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到底是誰規定房子的公設要住戶出錢???

看到這篇真是令人驚奇
關注備份一下
1F
如影隨行 wrote:
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有這一回事....建商蓋房子賣就是一種商品,商品的特色就該由建商出錢建設表現出來以達到市場競爭的機制.
今天市面上任何一項商品不就是各出奇招來比外型..比功能..比設計..比價格嗎?怎麼弄到房子上就變成"公設"是由買的人自己出錢?
就是這項規定讓建商能夠在公設上大動手腳..搞到後面到底你花了多少錢在幾坪公設(公共空間)上面全都不清不楚....各何況以後的維護管理還是住戶要自己出....
也因此..弄個小綠地,小小間ktv,小小間建身房,小泳池...都叫公設(這還沒個標準的)..買的人吋土金幾百萬就花在看(用)不到的地方了?
如果今天沒這項規定(公設不需算到買方坪數內),那建商要推案勢必端出更好的牛肉出來競爭,這樣才是商品買賣比較合理的方式吧?

12F
如影隨行 wrote: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這些東西都要由住戶自己出錢(算到住戶自己的坪數內)這在商品的買賣中不太合理...
我買屋就是買實坪,公共設施(車位,走道,電梯,等...怎麼不是該由建設公司提供?)現在的情況是...你不止出了錢還要負責以後的管理,維護費用...等重點是你出錢的還不能要求怎麼蓋,怎麼設計,都是由建商隨意處理的.
"公設比"這個東西到底哪裡蹦出來的?看似合理,但其實根本就是一項讓建商撈錢鑽漏洞的規定吧?
很多國家房屋買賣中並沒有所謂這個公設是要住戶自己出錢的道理,難道他們就不沒電梯坐,沒車位停,沒走道走,沒設施,綠地,泳池,可以用了嗎?
我的意思是房子就是一種商品,當公設是由建商負擔時(商品的附加價值),就是該讓建商各自使出渾身解術來競爭,誰的花樣多設備好就挑誰

14F
如影隨行 wrote:
我不是不知道公設是什麼....今天"公設比"一詞是由何而來的?(公共設施是一回事...該誰出錢又是一回事..)很多人會說..使用者付費?
你知道嗎?其實台灣早期的房子當然有所謂的公設,但公設並不算入坪數內(所謂的公設比),不算入當然就不是住戶分攤出的錢...
買間房子權狀70坪結果,室內50幾坪一坪50萬...快要1千萬的公共設施分擔,你真的知道被分攤到哪裡去了嗎?真的有"分攤"的公正公平嗎?

16F
如影隨行 wrote:
現在連很多獨棟透天建商要撈這種錢也一樣有所謂的公設比了...隨便弄個走廊走道車道也撈一下...
我的意思應該不是說公設不需要啦..應該是不該算在買方頭上...很多國家買賣房屋也都是以實坪計算.

21F
如影隨行 wrote:
你聽懂我的意思了...
其實我看過不少房子,我也不是有錢人,當然買房子任何人都是精打計算的...我怎麼樣都覺得這種東西不是非常非常專業的人怎麼會搞的清楚..幾趴.幾趴.幾坪幾坪,有誰真的算的出來被分攤了的走道,梯間,坪數比例是多少?扯到連雨遮甚麼鬼的都要算錢?難道蓋房子你可以不要雨遮?
不要說室內都很少人會真的交屋後去丈量計算坪數了,更何況是公設佔了多少有沒有被偷..這一來一往可是數十到數百萬呀...
你今天如果政府要稿這個東西出來你就必須要有個"很簡單清楚"的方式或是規定出來,而不是任由建商打迷糊仗(不然你就用個等級標準來區分,就是一筆公設錢)
現在總覺得建商怎麼說怎麼算我們只有接受跟不接受而已的選項.....

