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2216W wrote:
少子化對房市確實是不利影響,但生育率下降到人口負成長還有一段距離要走。...(恕刪)
少子化對各行各業都有不利影響, 不用到人口負成長...
最早感受到少子化衝擊的是誰....
婦產科醫師: 連產檢業務都少大半, 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早已減班(你能想像嗎? 連台大醫學院都得減班.......)
再來呢... 低價嬰兒用品, 諸如尿布奶瓶等相關業者一個一個得倒下, 剩下的只能往高階產品走
接下來只要是人要買的, 要用的.......食衣住行育樂各行各業全部都得中獎. 差別只是在快慢不同而已
景氣為什麼不好, 為什麼錢難賺 原因就這麼簡單.. 少子化
小孩變少了, 要讀書要花錢的變少了, 要補習要逛街看電影的也變少了.
不用到人口負成長, 只要去Y拍上看看有多少補習班課桌椅要出清就知道補教業的情況多嚴重.
接下來幾年內大家會發現要出清的各行各業生財工具越來越多(二手的攪麵包機.. 小發電機.. 辦公室桌椅)...
最後要出清的是什麼????
人 or 房子....(人燒炭去了, 房子法拍去了.....)
哀
因為原本還可以支撐這些地區活動的人口少了,
因此剩下的人,特別是就業人口必須往大城市移動,
政府也必須在大城市投入更多資源,
最簡單的道理,台北公車出車一趟服務500人次,很多鄉下公車出車一趟不知道有沒有10人次,
政府勢必得強化台北公車的投資。
一般商業活動也一樣,例如擺個小攤子,甚至大的開電影院為例,
少子化之後很多鄉村的小攤子、電影院都活不下去了,
因為人口少了,顧客都不見了。
所以少子化對於很多事情的負面影響,會從鄉村跟次級城市開始,而且已經開始,
但是更多的人為了集中在一起獲得更多資源與政府投資的挹注,
必須往大都市移動。
所以幾乎可以斷定少子化反而會讓台北縣市的房價有支撐,
因為大家必須「集中到台北縣市」才有比較好的聚集經濟條件,工作條件,甚至公共資源等...
但是一出了台北縣市,房價就真的會因為沒有需求了而下跌。
日本少子化早就開始了,人口都負成長了,
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往東京都擠,
讓東京都特別是都心的房價還是相對居高不下。
完美女神
dylai1975 wrote:
少子化->人變少了,總人口變少了
老年化->人活的久,總人口變多了
少子化->幼兒相關產業很慘
老年化->相關養老產業發展迅速
少子化->30年後,需要買屋的人少了
老年化->30年後,現在買屋的這群人,還沒死,所以佔著房子不放出來,甚至妄想投資不動產致富,手中又投資個幾間,買屋的需求變多了
不用再舉例了吧,這邊的大哥大姐們,都很厲害的,能講出連我都想不到的道理來。
1.名詞解釋『老年化』:老年人的人口比例增加,不代表老年人數增加,也不代表壽命延長。
2.『少子化->30年後,需要買屋的人少了』,對了一半。事實是需要買屋的人馬上少了,因為家庭成員沒有增加,買屋需求的人就減少,for example:某甲兩夫妻住兩房一廳,育有一子,某甲暗爽老婆有次發性不孕症,因為如果生老二,房子會不夠住,就有買屋需求。
sinbalin wrote:
東京的房價也跟烙賽一樣到現在還躺在地上耶....
...(恕刪)
我就是說日本自己跟自己比,
日本房價地價最貴的地方,
還是東京都,而且也是貴到一般上班族買不太起的狀況,
原因也是東京都就業機會多,公共建設發達...這不都是跟我們前面討論的台灣北部地區一樣嗎?
所以日本上班族很多也是買在東京都郊區,或是周圍的縣,日本人稱為首都圈
然後搭捷運上班,這場景....台灣不是正在複製嗎?
台北縣市合起來的「台北都會區」勢必會走向這一條路的。而且更嚴重。
日本還有三大區塊,各自發展稍微平衡了就業機會,
讓東京都會區「只」塞了3300萬人,差不多日本人口的1/4,
問題是台灣光是台北縣市就塞了700萬人,已經佔全島人口近1/3,
加上一日生活圈的桃園與新竹,就1000萬快一半了....
如果有機會,這些人幾乎都想買在台北市或台北縣精華區的,幾乎沒有例外....
總之,少子化反而會加深與加速人口朝一級都市集中的趨勢,
因為鄉村與次級都市人口大量減少無法產生有效的生活圈,
所以少子化反而讓一級都市的房價維持成長力道。
所以那些空軍請繼續,反正很多趨勢不是這個版喊一喊就會變的...
我也早就認命不用等了,有需要就買,所以今年七月買了內湖的房子,
台北縣市房價基本上只會小下修,長期絕對是看漲的。
我講我買了內湖的房子是告訴大家,我可不是嘴砲說說多頭而已,也是給他賭下去了啊。
當然有原則就有例外,台北縣的例外比較多,特別是遠離台北市都心的一些地方,
餘屋又太多的話,該地就會自己把自己的房價弄跌了....
完美女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