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他說明了,人家德國是採重稅才有這個結果,
你不可能又要低房價又不要重稅,
他說他還是不會買房只會租房,
這不是變來變去勒?
一下子說房價太貴要降下來給你買,
課重稅把房價降下來了,你說每年要繳那麼多稅你不想買了,這不是莊孝維是什麼?
又嗆說現在一個月租金兩萬多很便宜,
我就不知道哪裡便宜了,我朋友買的房子一個月房貸也是兩萬多,
你wiilk租金都跟人家的房貸一樣高勒,哪裡便宜了?
再採取德國制度,你的租金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那wiilk還說要支持德國制度,不是犯傻是什麼?
他犯的錯誤在於:永遠都沒研究清楚就急著支持這個反對那個,永遠都人云亦云,
沒有思考能力就算了,還一直嗆聲就很好笑了~
你想想一般人家庭總的收入10萬
扣掉生活開銷3萬 及 養小孩的錢2萬
每月存五萬 一年60萬
10年也才存600萬
30年也才存1800萬
這還沒包括繳稅、保險、婚喪喜慶的紅白包...等
1800萬 這還是存到再買的
如果要貸款 那還要算利息錢
........
還好我不是住台北
台北實在太貴了
當選項都是賓士車 根本沒有國產車的時候 也只能不買了(因為根本買不起)
而其他的區域當然買的起
但是價錢不何理啊!!!!
你想想看
中南部一戶800萬
中南部的收入更少比如夫妻收入8萬
月存4萬好了 一年也才存48萬
需要存16.66年
一個家庭需要背貸款這麼久 因而抑制了生育率以及其他民間消費的能力
所以高房價對總體經濟不是好是 那是虛胖!
llinsh wrote:
就是眼高手低咯~不想...(恕刪)
其實部份我是不認同的,人活著就應該要有希望,只是是希望還是奢望,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以去年內政部調查公佈的台北市平均房價,約在40-45萬上下,也就是說,以同樣內政部公佈台北市上班族年平均薪資在1百多萬的情況來說,以夫妻加上1-2個小孩的小家庭來說,買個30坪左右的公寓約1200萬上下,其實購屋壓力並不算到達極大壓力點,只是,常常看到比較的數據,都是拿仁愛路....等一坪動輒百萬起跳的名宅來說明2400萬的30坪公寓對於上班族來說是多麼的沉重....但沒有考慮到的是,那些地區,原本就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負擔的地段,舉個例子,10幾年前安和路上的最貴豪宅,就屬遠東花園名人廣場,每坪市價就已經要50萬起,每間最小坪數都在70-80坪以上,裡面住的人,最有名的就是蕭萬長與胡定吾、苗豐強等人,試想,這樣等級的名人所住的社區,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負擔的嗎?而現在那個社區確實開價每坪約百萬.......就算附近的巷弄間公寓大廈,當年也都還有30-40萬的水準,現在也都開價60-80萬不等.....就算時間拉回到10幾年前,以10幾年前的上班族薪水,是想買這區域的那種房子???
要住台北市,就要忍受台北市的高物價包括房價,如果哪天真的政府強壓台北市房價,強力介入使上述所說的區域直接腰斬一半三個月,說真的,不要說那些喊著工作台北市就要住北市的人,大安精華區公寓大廈每坪只要30-40左右,表示周邊可能連30都不到,那麼我也會賣掉桃園的房子改去台北買....好了,大家都擠進去,是要怎麼決定誰買?跑的快的?長的帥的?還不是又回歸到比較有錢的......
