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lph wrote:
不用把智慧表想得這麼萬能
現在還是很多老人平常沒有戴傳統表的習慣.遑論智慧表
就算有,睡覺/入浴時也不會戴著(這兩個時間是意外發生的熱點)
有的窮苦老人連網路流量都沒錢買,還在用2G
APP對他一點用途都沒有
反過來說,時髦到連智慧表都有在用的老人家
比較會有頻繁聯或的親友或網友(不然智慧表買來幹嘛總不會純粹看時間)
會孤單死在家裡沒人發現的機率很低
Randolph兄,我不是說"現在"這個時間點啦,我原文中是說過幾年後的未來,
就像十年前我爸媽那一輩也很難想像自己用的手機會沒有按鈕可以按,
現在卻被環境所逼要一定學會觸控螢幕智慧型手機一樣.
而且孤獨死也不完全是和"貧苦老人"同一個族群,
正確來說這和日本正在探討的"無緣社會""無緣死"比較有關.
這包括了不婚,不生,生了以後小孩離家出外等等,
就算年輕人賺的薪水或老人領的年金足以自己餬口,
但是高工時的勞動後回家只有自己孤獨一人,
時間只夠吃飯洗澡睡覺,何時會過勞死連自己都不知道,
這時候這樣的偵測生命跡象智慧表APP是挺有用的...至少對我這樣的孤獨勞工來說啦.
過勞死在台北租來的小房間裡,可以請警察通知南部的老父老母來收屍,整理遺產領保險金.
=======================
台灣已經是「無緣社會」的預備軍
米果專欄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無緣社會
2011 年前後,在日本網站發現了「無緣死」這個名詞,透過關鍵字搜尋、連結,閱讀過一篇又一篇的案例,也看過不少NHK的專題報導,對於無緣社會裡的「孤獨死」或稱之為「無緣死」,從一開始的驚懼、焦慮到接受、思考,輾轉想像自己的老後,每每覺得,人的一生,果然不輕鬆啊!
即使眼前的自己仍然有家人、朋友以及工作上的伙伴圍繞,但是獨居的生活形態還是形同碰觸到「無緣死」的擦邊球。已經來到人生折返點的年紀,仍然會不時思考所謂的晚年或離世的事情,只可惜這些事情,就算自認為做了萬全準備,好像也無法安排到位,否則怎會有世事無常的說法呢?「都不知道明天或無常,哪個先來」,約莫是這個意思。
NHK 從 2009 年起,會開始著手這系列的追蹤報導,肇始於「窮忙族」(working poor)的企畫曾經追蹤報導一名男性,後來卻失聯了。因為該受訪對象無依無靠,「說不定就這樣在某個地方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了」。失去連結的社會,失去緣分的社會,於是所謂「無緣社會」的新詞彙就此誕生,正式的採訪編制也順勢成形,由七名記者、一名導播與兩名攝影師組成,透過政府公告上的「行旅死亡人」資料,總共追蹤了一百多人的人生,透過市、町、村等行政機構的調查資料,得知在日本類似這樣無緣死的案例,一年就有三萬兩千多件。「原本過著平凡生活的人,一點一點地失去與社會的連結,一個人孤獨地活著,然後孤獨地死去。」
NHK 這系列紀錄片引起極大的震撼與迴響,無緣社會不僅成為十大流行語,整理成文字紀錄的《無緣社會》一書,還獲得菊池寬賞的肯定。
所謂無緣死,亦即在沒有親友的環繞與陪伴之下,孤獨死去,無人知道死者的姓名,無人清楚死者生前的種種,在獨居的屋內因病或意外死去,或不明原因的自殺、死在路邊、餓死、凍死……往生之後無人認領,由地方行政機關代為火化並埋葬,無人送終,或即使聯絡到親友,卻遭到「拒絕認領」;若無親屬人認領,又沒有寺廟收容,「大概就當成垃圾處理掉……」
高度的都市化之後,由地方鄉鎮來到大城市工作的人,漸漸和故鄉親人失去聯繫,等到雙親過世,甚至連可以回去的地方都沒有,倘若自己又因為失業跟公司失去連結,因為離婚失去跟伴侶和兒女的連結,所謂的無緣死,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透過 NPO 團體事先簽署了「直葬」契約的人,有些是領取生活補助的獨居者,或單身、喪偶、膝下無子、或與親人關係冷淡,他們出生的時候都是為人所愛的新生命,到了人生最後一刻,能替他們送終的卻只有殯儀館員工,因此也不需要昂貴的守夜與告別式,直接火化,反正沒有親人家屬前來,僅由殯儀館員工替他們上香、撿骨,跟毫無血緣的陌生人合葬。
自從 NHK 開始播送這系列專題報導之後,網路也湧入大量留言,留言數量甚至超過三萬筆。在都市獨居工作或打工維生、靠網路 twitter抒發心事的族群,也注意起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是「無緣死的預備軍」,紛紛留言:「無緣社會並非事不關己的事情」、「再這樣下去,我也會無緣死……」
過去以家庭和市町鄰里緊密關係做為基礎的生活形式已然改變,各種速食餐廳林立,只需跟店員簡短交談就能解決吃的問題,在便利店購物甚至一句話都不用說,只要將商品拿到櫃檯結帳就好,而使用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就能避免跟人接觸。人際關係薄弱之後,因為不會有朋友來家裡作客,就不用打掃,生活也就愈邋遢,一般觀念以為高齡獨居者才會出現的「無緣感」,逐漸衝擊到三、四十歲的世代,「就算不和人打交道,也能夠一個人輕鬆生活……一個人生活蘊藏著無緣死的風險,不過這種生活方式很舒服卻也是事實。」
日益淡薄的親情、單身化的時代、繭居在家的年輕啃老族、失業又失婚的中年世代以及貧富差距拉大的經濟弱勢者,都將是無緣死的預備軍。日本陸續出現的老人失蹤案,以及子女隱瞞高齡雙親已經死亡的事實,將父母屍體裝在背包或鎖在房內或櫥櫃,持續領取年金藉以償付房貸或做為微薄的生活費用,這些現象,會不會在台灣已經發生,只是我們沒有察覺而已。
前幾日,台灣曾出現這樣的報導,四十歲以上的男性單身者,愈來愈難租到房子,因為房東普遍認為,這樣的族群一定有個性缺陷與人際關係的問題。撇開先入為主的歧視觀點,或許這也是無緣社會的一項警示。
面對無緣社會勢必會發生的無緣死,除了心理準備,還有實質形式上的老後安排,我們的政府、整個社會政策或 NPO 組織,甚至我們自己,準備好了嗎?
而或許,什麼樣的準備都抵擋不了所謂的無常,我們既然貪戀某部分的自由與率性,就要承擔可能孤獨離開的風險,但這世間不就是孤獨的來、孤獨的去嗎?這麼說,好像又太過逞強了,總之,活在這世間,對人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至於,那個時候到來了,有緣或無緣,如何收尾,那也都已經寫成人生的句號了。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