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everoioio wrote:
擔保品仍是所有權人的
銀行只是設定他項權利
以便債務不履行的時候能請法院執行得到優先受償
如果房價跌破貸款的金額, 貸款人就乾脆不繳,
那銀行就是獲得 房子 + 貸款人的債務。
銀行可以拍賣房子, 但是已經低於貸款金額了。
貸款人擺爛不繳, 你也拿它沒轍(他不工作 沒存款)。
所以銀行還是會出現虧損。呆帳。
所以你在銀行的錢還是會不見。
美國銀行會倒閉, 台灣也會。 存保金額也只是300萬。
>國內目前存款保險最高保額為300萬。
蘇財源指出,300萬元的保障額度,包括新台幣、外幣、本金及利息,萬一金融機構經營不善,遭主管機關勒令停業,
就會依法在保障額度內,賠付該有的金額給存款人。
這段根本是危言聳聽
基本上在貸款期間
本來就要避免突發狀況產生
換句話說是
即便房屋沒有泡沫化
只要突發狀況發生
依然會走向破產
房子脫手又不是兩三天就可以脫手
兩三天就可以脫手的價錢
跟泡沫化沒有兩樣
cp88888 wrote:
2018年06月06日 00:01 中時電子報 吳美觀整理報導
央行日前公佈最新金融穩定報告指出,去年家庭部門借款餘額成長至15兆元,創下15年來新高,並直指家庭債務持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居高不下的房價。對此,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痛批,「央行的錯誤政策把台灣的家庭推向破產邊緣」,這些年銀行利息低,借錢很容易,民眾紛紛借來買房,萬一房市泡沫,不少家庭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
章定煊表示,國內家庭債務不斷攀高,因這些年銀行利息低,借錢很容易,於是民眾紛紛借來買房。他在臉書po文指出,從金融角度來看,央行釋放出氾濫且低廉的準備貨幣進入銀行體系,導致家庭的財務槓桿拉高,向銀行部門借入高成數的貸款來購屋。
地產部門湧入大量的資金促使其房價泡沫化。家計部門以高房價高估的資產價值減去銀行貸款,產生家計部門高淨值(財富)的假象。也讓家計部門高估自己的財富,過度的消費,降低儲蓄率,產生繁榮的假象。
一旦房市泡沫破裂,家計部門的資產價值大幅縮水,淨值可能陷入負值,如果家計部門破產,被迫緊縮消費,最後經濟陷入長期蕭條。
舉例來說,一個雙薪家庭夫妻兩人薪水10萬,之前存200萬當自備款,再貸款800萬,買1000萬的房子,以2%利率、貸款20年來計,每個月房貸約4萬元,小夫妻兩人覺得自己有200萬資產,還了房貸,每月還有6萬元可以消費。萬一有什麼其他狀況,房子增貸一點或賣掉就可以處理。
不過萬一房市泡沫,房價跌掉3成,只剩700萬元,小夫妻資產就變成淨值負100萬;他們必須立即緊縮消費,只要有個狀況,如生病、失業、多生小孩等,超過每月可剩餘6萬元能處理的範圍,他們立即陷入破產危機。
章定煊認為,央行的錯誤政策,正是讓台灣大量的家庭陷入這種財務危機中。過去彭總裁還能說:「你的QE,我的煎熬」。現在美國QE早退了,台灣還深陷貨幣亂象中,要怎麼說呢?章定煊認為,央行的錯誤政策,正是讓台灣大量的家庭陷入這種財務危機中。過去彭總裁還能說:「你的QE,我的煎熬」。現在美國QE早退了,台灣還深陷貨幣亂象中,要怎麼說呢?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606000004-260410
------------------------------------------------------------
由於利率低,房價被炒高,借款餘額創下15年來新高
房地產泡沫不是低利率的錯●如果錢進入生產性投資
其實利用經濟模型仔細思考,錯誤不再低利率政策,在全球寬鬆大環境下低利率是當時是必要的
錯在政府的房地產社會政策
錯誤錯在低利率錢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投資,而是投資非生產性資產--即房地產
房地產本身就是一種非生產性的虛擬資產,只是因為壟斷土地所有權而有價值
要如何創造經濟成長?GDP是什麼? 許多人不懂經濟模型也就對這些問題很無知
GDP是一年之內國內的生產總值
雖然GDP從支出面來講是C+I+G+X-M =C民間消費+I民間投資+G政府支出+(X-M)淨出口(出口減去進口)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GDP的分配面是GDP=工資+利潤+利息+地租
工資佔GDP的份額大約是46%左右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工資長期都是佔據GDP一半左右
利率也是在降低的 一般的商業利潤和企業利潤卻沒有增加
因此地租的份額吃掉了大部分的GDP份額 阻礙了實體經濟的成長
而房地產是經濟地租的主要來源
房地產本身是一種虛擬的非生產性資產 是銀行債務和槓桿堆積出來的
而如果低利率的環境下錢進入投資生產性資產投資 例如台積電擴大生產這樣
例如企業為了擴大產能 用低利率借錢和在生產而增加資本支出和研發
就會造成經濟成長 擴大在生產
那麼勞動生產率就會提高 生產出的產品更便宜和更多 經濟才有可能成長
但是企業之所以不這麼做的原因使沒有利潤他們就不願意擴大再投資實體經濟
而擴大實體經濟的投資是經濟成長的根源和動力 利潤率低他們就不願意這麼做
因此台灣總儲蓄率30%左右當中只有20%進入實體經濟,有10%的超額儲蓄率產生
是企業不願意投資造成的
在古典經濟模型中 投資=儲蓄是賽依法則
但是因為真實情況投資小於<儲蓄因此有台灣的超額儲蓄
產生的原因是資本的過度積累而利潤率降低的趨勢存在 利潤率太低 企業才不願意投資
而要提高利潤率不能只靠壓縮工資提高剩餘價值率M/V,22K勞工已經夠可憐了,
除非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或是或大出口的市場
但是這兩個發動機都壞了 因為每個國家都想這樣做就犯了合成繆誤
實體經濟利潤率太低 利潤來源於剩餘價值M 而利潤率P'=是總資產對剩餘價值的比率
除非發生金融海嘯或大蕭條 週期性的危機 重新分配資本價值構成C/V
發生資產價格暴跌的同時會產生經濟清算,因而有利潤率的升高,
因此直到下一場經濟危機到來之後才可能有經濟成長
這就是馬克思的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度積累造成的危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