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William wrote:
我很可能是非常少數還...(恕刪)
蛋黃區應該是極少數人看跌的
大多數人看跌的
是這兩年群魔亂舞的蛋白區
土地貴
是低利造成建商競標的苦果
在全球大升息的時代
反過來道德綁架政府
實在有違經濟火車頭的美名
首先,看成屋和中古屋。這個市場隨著2021年預售屋受營造成本的影響(每坪上漲7~10萬)而跟漲,在2021年的資金行情下,趁火打劫、跟隨起舞,如今,資金的潮水退了,這一部分的房價當然會打回原形,大幅跌價,毫無懸念。
至於預售屋,我要說跌價很難,為什麼?因為預售屋成本受到土地和興建成本的制約,很難大幅下降。
當前在市場急涷走向觀望的氛圍下,加上「預售屋受到非預售屋成本較低」的制約,縱然成本上漲,卻也不敢完全調高售價來反應,因而建商會希望延後推案,以避風頭,這是簡單的道理,一大堆的所謂的「學者專家」卻說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廢話及推論」。我覺得很好笑。
不過,台灣的社會就是這麼無腦,那些根本沒買過房的學者,和只有一些短淺經驗的所謂「專家」,本來都還只是一些業界的「初階」人員,在台灣竟可以大言不慚、大鳴大放,但也有人相信?
這些沒買過房、沒靠買房賺過錢的卻要教民眾怎麼買房,就像沒創過業教你怎麼創業;沒做過生意的教你怎麼做生意,這時,你該不該聽?
答案應該很清楚吧。
至於一些酸民,有些甚至已經年紀不小了,卻還像長不大的巨嬰,在離買房差距還不大的時候,不思考怎麼樣努力跳一跳,讓自己勾得到房價,卻只是一味的咒駡,結果是愈來愈買不起房,永遠望房興嘆。
買不起大都會的房產原本就是舉世的共通現象,因為供給少而需求大,在稀缺的情況下,大都會的房價不可能便宜,畢竟,最後的價格一定是市場上大家競爭的公平結果,價高者得。
2021年之後,房價上漲主要是因為建築原物料漲價、人工短缺、加上資金泛濫的結果,因此,政府的種種打炒房措施根本不可能讓預售屋的房價下跌太多,更何況,大多數的民眾原本就有買漲不買跌的習性,預售屋的房價跌了還未必能賣得好,結果損失更大,所以,在政府打房之下,撐不住的建商通常會透過在同業中轉售的方式尋求脫困。
所以,要負責任而良心的告訴大家,如果你打算買的是受到成本推升的預售屋,如果建商可靠、營建規格也有提升,那麼這種建案的讓價空間將非常有限;如果你要買的預售案營建規格沒有提升,那麼不如去買那些沒受到成本影響的已完工建案,至於還未完工或開工的建案若大幅降價,這時你反而要注意建案降規(格)減配(備),甚至淪為爛尾樓的可能。
至於成屋、中古屋,當然該降,也一定會降價。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