,未來幾年的固定收益一定很難看.

搞不好會出現比定存差的狀況(把所有的成本計入算一下),不是產品問題是時間點問題.


當然網兄有過人的眼光挑到很好的產品就另當別論,但別忘了如果有過人的眼光,

其他資產也有令人驚艷的表現,不是只有房地產而已.








luka1027 wrote:
這樣說還不夠深,不是官員與民代有多間房地產.
如果去仔細查查,可以發現三點:
1.)許多民代都是建商的大股東,臺面下玩著建商與土地的遊戲,掛名出來做董事或老總的,都是親戚,所以建案有很多騙取容積率的大違建,尤其在一樓與開放空間,這些民代都可以輕易擺平,所以雨遮計坪,公設等等愚蠢政策,都可以輕易立法,反而打房打建商,困難重重. 我家一樓就是大違建.
2.)在政治獻金方面,不管台面下或台面上,建築業給的是最多,所以官員與建商的利益深深長期糾結,打建商就等於砍自己的龐大收入,所以連行政院都支持雨遮計坪.
3.)土地或是銀行許多都是地方大旺族與地方官員所掌控,地方大旺族通常也是民代或官員,或是與民代或官員合作,這種關係也是深深的結合,台灣最大的利益由建商,旺族與民代官員,三方所掌控. 曾有個台北縣地主跟我說過,要選市長,還要問過他們家允不允許. 如,中和呂家,板橋劉家,永和洪家與林家.

最後,台灣蓋房子,只要有關係取得土地,預售加上合建加上公設計價(合建連土地都不用買,或者買土地可以輕易取得銀行超額融資,預售與公設都是只有台灣獨有的,後來傳到大陸),蓋房不用成本,但是卻有暴利,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關係.

所以,台灣房價與公設才會畸型的發展,所以,違建才會這麼多,所以打房困難重重,所以路都彎彎曲曲,因為地方旺族與民代從以前就佔地為王,為了鞏固權利,政府視而不見,知而不管,就地合法.

富者越富,是大部份的事實,很難富不過三代,畸型的炒房方式只會越來越多,繼雨遮後,誰知道會做什麼? 公設只會越走越大,因為不可能走回頭路,無法對已買房的老百姓交待.

官員與民代有幾間房地產不算什麼,,,,以上三點才是主因.

說的很棒!推!
推luka大大~
新聞報導已一一印證~可是要怎麼做才能改變目前狀況~~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