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發達 wrote:
如果把土壤液化區+...(恕刪)
土石流潛勢區多半是在山區或是山腳下,跟液化高危險區屬性不同,幾乎不會重複才是。北投靠山的地區差不多都沒有土壤液化的問題,但卻是有土石流或走山的可能。
如果那麼湊巧是在兩個潛勢區重疊之處,那還真的是有夠雖的。
依照學者估計,1694年康熙大地震之震央位於北緯25.0度、東經121.5度,規模高達芮氏規模7.0,其震度約為6,發生地點則是在新店或金山斷層。該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為1694年4月24日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
郁永河於康熙36年(西元1697年) 來台採硫,事後寫了一本小書,記載他這次來台的所見所聞。郁永河因《裨海紀遊》這本書而名留歷史,被譽為是臺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郁永河從淡水口進入,看到前方有兩座山相夾的地方,稱為「甘答門」(關渡),水道非常狹窄,進入了甘答門(關渡)後,水面突然寬廣,像一個大的湖泊一樣,看不到邊界。現在對照液化區的範圍,真的完全對應了.
另外平埔族語Ketagalan(凱達格蘭)稱大加蚋的地方,(((大加蚋 Tagal原指沼澤)))
也就是今天的臺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一帶平原,平埔族「雷里社」或「龍匣社」生活的範圍。
原住民所看到的台北,才是最原始的地貌.
艋舺(萬華區)與大稻埕(大同區)之間就有個埤塘,內湖一帶也是大埤塘,
其實不講幾百年前的事,就講這100年,也不過就是日據時期,大台北地區到處是埤塘與小河,
最近上新聞的社子島就不用講了,就是沖積形成的土地,還要開發嗎? 考慮一下吧!!!
在台南部份,我對照手頭的古地圖資料,
這一大片地在古地圖上,要不就是海岸沙灘,要不就是不存在的,
台南是漢人很早就進入開發的,比台北早近百年,
這幾百年來自然的泥土沉積或人為因素改變了地貌,
很明顯的這次被列為液化區,看起來一點都不意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