22F
如影隨行 wrote:
那政府這轉嫁的規定不是很妙..高低公設?高或低意思其實不也一樣(你懂吧這意思吧?)本質上高或低都一樣是消費者付的錢...

136F
如影隨行 wrote:
同意你說的,目前就是搞成這樣...全部算法跟你買的單價攪在一起算,而且就算買方精明建商這樣搞你不想買...搞到後面你如果要買新大樓根本不用買了...因為都是這樣搞的,變成賣方市場他說了算....你有多精算多清楚都沒有用,建商也不鳥你,變成久而久之這方式就是對的了..因為大家也是都默默承擔.

137F
如影隨行 wrote:
這方式所披露的實坪單價就會不同,建商要這樣抬高算你也要看有沒有符合行情賣不賣的出去?

138F
如影隨行 wrote:
我真的買透天了!

140F
如影隨行 wrote:
非常同意你說的...
或許我的說法有誤,並不是不鑰要有公設,而是弄的這麼多漏洞可鑽其實都是住戶買單..
說真的,版上有多少住大樓的人真的有去測量細算過你花了多少錢買到真正符合比例的公設?我想沒人算過量過吧?說真的也無法算的出來一切都是憑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公設比高但實際好像看不到東西,有的公設蓋的美輪美奐有的卻敷衍了事....
公共設施本就應該由建商提供讓買方自由比較選擇各建商才會進步...
而且不要說公設,還有很多如巧立名目的獎勵容積,更是很明顯的官商勾結.....

141F
如影隨行 wrote:
你的邏輯更本末倒置,很多人會抱著想住透天不想住大樓就是因為不想被不合理的法規及建商坑...並不是因為自私,這話題跟自私根本是兩回事...

144F
如影隨行 wrote:
我所謂的單價分開透明你才能清楚知道你的公設單價多少,有那些,用料如何,值不值得.....現今捆在你的屋價內,坪數內根本打迷糊仗
不知道這裡面有沒有建商的主管...你們捫心自問?公設沒灌水?全住戶一起用買屋的單價分攤公設,這種東西能算的清,搞的清才有鬼...

147F
如影隨行 wrote:
非常謝謝你的分析及解說,我想很多人都誤會成我覺得不用公設..或是不用繳管理費了....
其實我的想法更為單純的解釋為...買屋其實就像買件商品一樣,縱使政府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空間或環境,但建商是否能將這些成本用極為複雜的比例及更多的漏洞來轉嫁在消費者身上?(如同你所說的,變成大家都這樣時,買的人不得不被動接受)
要說台灣要有良心的建商..我看真的可以說是...0
你告訴我那間沒虛灌坪數?哪間沒作二工?那間沒在合法範圍內"偷工減料",那間沒說好的內容上再附加一句,建商有權利更換同等級產品?
本身曾經從事過建商營造的工程配合廠商,多大間的建商都一樣啦,告訴你全都有亂搞啦.....嚴重跟不嚴重而已

152F
如影隨行 wrote:
題外話,我不知道這個例子跟這個有沒有關連(之前吵的沸沸揚揚....)
我住新板特區附近,這特區內有非常多的建商(當然都是知名的)都將容獎勵空間搞成公設的大廳,健身房等等...
你要說建商不會冒險搞?(這一次還一狗票這樣搞....新北市政府還在旁邊呢?)
一手賺政府的容積獎勵,一手賺住戶的公設比....然後你要說住戶不知道嗎?(基本上都有簽名了,但我想真的搞不清楚的居多),這算豪宅區吧,幾百幾千戶當初也沒一個懂嗎?也沒一個出來舉發建商?一直等到外人舉發..然後住戶又才跳出來告建商?
算到頭來干冒風險搞鬼的建商還是很多的..因為不會有太多消費者知道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法條.....
我覺得賣實坪很好阿,也賣實坪車位來計價,

but...but...就是那個but.......................


