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alan wrote:人民有權反核...但要提後續方法是政府的責任不然你繳稅幹嘛?? 還是你就是那領錢不做事的政府官員??核電安全,核電必要 是政府要來說服人民,是政府的責任...怎麼現在一堆人都在講要人民提出配套措施...本末倒置@@ 非常贊成。甚麼時候規定人民要有配套措施,才可以反對政府的政策啊?我如果那麼厲害,可以提出萬無一失的配套措施,那我可以去當台電的董事長了。。。。
shyiming wrote:為何要由政府提出這種自願漲價的假議題?...(恕刪) 可笑,你的第一句話就表明不相信政府,還要政府拿出數據?你乾脆說,只要能提出你想要、能接受的內容才行,不然就是狗屎、騙人的東西,用來愚弄大眾你扭曲事實也滿直接的,假議題,拜托,你自己去下載申請一下好嗎?政府會回你的就是申請通過,而不是跟你說,這個議題下週開會討論,請準時到場,還議題,有沒有看清楚都已經是執行面的書面資料,更何況綠色能源本來就比較貴,尤其是要求企業使用綠色能源的部份,貴一點沒錯啊還是對各位廢核人士、對你來說,貴就是不行,就是在騙人民的納稅錢看到一些人回,只要廢核能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電價貴一點也行,確沒人看到有人回我說,我支持,所以我提出申請有嗎?都麻只是說說兼抗議如果沒有你們支持,那些綠色能源怎麼會有經費再生產、研發,用別人研發好的,是需要授權費,更貴的ps.什麼能源便宜,我就支持那種,別叫我去申請下面的東西(哦!這也是各位的心聲啊)=======下面!請廢核的人先表率支持一下吧,別老是說說,要你們身先試用卻各個裝沒看見========經濟部自願性綠色電價制度試辦計畫(草案)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news/wHandNews_File.ashx?news_id=3483&serial_no=1要求付你薪水的老闆支持並使用綠色能源http://news.msn.com.tw/news3554487.aspx
B46 wrote:歹丸郎之一:我不要基...(恕刪) 台灣人就是這樣 喊著行動上網慢 結果基地台不要蓋我家附近還貼布條說隔壁惡鄰居基地台蓋在我家隔壁,結果自己家裡三~五支手機核能發電說核能危險,要廢核換成火力發電又說二氧化碳問題嚴重,可能導致肺癌...那乾淨的風力發電? 說會破壞生態,低頻噪音嚴重那蓋太陽能? 也在那邊破壞生態那你到底要用甚麼發電?我也反核四,我不認為一個核電廠放在那邊這麼多年裡面的鋼筋有的沒的大概也不太能用了我寧可政府重新蓋一個核電廠再來運作也不支持這種東拼西湊還找不到技術商的核四繼續商轉台灣的能源政策很糟糕 每個政治人物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一談到任何發電機組蓋在自己的縣市縣長都說不要 縣民也在搞民粹,台灣不知道哪天才能夠真心地為自己的土地負責任不知道哪天才有機會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現在的蘇貞昌當時的行政院長也追加預算600多億元在核四現在也是在那邊為反對而反對反正許多政治人物都只為了選舉不敢做對的事鄉民縣民說反對就覺得民意在那邊就跟著反對台灣是個島國沒有甚麼天然資源,發電也要自己來沒辦法像歐洲有電網可以利用一但限電有多少台灣人能夠忍受,還是我們要回到100年前大家都不吹冷氣、不用電腦、不看電視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看來大家討論踴躍就很像在說哪個交通工具很便宜很快很安全~飛機很快到哪個國家都行,但一出事就完蛋!船也可以到各個國家但很慢,遇到災難也完蛋!汽車很方便但到不了各個國家,遇到意外就看情況囉!以上有一好就沒有二好~好像都沒有完美的答案但以上哪個出事率很高呢???相信大家可以去查查囉~(如果真的以後都沒有替代能源的出現,然後台灣又沒核能發電!當然可以的話就支持核能的電費可以很便宜,不支持核能的電費就很高,也蠻合理的!!!哈哈)
feng121 wrote:或許太陽能發電是個不錯的主意小弟在澳洲,澳洲沒有蓋過核電廠!!!...(恕刪) 奧洲地有多大、台灣地有多大你有想過嗎?如果四層樓房的屋頂蓋了太陽能,那旁邊住高樓大廈的人被隔壁底下的屋頂的太陽能反射光照到那怎麼辦?不理他~好主意為了綠色能源,住高一點的就該忍受
小林仲彥 wrote:15年內,台灣就算沒核四也不缺電...(恕刪) 我看不到15年那麼久,我只看到核四蓋那麼久、那麼多弊案與缺失,但是台灣目前還是沒有核四運作,目前為止也沒缺電,而且備轉電力一年比一年更多,上台電官網就可以查到了(http://www.taipower.com.tw)。
SVMAX999 wrote:如果一爆炸 你有再多...(恕刪) 不要只是講講,下面的,你可以先使用而不是等大家都決定廢核了才說自己可以用貴一點還是說~你的貴一點是,大家都用一樣貴了,我才用~是嗎?經濟部自願性綠色電價制度試辦計畫(草案)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news/wHandNews_File.ashx?news_id=3483&serial_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