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其實現在,租不如買~是錯誤其實現在,租不如買~是錯誤的。

白漆 wrote:
1993~1996年(恕刪)


當時我記得我的房價是在高點附近,然後遇到了幾年不景氣,
缺錢的人賤賣,房子就跌,景氣回升,房價就上來

白漆
白漆 樓主

移轉棟數不代表房價,1993年的鳳山,新屋房價大約11萬/坪,接著每年跌3~5%,1996年的鳳山新屋房價大約10萬/坪。

2021-09-30 18:33
henry999

我這間的位置離麥當勞只約30米,離捷運出口約100米當時還沒蓋,總樓層5樓有電梯,權狀室內88平米,陽台22平米,3面採光,2衞,全部空間都有窗,當初買465萬,算起來1坪14萬多,這樣在當時是不是貴

2021-09-30 21:19
phy12345 wrote:
什麼鬼邏輯? 首先你...(恕刪)


我曾經長期從事代銷業,我幫建商評估土地,也幫建商訂房價,也騙客人錢~說房價不會跌……

我說的事,都歡迎驗證。
白漆 wrote:
2004年,30歲以(恕刪)


現在不是 買或租的問題

而是連頭期款都沒有

所以沒有買的選項~~~

房價這麼高原因很簡單

我兩千萬有人買 我幹嘛賣一千萬.....

貧富差距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好幾年前就有類似文章,而且沒多久就一篇。

我只知道我當年買350w的房子,買後第一年就漲破400w。
看文章的人自己要好好想清楚,你一年存的到50w嗎?

租不如買...對啦...有人來幫我付房貸我也是很高興。
房貸一個月也才一萬多,如果出租很輕鬆就cover掉了。

比我早結婚的朋友,選擇把錢拿去買新車,就是覺得隔年房價一定會跌。
結果我買第二間房的時候,他們因為"租約到期"已經被強迫搬了三次家,房租也從2.2w漲到3.5w。
存的錢永遠趕不上房價,最後錢沒存到,房子也更買不到,還到處搬家...

醒醒吧...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白漆 wrote:
我是說【現在】買比租划算,是錯誤的。

你應該沒有經歷1990~2004年的房地產,14年跌幅高達50~70%。(台北除外)

你所說的是~建立在房價一直上漲的狀況。

但房價不保證會一直上去,只要下跌一點,資產就被吃掉一點。

房市漲跌的機制,不是利率而已,主要在政府的態度。

我在2007年的時候,看中國房地產漲到太離譜,結果現在出大事了,雖然經過了慢長的14年。(香港也快了)

台灣也有機會的,我覺得目前房市有20%的修正空間,但只會慢慢來……



很抱歉,是您沒看懂我寫的。明明你的算法,在會計帳上是錯誤的,我只是指出你把資產與費用搞混了。我明明就先說先假設資產價值不變,算給你看,說明你的算法,資產負債上根本就不成立。你在這鬼扯說我建立在房價一直上漲。你要不要回去再看清楚一點 ?

你如果要精進,算固定資產價值會變動,你就要設定時間 (30 年好嗎),增值與貶值都估算,就算貶值,也怎樣還是正資產啊,哪有你這種當成買車,還是地震地裂全毀房 ? 全當成折舊,資產滅失費用的算法,簡直貽笑大方。

你這回復,東拉西扯,模糊焦點,數據都有問題。

光這個 "你應該沒有經歷1990~2004年的房地產,14年跌幅高達50~70%。(台北除外)"

我當然知道,我在新竹念書,就有注意房屋市場,我只能告訴你,新竹市只漲不跌,你信不信。沒你說的台北除外。漲跌是要看區域。況且你說 14 年跌幅高達 50~70 %,你這是哪裡,哪縣市,哪區統計的數據 ? 請列出來,是 921 震掉的嗎 ? 還是我看不懂的高雄市 ? (高雄市確實大跌,但那不是通例)

當時我父母 90 年代就有買房,算高點買的,後來同區域有微跌 20 % 上下,哪有你說的 50 ~ 70%。後來 2004 年之後,慢慢就回復了。2010 年後都往上衝,當然 921 地震之前蓋的房,漲幅有限,漲幅房價高不過 921 之後蓋的房。

房市漲跌的因素,原則就是回歸 "稅","利率","貨幣供給量",三大因素。什麼 "政府的態度" 一筆帶過,分明你就不懂。政府調控此三大因素,哪能先入為主,打房為主,亂調一氣,天下大亂,調成你要的 "房市有20%的修正空間" 。
omniyeh wrote:
很抱歉,是您沒看懂我...(恕刪)

會計和收入/支出一樣嗎?

你真的混亂了。

你住新竹,新竹的新屋房價可以說來看看嗎?

請從1990年說起到2021年,還有,房價漲跌的原因,也說來看看。

我文中有寫:新興科技園區的低基期除外。
就是指新竹、台南的科學園區,收入/支出比的低基期效應。
政府沒法立刻幫人民調薪到三萬,又不肯關掉一些沒用的科系讓大多人力轉向科技業,真是無能。

工業,科技業二十多年前大學畢業的月薪就超過三萬,現在都三萬五 - 四萬很多都找不到人!

低薪兩萬五讓外勞來吧!
我101年買的出租房再兩三年就全部回收了
還好當初有買幾間下來收租
當初有推身邊的人買
但有些人連收租都懶也就沒買了
租好還是買好呢
對我來說當然是出租收租都好
那買房呢
有喜歡的、便宜的還是會再買
就看緣份了
只要有人買單,沒有人會降價賣
有錢人的購買力一個人就能抵過幾十個上半族
白漆 wrote:
會計和收入/支出一樣嗎?

你真的混亂了。

你住新竹,新竹的新屋房價可以說來看看嗎?

請從1990年說起到2021年,還有,房價漲跌的原因,也說來看看。

我文中有寫:新興科技園區的低基期除外。
就是指新竹、台南的科學園區,收入/支出比的低基期效應。


我知道了,你只會家庭帳簿,內容就只有收入,支出兩項。你完全不具備現代會計財務上,流動/固定資產,負債,與收入,費用(支出) 的綜合關係的知識。才會把房貸當成同房租一樣的 "支出"。

你的算式,硬說房貸是支出,只有在 30 年貸款還完,房屋用折舊攤提光光,固定資產價值降到 0 元的情況下,才能成立。這只在房子被炸彈炸了,或地震地裂開大洞,海平面上升被淹沒才適用。

我沒興致討論房價漲跌,您愛怎麼認為會跌,隨便你,說會變一折也行。我只說你算式有問題,早就說過,不計算房屋漲跌,你的算式就不對了,你到現在答辯不出來,轉移話題去爭房價漲跌,還扯什麼跌價 40% ~ 70%,不知道那裡的特例當全台灣通例。

直接說了,還房貸跟人的收入相比,他還不還的起,就是個絕對值,就零和遊戲。沒有那種看房貸房租比例,就推斷 "租不如買",或 "買不如租" 哪個是對的道理。撐不起的人,利率就算優待算零給他,算出 "租不如買",他還是撐不住,買不起。

財力夠的人,就算你再怎麼先射箭再畫靶,去算出 "買不如租",但會利用房子低利息的人,以夠長時間,"通膨抵銷負債" 的手法,去創造睡眠財的非固定收入,大有人在。

以上我都沒計入房子是否增值或貶值,因為我沒興趣討論。隨你去想什麼跌 40 % ~ 70 %,沒意見。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