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實坪的觀念

mychenr wrote:
買越大坪數公設花越多錢,也是某種程度的刧富濟貧吧?

買大坪數的只住了3個人,買小坪數的卻住了7個人,每個人從自家門走到大樓門口,會踩到的面積沒差多少,計算每戶所踩踏總面積後,好個劫富濟貧?還是我們應該考慮使用者付費?

cinnamon coffee wrote:
買大坪數的只住了3...(恕刪)


如果公設坪數和管理費像樓主所說的因為實坪計算而平圴分攤費用的話,這真的是公平正義啊。

同一建案買大坪數的以後人就不會這麼吃虧了,反而小坪數負擔就增加了。對有錢人反而是利多。是公平正義嗎? 大家看那裡有沒有矛盾?


shadowjon wrote:
從這一整樓討論串就看出來,一大堆鍵盤買樓手
大概這輩子連買屋合約都沒看過,才會說出實坪虛坪blablabla...


不要說買屋合約, 這些人有沒有去看過「真的房子」我都懷疑...

我不會跟那些只會在網路上「看房子」的人去爭論, 他們要這麼認為就去這麼認為好了,
關我什麼事? 如果爭贏了就買得起房子的話, 那這些人房子應該好多間了吧?

「真的有心要買房子」的人, 我會勸你們放假在家不要再上網了, 週六週日有空
在家上網嘴砲, 不如去看幾間房子, 暸解你從實價登錄網跟Google Map看到的東西
跟真實世界東西的不同. 現在搞清楚這些問題, 將來有錢或房價跌到可以買的時候,
就比其它沒作功課只會上網的人佔更多優勢, 買到更便宜更好的房子.

現在買不起? 你戶頭存款餘額會印在臉上嗎? 沒有吧? 沒有人說要看一定要買不是嗎?
業務打來吵就說頭款買HTC股票(或其它家股票)被套了, 目前不會買.

在網路上用腦補出來的房子只能住腦補出來的人哦~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shadowjon wrote:
shadowjon wrote:
權狀坪數:28.38坪
主建物:17.15坪
陽台:2.39坪
雨遮:0.92坪
小公:3.97坪
大公:3.95坪

總價:1000萬


少了四面外牆跟樑柱坪數

真不夠專業

cinnamon coffee wrote:
買大坪數的只住了3...(恕刪)


寧願買110/80/65坪建案中的65坪房,也不願去買45/55/65中的65坪房,這時寧為牛後也不為雞首了。
mychenr wrote:
如果公設坪數和管理費像樓主所說的因為實坪計算而平圴分攤費用的話,這真的是公平正義啊。
同一建案買大坪數的以後人就不會這麼吃虧了,反而小坪數負擔就增加了。對有錢人反而是利多。是公平正義嗎? 大家看那裡有沒有矛盾?

私面積是你自己的,除非你開門邀請,不然別人不該、也不能進去。但公設,是屬於公面積,依照總戶數,平均分攤相關費用,對於住的人比較多的小坪數,並沒有比較吃虧

公設依戶數平均分擔,反而可以逼建設公司規劃出每一間私空間坪數都極相近的建案,避免住小坪數又人口少的住戶吃虧
Clalala wrote:
這個問題大家遲早都會碰到

你們仔細想想
原本公設比從25%變成現在33%為常態
依照你們姑息的心態
似乎就算10年後50%也可以接受
趕快正視這個問題吧!
你們現在的房子總有一天會變成又老又爛的房子
到時候買新房子公設比50%你們吞嗎?

跟你們說
公設建築成本是算的出來的
維護成本比起你們室內裝潢成本更透明
車位可以分開算
公設實行上難度也不高
1.從法源下手制定公設比上限
2.公設價格透明穩定化
3.大家賭爛的建商到底公設噱你多少也一清二楚
這樣可以避免以後大家買到高公設卻看不出來的爛房子


從你的論點中,我可以大膽的推測,你根本沒在都會區的地段買賣過房產,

甚至你連一丁點建築概念也沒。請你先了解以下3點。

1.公設是什麼東西?

2.為何會有公設?

3.公設到底要做啥用?

如果你這3點完全不懂?什麼透明化?穩定化?都是廢話!

cinnamon coffee wrote:
買大坪數的只住了3個人,買小坪數的卻住了7個人,每個人從自家門走到大樓門口,會踩到的面積沒差多少,計算每戶所踩踏總面積後,好個劫富濟貧?還是我們應該考慮使用者付費?(恕刪)


是呀,
為什麼買大坪數的就要付比較多的公設?
為什麼買大坪數的就要付比較多的公設?
為什麼買大坪數的就要付比較多的公設?

用電、用水、走路、坐電梯是有比買小坪數的多嗎?

明顯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呀!!
有在國內外買過房子就知道,台灣買房子相當不透明,還要去扣公設多少,車庫一個多少,還要估一個車庫大概多少,且機械、平面又不一樣,而這些工作應該由建商先弄好,而只告訴消費者,我賣你實坪多少,總共多少錢,至於公共設施像車庫、游泳池、健身房、陽台等等都不算在交易面積裡面,而不是給多為房地產門外漢的消費者去加加減減,得出個約略值,而常常上當。

在北美,所有公共設施產權都轉到大樓成立的公司型態組織,有點像是管委會去持有,車庫在買的時候就說好有幾個,在哪個位置,但不算在交易的面積中,而公設發生問題由這公司收錢或是用原有的基金下去修理,至於買賣全都以每戶實際居住面積來計算,也很容易比較高低,建商比較難從中動手腳。

其實台灣這種虛坪制度跟過去政府常常用特殊規格綁標一樣,故意搞得很複雜讓特定對象受益。

像衍生性商品一樣,弄得越複雜,發行的人越容易上下其手欺騙消費者,何況國際上主流都以室內可居住面積交易。

版上一些人的反對理由相當薄弱,即使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應該讓消費者直接知道我到底花這些錢買到多少實際面積可居住,即使建商要加價就明著做直接加在實坪裡面。
小圈圈的媽 wrote:
為什麼買大坪數的就要付比較多的公設?

用電、用水、走路、坐電梯是有比買小坪數的多嗎?

明顯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呀!!


通常會有,因為大坪數通常會住比較多的人。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