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董事跟禿鷹也在覬覦私校的地,想方設法要在學校停招後可以拿校地套利,所以才會有財團去搶私校的經營權及校產的所有權。
就算沒有廣設大學,這些職校、專校、大學在現在的少子化同樣要倒,但至少不會像現在一樣把大學學歷搞到不值錢。
學校的規模大,或是附近有幾所大學,這才能構成商圈。窮鄉僻壤中一間只有幾百人的大學,就是聚集一些解決學生食衣住行育樂的商家跟房東而已,經濟規模很小,根本不是商圈,但是對當地的經濟還是影響很大。有學生消費時至少每個月還有幾萬元的收益,學校倒閉就只能靠當地居民跟附近工廠或公司消費,撐不下去還是得跟著收掉。
政府看"為了孩子好"的家長出來抗議,就從善如流,放寬大學窄門。家長與學生看大家都讀大學,什麼都不想就跟著大家一起讀,管它是什麼系,只要能混到大學學歷就好。政府放寬後,認為不轉制就沒人來讀,一堆技職學校就爭先恐後轉制為大學。大學收了一堆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或根本就不想讀書的學生後,教授也要管不管,就算原本有使命感或教學熱情,耐心也慢慢被磨掉,懶得把關了。
學生讀不懂原文書,那就提供中文翻譯本。學生連翻譯本也不讀,那就提供統整過後的講義。學生連講義都不讀,那就是求你來上課就好。學生連上課都不來上了。教授為了不被學生給差評,也不管學生是否真的有資格當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全班加分,只當掉幾個意思意思。
路上一堆不及格的大學畢業生讓老闆直直搖頭,因為他們要的是合格的大學畢業生,而不是灌水的大學畢業生,所以要求的學歷越來越高。大學生發現混個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了,那就只好再去混個碩士。學校為了迎合市場,又開了一堆碩士班。教授為了省麻煩,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不合格的碩士生畢業。如此繼續惡性循環。
一切都是共業。現在要死,就大家一起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