大安區有一坪百萬的如安和路上,但也有一坪不到30萬的臥龍街,捷運通常也不到1公里,但就是乏人問津,房價永遠在保2保3的,聯投資客都興趣缺區....但如果只是住的需求,這些地方是磚塊水泥有少一塊不能住?還是只是純粹因為那裡未來沒有"錢景"?捫心自問吧,如果你是個薪水有跟上主計處公佈的台北市上班族,你覺得買不起的原因,究竟是因為你買不起有錢人的地方,還是真的買不起住的地方?中山區有中山南路一帶,大安區有六張黎一帶,信義區有吳興街一帶,松山區的車站附近...更別說大同、中正有些幾乎跟眷村沒什麼兩樣的區域,還有人拿新版特區的70-80萬,但別忘了板橋其餘區域,地點差的公寓10萬不見得有人買,正常一點的地段20來萬一定有,這些區域房價比起精華地區仍算躺平的......
g大舉的各地低價行情跟我觀察到的差不多,
所以台北市不是貴到大家買不起,而是大家在買的時候也有其他考量(日後轉手方便或會漲)
那心態跟投資客也沒什麼兩樣了,
大家先用投資的角度看房子,再來抱怨房價太貴~
ginthdiana wrote:
其實部份我是不認同的,人活著就應該要有希望,只是是希望還是奢望,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以去年內政部調查公佈的台北市平均房價,約在40-45萬上下,也就是說,以同樣內政部公佈台北市上班族年平均薪資在1百多萬的情況來說,以夫妻加上1-2個小孩的小家庭來說,買個30坪左右的公寓約1200萬上下,其實購屋壓力並不算到達極大壓力點,只是,常常看到比較的數據,都是拿仁愛路....等一坪動輒百萬起跳的名宅來說明2400萬的30坪公寓對於上班族來說是多麼的沉重....但沒有考慮到的是,那些地區,原本就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負擔的地段,舉個例子,10幾年前安和路上的最貴豪宅,就屬遠東花園名人廣場,每坪市價就已經要50萬起,每間最小坪數都在70-80坪以上,裡面住的人,最有名的就是蕭萬長與胡定吾、苗豐強等人,試想,這樣等級的名人所住的社區,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負擔的嗎?而現在那個社區確實開價每坪約百萬.......就算附近的巷弄間公寓大廈,當年也都還有30-40萬的水準,現在也都開價60-80萬不等.....就算時間拉回到10幾年前,以10幾年前的上班族薪水,是想買這區域的那種房子???
要住台北市,就要忍受台北市的高物價包括房價,如果哪天真的政府強壓台北市房價,強力介入使上述所說的區域直接腰斬一半三個月,說真的,不要說那些喊著工作台北市就要住北市的人,大安精華區公寓大廈每坪只要30-40左右,表示周邊可能連30都不到,那麼我也會賣掉桃園的房子改去台北買....好了,大家都擠進去,是要怎麼決定誰買?跑的快的?長的帥的?還不是又回歸到比較有錢的......
大安區有一坪百萬的如安和路上,但也有一坪不到30萬的臥龍街,捷運通常也不到1公里,但就是乏人問津,房價永遠在保2保3的,聯投資客都興趣缺區....但如果只是住的需求,這些地方是磚塊水泥有少一塊不能住?還是只是純粹因為那裡未來沒有"錢景"?捫心自問吧,如果你是個薪水有跟上主計處公佈的台北市上班族,你覺得買不起的原因,究竟是因為你買不起有錢人的地方,還是真的買不起住的地方?中山區有中山南路一帶,大安區有六張黎一帶,信義區有吳興街一帶,松山區的車站附近...更別說大同、中正有些幾乎跟眷村沒什麼兩樣的區域,還有人拿新版特區的70-80萬,但別忘了板橋其餘區域,地點差的公寓10萬不見得有人買,正常一點的地段20來萬一定有,這些區域房價比起精華地區仍算躺平的......
你說[也就是說,以同樣內政部公佈台北市上班族年平均薪資在1百多萬的情況來說,以夫妻加上1-2個小孩的小家庭來說,買個30坪左右的公寓約1200萬上下,其實購屋壓力並不算到達極大壓力點,]
應該是錯誤資訊的,因為台北市的家庭可支配所得才130萬不到!
如果平均上班族的薪水有一百多萬! 那一各家庭起碼兩百多萬的可支配所得!
此外用一百多萬的可支配所得買1200萬的房屋是不是達到極大壓力,這各極大壓力大概是你自己定義的!
沒有根據也沒有標準!
