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房價是買賣雙方談出來的,也有所謂的實價登錄輔助參考,但台灣的房市已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種期貨買賣的概念??人口衰長、捷運公共建設興建等,總是在畫大餅給買家去想像,房子是買下入住之後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渡過,那些還沒出現的大餅是能讓住的人吃飽穿暖?還是時時刻刻心情愉悅?台灣人真的很可悲?!
sunnight123 wrote:以前一堆少子化丶生育(恕刪) 因為連開這棟樓的魯空樓主(#看海成花)都自己KEY數據來安慰自己成交量有跌被抓包然後帳號自殺了XDDD魯空一個比一個弱沒一個能打的無解!!!!!!
人口結構變化當然有差啊,但正常情況下的人口出生死亡變化,其影響很 lag,且相對於一個夠大的 base 來說(例如雙北人口約 600 萬),需要很多年時間才會逐漸看出效果。有些人講人口變化沒有影響,那並不是一個通則說法,而是在當前的時空情況下去推論,會認為沒什麼差別,就好像我跟你說:「月球正在遠離地球,我好怕地球上不再有海洋潮汐」,然後一堆人講這根本沒差... 那是因為就正常的天體運行週期來說,這相較人類的生命週期,月球簡直等同於沒有在遠離。但要是一顆小行星衝進太陽系,把月球撞(推)了一下,月球遠離地球的速度加速了一億倍,那這事恐怕就該重新評估。以人類社會運作的週期來說,十年大約可以是一個參考,但有些事比十年的週期要快發生,影響也未必小,例如貨幣,不是說錢印得很快(雖然也是印很兇沒錯),而是資本的流動週期是很快的,這由債市、股市、房地產市場的週期就可以看出來,資本流動的趨勢要是形成,那資本集中傾注的推動力比十年要快很多,先前的航運股不用一年就漲翻天,近五年的台南房地產價格。當萬眾一心,人心驅動著資本去追逐商品時,商品價格當然水漲船高。其實很多年過 50 的朋友應該都看過一些商品的極盛與極衰週期,這就證明了人的一生可以掌握到某些週期的機會有多少,但我相信就算年過 100 歲的人,大概連一個冰河期跟間冰期的完整週期都沒看過。房市的單位是棟(或戶),理論上要看絕戶/新戶的速度才能去理解人口對房市問題。我們看看人口出生率下降與人口開始減少的十年週期結果:全國戶數10年來增90萬戶 2人以下家戶占比過半請問結果我們看到什麼?一堆人都要自立門戶?三合院式的大家庭型式在滅絕?近十年 2~4 人小家庭與小戶型式的需求在上升?原本想生 2 個小孩的年輕夫妻,考量經濟壓力,只生 1 個,或甚至不生,基本上都是一戶(大小戶罷了),但要等到他們絕戶,那可能還要等 50 年吧?.......我們還可以再分析現在年輕人對於老公寓及有物業管理的電梯式集合住宅大樓的偏好情形,這時就又可以把不偏好的房型再由市場供應量計數中排除,就會知道他們想追逐些什麼?是不是那些受偏好的物件市況更熱?.....人口數減少或增加?當然有影響,只是要多久時間,以及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