之後只要是進出個人大門使用電梯樓梯安全梯,還有使用到車道等等的話,

一個月管理費3萬以上,

中間不進出的話可以停管理費(應該是死在裡面了

但是一要使用需補齊之前所沒繳的管理費,

以上使用者付費,很合理對吧XDD

一整個

如影隨行 wrote:
那政府這轉嫁的規定...(恕刪)


公設的費用當然是消費者出的錢!建商又不是慈善事業。

但如果樓主想學日本,不想買公設地,那公設的費用還是會灌到房價上,公設地產權就由建商持有。
這樣的房價不見的會比較便宜。

何況等幾年後,你想改建或重建時,你家門前、後、左右的地全是建商的,又得跟建商再談一次價碼,
這會比較划算嗎????

哪種制度都好,只是我之前常留言的,建商可以獲利,但獲利額度不應管控嗎???菜價飆高都可以查屯貨了,
房價一個比一個高,不能查壟斷嗎?這是看做與不做罷了。

看最近的年金改革,右手砍公務員,左手剪勞工國定假日。這.......
我想 你應該搞清楚一個觀念

以前的年代 建築法規比較沒這麼多規定 所以公設比相對會比較低一點

那時候的公共設施 真的就是只是 樓梯間 電梯間 跟一些公共的出入場所

那時候 建蔽率 容積率的 標準也比較高 所以對於建設公司來說 都能很正常的把公設降低了


但是現在的建築法規又不同了 很要求"消防安全比例" 也就是說 放置各種消防器具的

"空間" "機房" "管路設計" 都是額外的坪數 然後逃生梯又有規定必須很大

也就是以前一個小小的樓梯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同樣的樓高 這樣的樓梯至少得放大三倍

然後就是對於綠地的要求 政府會要求建商 在人行道 或者是 公設空間 增加綠地

美化市容 這些在以前都是不需要的

人行道要美化 以建蔽率70% 來說 你去想像 整個地基往內縮減了30% 就是位了人行道這種

"公共設施" .....


其實建商如果可以蓋出 低工設 的建物 又能夠有中庭 一定超級好賣的

問題是現行的法規不允許...你必須要有"足夠的公共設施" 所以"提高公設比" 就變成必然

所以真的要針對應該要針對政府

不過 這些法規 也的確是有他的必要性 不管是綠地 美化市容 消防安全 等

如影隨行 wrote:
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恕刪)


這篇文章很明顯地透露出網路生態 ~

只要一開始講錯名詞或是用詞有漏洞可以鑽

下面的回文就完全不管你真正的訴求是甚麼(就算他們其實知道你要說的是啥)

就完全噬血的往那個點去咬你去戰你去笑你

最後就離題被鎖文

我覺得你重開一文好了
如影隨行 wrote:
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恕刪)


你可以買透天
你可以買透天
你可以買透天
你可以買透天
你可以買透天

如影隨行 wrote:
個人認為天底下哪裡...(恕刪)


水哦~~~ 好酷的想法
樓主你要不要自己拆掉這棟大樓.腦子多想想,沒有公設的大樓能住嗎?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假如不是要投資是要自住的
買房子就直接看室內坪和售價去比較就好
看是室內25坪1000萬,還是室內30坪1200萬哪個比較符合自己的需求
公設設施比就幫它當作附贈設施
這樣就比較不用煩惱公設比是多少的問題了

eva123eva wrote:
這篇文章很明顯地透...(恕刪)


你的意思我懂
買房子本來就不是用坪數來當計價的唯一標準
難到只要看到市內坪數大又便宜的就閉著眼睛買
同樣的地點位置
一棟是蓋像江翠這種一層10併的產品 一棟是一層2併的產品
你覺得價格會一樣嗎
買房子本來就是消費者要去比較內容
現在的建商不就在除了室內坪數以外
建商的口碑 建材 公設 外觀 造景....也是大家比較的重點
建商也可以把房子蓋的像貧民窟室內盡量大給你 到時候又被很多人嫌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