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一些想法回覆如下:
為何要賺外匯?
18、19世紀時國際貿易不發達,難道每個國家都在做虛工嗎?
當一個國家可以自給自足時,要外匯幹嘛?
之所以要有國際貿易,是為了促進商品的流通,降低商品的成本,進而提昇人民的生活水準。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因此要建設所需要的石油、鐵、煤、設備等都需要靠進口,而要進口要有外匯付給人家,所以外匯對台灣的發展當然很重要。
30、40年代台灣已經有在創造外匯了,靠的是農產品的出口,想當年香蕉、糖、樟腦都曾是出口的主力。有了外匯就可以進口機器設備、原料,於是開啟了加工出口業創匯的黃金時期,紡織成衣、雨傘、單車、家具、玩具等都曾領一時風騷。本錢更粗之後當然就可以玩更大的,石化業、電子業繼續接棒創造更多的外匯。
在去年全球景氣最差的時候,台灣出口大衰退,但是有趣的是仍然是順差,外匯存底繼續增加,為什麼?因為進口跟著大幅下降,所以出口減進口仍是順差。台灣的進口的大宗仍然是跟製造相關的原物料跟設備,因此生產減少自然原料就跟著減少,所以台灣仍是製造導向的國家,而非消費導向的國家。
=>以上認同
製造導向的好處在於自給自足,所有東西都有國產貨,不需外求,而壞處則在於人民無法享受全球化的好處,相反的例子就是美國,幾乎每一種商品,尤其是高價商品,在美國都是最便宜的,例如雙B汽車,在台灣買1輛的錢可以美國買2輛。
=>這邊弟不清楚:舉例汽車來說,台灣有國產車,但關鍵零件還是得進口,這部分是否亦歸類為自給自足?
前三大經濟體美日中都是人口上億,內需市場夠大,是否這樣才算的是自給自足的定義?
(以上是不懂詢問,並非質疑)
由於台灣一直一來都是製造出口導向,製造出口業享有最多的優惠,舉凡工業區土地優惠,地價稅、房屋稅幾減幾免、研發支出抵稅、水價電價優惠、促產條例等等,試問,搞一家房屋仲介有這些優惠嗎?
=>房仲不需要這些優惠吧?他的優惠在別的地方.
出口產業吃了政府的奶水,賺得高額的外匯回台灣,也算有貢獻,照理說台幣應該要升值,因為台幣需求量變大了啊,假如就這樣升值了,那至少利益算是全民共享,因為國際購買力上升了(假如花100萬可買輛雙B,大家應該爽翻了吧!)。然而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台幣卻一直保持弱勢,那要如何供應需求變大的台幣呢?印鈔票不就好了,你要台幣我就印台幣給你,貨幣的供給變多,就是通貨膨脹,那這樣就不對了啊?全民埋單供應奶水給出口業,結果好處沒分到反而還虧。
=>貨幣機制弟不是很懂,但"全民埋單供應奶水給出口業,結果好處沒分到反而還虧。"這個道理弟是認同的.
如果這是事實,我也認為政府的資源安排使用有問題.
現在台灣的外匯存底3500多億美元,全球排第四,當年外匯存底在伯仲之間的四小龍其它三龍,現今都只有2000多億美金而已,台灣外匯存底遠遠領先,喔YA!結果勒?現在其它三小龍的GDP都超過台灣,why???
外匯存底一直增加代表台灣只賺錢不花錢,一直搞製造業的優惠,問題是製造業已經遭遇瓶頸了,製造業要地、要水、要電、高耗能、高污染、高投資,結果毛利直直落,得利的是原料生產國、企業主跟少數從業人員,台灣大多數人並沒有受惠。
台灣是該轉型了,不是不要製造業,而是該把奶水抽回來補給其它產業了,放手讓台幣升值,毛利不夠的製造業自然會淘汰或轉型,出口值當然會減少,進口值會因消費的興盛而增加,逆差又如何,賺了一輩子了,也該花點錢了吧?
=>只要是花在刀口上,該花的錢當然要花
一句話:不患寡,患不均!
追求新知也不一定非要在大學裡..
我們社會習慣於一路"讀書"一直讀下去.不習慣先跳出來再回學校.
高中畢業就去當仲介,有何不可!
只要不要不工作不進修每天在家吃飯睡覺打遊戲
要不要繼續深造.端看孩子的意願跟努力....
我們做父母的在旁邊扶助.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