1200萬就算900萬貸款,自備款300萬,每各月要4.8萬的銀行貸款支出,一年大約60萬附近的支出
已經超過很多人定義的1/3的臨界點,
加上政府的稅收勞健保等,大約十來萬,超過5成 年收入
剩下的5-60萬附近的收入,基本家庭開支兩夫妻吃飯+通勤+雜支,大概兩個人要1萬
(這夠省吧 一各人才 5000 搭捷運一各月算600 只剩下4400可以用,吃飯三餐只有100塊預算,喝水喝公司的,衛生紙幹公司的,清潔用品也幹公司的, 這樣一各月還有1400零用錢 一天有45 元)
,家庭水電瓦斯管理費等大約3-4000 ,一年下來要20萬
小朋友一各唸幼稚園死也要搶到公立的就讀,一年學費加月費小朋友的吃喝開銷穿衣 算六萬好了夠省吧
你所謂的平均家庭薪資大約一年在精省下來後 還有30萬附近的可支配存款 假如有這回事的話
對了忘了說去年平均薪資跌4%多,大約要扣五萬,可能只剩下 25萬
如果今年運氣不好,利息調整1%,那就是多7-8萬的支出!!!
辛苦了 加油 這種生活有存款不列入G大你說的極大壓力下
gladiator wrote:
不要那樣一廂情願,不...(恕刪)
那這篇你沒有理由繼續看下去,因為全台就只有台北的精華地段亂漲......你是打算討論哪一縣市?台北縣?就這麼一個新版特區,難道沒有X鐵共構(誰知道以後還有幾鐵要共)就不能住人?桃園?就一個中正特區,區內中古屋頂多10來萬就漲不上去?台中市?除了X期X期以外,其餘房價也躺平.....台南、高雄就別提了吧,怎麼蓋怎麼跌......舉台北的例子,是因為他是榜首......你不想買台北市,大膽請問你是覺得哪邊的房價高???另外,我也不是在台北市工作,但如果我喜歡的區域真的跌到上面所說的價錢,我會寧願買在台北市然後在桃園工作....很多隱性的生活品質,不是可以量化的......
特偵組 wrote:
G 大 你說[也就是...(恕刪)
嗯你講的對,但您忽略一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學者,在評估房價與收入比的模式中,還會扣除其餘支出的,因為有的人賺十萬買Iphone,但也有的人賺十萬還在用海豚機的,有人生三個,但三個都照"政府的義務教育"養,而有的只生一個,卻硬要擠進康橋、薇閣,一個月3萬都不知夠不夠的小學去,這樣大不相同的收支怎麼可能模組化?而且小弟敢斗膽告訴您,歐美的計算結果,其可支配的收入,保證遠比台灣人低的多很多,以加拿大為例,基本25%起跳的所得稅,以及你如果見識到北美人的消費模式,你就會知道,賺5000美金(加幣)的家庭,其可支配收入,絕對不到3000元,如果單身的或是沒小孩的更慘,可能會低到2800左右......
因此,所謂的房價應在年收入的6-8倍間,真要計算的話,台北確實偏高,但首都世界都偏高,難怪住首都的人,全世界的快樂指數都是偏低的......
另外,我並不反對有人一輩子租房子住,因為所得的可受支配度相對提高,生活品質也較好,但天平總有兩端,如果是天平的非要房子一端,我還真不知道,除了買低於自己可承受度的房子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輕鬆購屋的...很多老一輩的說的好,花一塊錢要打24個結,為了買房子也都是自願的,喜歡享受生活,財務自由,不要被房貸綁也是自己選的,兩者完全沒有衝突,年收100萬的,要是來買我現在值不到700萬的房子,我想輕鬆自在吧?但年收100萬,要買1200萬的台北,壓力絕對大於我,台北房子貴已是事實,台北跌,其他地區也不可能漲,相對起來還是貴,想想,桃園的中正特區,最頂級的豪宅,頂多就是30以下,為什麼?因為超過30,台北已經有部份可以選,為什麼要選桃園?而住台北,說真的,對於享受現代化生活的人,真的遠比其他區域好的太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