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

房市投資 vs 股市投資 (虛擬長紀錄)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真的要說,我也認為股票比房地產好。
畢竟歷史資料就在那裡,長期的報酬率一直是股票略勝一籌。


我承認股市比房市好賺!
我個人靠股票投資賺進大量財富,
但股票的特性就是
「你無法預期產業的變化!」
所以相較房地產,較難穩定的長期持有。

你敢拿1000萬去持有開發金20年?
或是你敢持有現存的日月光20年不賣?
如果這二者都不敢,我能理解,

那你敢持有600元的台積電17張,
持有20年不做任何進出?
我相信你也是不敢!

因為就是你無法預期這樣的價位,是否能維持20年不變,因為你無法預期產業的變化。

過往有一定股齢的投資人,都能明白一件事,金融股放20年就是死,中環萊德放20年就是死,日月光、聯電即便今天股價飆漲成這個樣子,它們的股價都還比我20年前買它們時低很多!

房地產的漲幅遠不及股市,
但它就是可以一直放著穩定上漲,
它就是個10年漲50-100%的無腦投資。

很多人會說,
50%-100%很容易,
股票1-2週就可以達成,還要10年?
通常會說這樣的話的人,
代表他的資金水位太低。
資金水位高的人,
能夠all in在個股嗎?
能夠all in在股市20年嗎?

對啊!我也炒垃圾股,錢來的很快,
但是錢能放在那邊20年嗎?
還不是炒完就走人?





你可曾想過?
為何股價會起起落落?
為何房價不會起起落落?
答案正是
資金駐留時間的長短!

你可以認真思索我說的內容。
tany3472 wrote:
你可曾想過?
為何股價會起起落落?
為何房價不會起起落落?
答案正是
資金駐留時間的長短!

股票能不能長期只持有一家?
的確是很難,那是因為你本身對他沒有絕對控制權。
但也因為沒有絕對控制權,你也不用親身去操作它。

房地產能長久,不過是因為你必須親身去操作它而已。
看看上市股的大老板們,哪個不是全身家壓在他們的上市公司身上?

當然這種說法對一般投資人,不能適用,所以才有分散投資的說法。
現在大盤指數基金,也克服了你講的問題,
全身家壓上去二十年,也不是問題。
tany3472 wrote:
你可曾想過?
為何股價會起起落落?
為何房價不會起起落落?
答案正是
資金駐留時間的長短!

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
我再拋磚引玉一下: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416027


房地產也只是一種投資工具。
要持有多久,完全看投資者的心態。
就像股票一樣,也有人每天衝來衝去,
每天都想抓到漲停板的股票。

當你選的投資工具的調性和你的投資
週期不合時,虧錢的機會就很大。
房地產的週期長,必需持有更久,
才能獲利。

但是持有週期長,
也不見得就是優點。
因為等你都做對做完了,人也老了。
如果做錯了,完全沒有挽回的機會。

所以週期長短與一個投資工具的好壞其實無關。不是投資週期長的,就是好工具。
選對工具,用對方法,才是重點。
tany3472 wrote:
我承認股市比房市好賺!我個人靠股票投資賺進大量財富,.....過往有一定股齢的投資人,都能明白一件事,金融股放20年就是死,中環萊德放20年就是死,日月光、聯電即便今天股價飆漲成這個樣子,它們的股價都還比我20年前買它們時低很多!.......房地產的漲幅遠不及股市,但它就是可以一直放著穩定上漲,它就是個10年漲50-100%的無腦投資。.....

我認識的朋友也有人是這種想法,我也算同意這個觀察。
我談談我父執輩的人的看法好了,他們一向都說:「啊錢太多是不會去寄定存哦?」
當然了,時至今日,我們這一輩的人都知道去放定存更是死路,低利率把我們的資金都逼向股市、基金、房地產。特別是房地產,就像你說的,它是一個週期很長的緩漲,對於求保值來說是一個好選擇。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現在大盤指數基金,也克服了你講的問題,
全身家壓上去二十年,也不是問題。

像我父執輩的人,他們沒有大盤 ETF;我們不說別人好了,像我自己,我也很難接受加密貨幣這東西,就算是它漲翻天我都很難想把我的財富寄託到那兒去,這是觀念及感覺的問題。錢沒有想法,它就是戶頭中的數字,或者一疊印著複雜又難以仿冒的紙,要把錢放哪去,那是人的決定。(不然科斯托蘭尼為什麼說心理+資金,缺一不可)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但是持有週期長,
也不見得就是優點。
因為等你都做對做完了,人也老了。
如果做錯了,完全沒有挽回的機會。

是的,分數奉上。

tany3472 wrote:
你可曾想過?
為何股價會起起落落?
為何房價不會起起落落?
答案正是
資金駐留時間的長短!

資金駐留的長短不全然是起落的原因,它可能是原因、同時也是結果。
如果房子可以像股市一樣揭露委買委賣的話,那它的結構是委賣只有 0~1 筆,有那 1 筆的話,通常開價也不低。而委買可能是 0~若干筆,視物件受喜好追逐的程度而定,但開價多半也是低於委賣價很多,這種市況原本就很難成交,而資金也被迫停得更久,未必是主觀意願造成。(委賣掛 0 那就是主觀上不賣,願意停駐)

一家公司股本若 60 億,日流通均量約 6 千張 (約佔股權 1%),那麼漲跌也就這些 1% 的流通在決定,大股東還不見得有加入流通,甚至可能十年都沒在賣,或十年來只是很小量進出(但房地產是不適合分割成小量,多半的持有者沒有這種傾向)。公司經營的題材及想像往往比房地產多且豐富,而且每月每季的營運成果都是在變動(反應產業情況及公司的努力與運氣),股價反應它是很正常的,按產業差異而論,波動週期就快慢不定了。像建商、油商、糧商...... 大家週期都不太一樣。

不動產本身,扣除地上物折舊不計,土地就是一種價值載體(就像公司的賺錢能力是價值的載體),這個價值載體本身的變動情況很慢(看看信義計劃區與西區的興衰週期便知),若再加上貨幣情勢如此(長期以來就是貨幣供給一直上升),自然會形成您說的:大家願意停駐(主觀上願意)。

tany3472 wrote:
「你無法預期產業的變化!」
所以相較房地產,較難穩定的長期持有。

分數奉上。是的,這也是為什麼不少投資者長年在資本市場上鏖戰有所成就後(不管是眼光獨到而大賺活下來,或是純粹運氣好),就開始轉進到保守型的產業(及商品或財富形式)上儲存其財富價值。像保守的保險業就會選擇穩健債券及房地產,正如您所說。

補充:有興趣的年輕朋友可以看看這個:零利率時代壽險業的挑戰
我相信你們買保單應該比我當年貴很多才是......
dancingra wrote:
我認識的朋友也有人是...(恕刪)

能真正看懂我們三個人的討論的,如果還做錯投資,那真的只能定存了。因為理智邏輯滿分,情緒控制0分的人也是有的。
投資其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自己的屬性,資金狀況,投資目標,期望報酬,等等。
要先知道我們從哪裡來,目的地在哪裏,才能選擇對的交通工具。
最近的實價登錄
6樓的40坪從2016年的2400萬,漲到了2869萬。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最近的實價登錄6樓的40...(恕刪)


開發金也漲到16.9元了。
結論就是
不要去比較什麼報酬率,不管是房地產、股票、虛擬貨幣、貴金屬、藝術品,買、都買、再買、快買,買輸別人你就輸了

12/27台股以2364億再創新高,
已非常明顯呈現「惜售現象」,
未來將持續呈現不足3000億的量能卻緩步堆高股價的現象。

對於這波通貨膨漲,只能用「溫水煮青蛙」形容,買、都買、再買、快買,買輸別人你就輸了
理論上總體股市投報率高於總體房市

記住,這是理論上!

實務上投報率是涉及「個人風險管控」

也就是說

是「人」在決定投報率

風險抗壓好的人

敢借錢操作5000萬

不管股市大風大浪

都不影響他的操作判斷

風險抗壓差的人

這不用說,韭菜就是在說這種人

而股市風險抗壓差的人來到房市

因為沒有需要自身標的漲跌數字的操作判斷

瞬間提升抗壓力

提高獲利及勝率

這就是股市跟房市的差異性

而且我嚴重懷疑這些在談理論的

到底有沒有玩過房市

甚至更深入點

房市有法拍、預售、土地、改造...等很多各種玩法

每種投報率都不同

只知道用總價單一計算方式來算房市

沒有參與過

我覺得根本是腦補投報率

當然本篇若只算總價投報,那就算了

我個人是建議股債房都要分散投資再平衡

適當運用槓桿,從而快速致富

常看到很多人說績效屌打巴菲特

他們賺得有巴菲特多嗎

投資最終是看最後拿的錢有多少

不是在那邊比投報

量級不同要比啥

10萬投報100%也才賺10萬

跟1000萬1%不是一樣嗎

理論終究是理論

跟實務操作完全不同

真的相信理論不在意風險

那應該貸款all in 去買股市房市

穩贏怕啥

欸別說,房市還真不怕

所以狂打房,政府不讓房價漲

股市咧?

股版看到很多賠個幾萬就該該叫

幾百萬不就跳樓

10月大盤跌到要萬六時政府居然說國安基金準備護盤

萬六護盤??
工作有人選公務人員鐵飯碗,薪水一般般但安穩做到退休
有人則選擇外商公司,薪水很高,但隨時可能被淘汰
投資本來就沒有對錯,看自己的個性做選擇
近1-2年股市多頭,很多菜鳥尚未體會過股市崩盤,連逃命都來不及
買錯一檔股票足以破產
所以很多人寧可選擇投資相對穩健的產品
一鴛一 wrote: 投資最終是看最後拿的錢有多少
不是在那邊比投報
量級不同要比啥 

也不能這樣說,如果錢少時,投報率都贏不了,哪有追上的可能性?
就算最終一輩子追不上巴菲特,至少追過鄰居老王⋯⋯
所以比投報率還是蠻重要的。

如果有100億,一年賺一億,就我看來,也是失敗的投資。總不能說因為絕對值夠多,就是成功吧?
  • 6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