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沒有富爸爸,年輕人想買房子如同天方夜譚

n95morton wrote:
不懂現在年輕人自怨自...(恕刪)


有些人就是看人前,不看人後,看到你這樣賺錢就說你在炒房,悲哀的新社會,見不得人好
標題是對的...
但是只要肯努力,在對的時間點進場還是有機會的
如果當下不是對的時間點那就先存起來或是轉投資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沒有富老爸跟老媽,目前33歲月薪約4.6萬
目前還有約200萬的房貸,每個月繳1.6萬
現在台北市的房價,隨隨便便就8-9百萬或是上千萬
如果沒有頭期款算一算每個月要繳5-6萬的貸款是真的不太可能
但可以從郊區買起(樹林,五股,迴龍,三峽,林口)
我就是買三峽,用距離、時間來換取金錢
每天提早20-30分鐘出門搭車
我可以辦到,相信很多人一定也可以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而已
每月想吃大餐上網開車玩電動跟流行
花錢討好女友交際應酬娛樂自己
你想怎樣做都會有找的到"理由"
但是自己做的決定就要自己負責

排開外在因素家世沒人好運氣也普通
你跟同輩就是處於相同的大環境
能比的就是個人能力與努力
努力比人少讀書能力比人差
當不了醫生律師教授賺沒人多那是應該
這不表示別人就該欠你
因為那是你個人問題

若沒錢就要先存錢
不是只想者花錢
人人都只有24小時這對人是最公平的
先天不良後天就要調理
一個人同樣時間賺錢慢
有人就會利用眼光找人合夥創業
嘴巴甜就會哄人或貸款來幫助自己
什麼都沒有還能靠自己先存小錢
靠相同的商業機制用錢滾錢用資產賺利潤
一步步累積擴大換取

風險與利潤成正比
整天只想者用最簡單方法
只靠者時間勞力賺
風險最低時間也沒比人多還要賺比別人多...
要去適應環境不是等者環境來配合你
幻想者上網許願等女神拿金斧頭現身
慢慢等...人死光了人口不再增長就會便宜了


只因在台北市工作就一定得買在台北市,到底是政府不給力還是自己不給力?二十幾歲開法拉利算政府義務?沒有富爸爸,你自己能做個富爸爸嗎?
守法的上班族真的有點難,逃稅的問蔣,果販,賣菜賣魚賣肉賣衣服隨便2.3年就可以買一間。
可能是房子本身從早期從"住"的功能
逐漸轉變成"投資"的"標的"
而這些標的自然就和
市場的資金 經濟政策 緊密的結合

有人說為什麼薪水怎麼追不上房價的漲幅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勞工 給薪水的是資方
加上壽險業的巨腕 寬鬆的貸款
最明顯的就03年的sars 那時候台北市的房價在每坪40萬上下
而經過了十年多又回復到了70萬上下的水準
也就代表資金 包括融資 總體就增加了一倍多
勞方哪能以這個理由說我也要加一倍多的薪水
不可能嘛...
市場跟資方又不是要彼此責任性互相應和的
管好自己都來不及了...
更何況是容易被使喚的勞方
會抱怨是自然的

透過資金 金融手法才有可能隨著房市波動
不然為甚麼有人敢炒
敢融資 敢炒股 做很高的槓桿
做大事 種種的行為才造就這樣的局面
我個人是認為是每個人想、用的問題,

想:好的地段太貴買不起。

用:有需求,先求有,在求好。

例:我弟在林口醫院附近買一間房子,400萬,地點○K,

買不下手,也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衝,頭期款只能找親朋好友幫忙,

住了六年漲了兩倍,也沒有因此得利,因自住最重要。

例:二舅子,在樹林買一間30年的房子,又是無尾巷,但房價只要250萬,

便宜,又是離小學近,但生活條件不方便,二舅子他的觀念,有房即可,

不求金屋銀屋,只求遮風避雨。
為什麼一定要住在台北市區呢
捷運很方便,我寧願犧牲點時間,換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不被房貸壓死
老兄 你這說法 只適用於台北市 和周邊一些被炒的區域
撇開大台北以外 很多年輕人靠自己買得起房子好嗎
我身邊還蠻多的 包含自己的話因該有超過五個吧
但台北的話 我們真的買不起
可是我覺得 不管是誰 如果你決定在台北有個殼 安居樂業的生活
那就是你的選擇了 包含你要面對的房價問題




8ank wrote:
老兄 你這說法 只適...(恕刪)

這就跟經濟 就業結構...更深的問題連結在一起了呀
外商分部 各公司的總部都在台北
甚麼都在台北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就業在台北呀
除非創業在其他縣市 但這同時也會冒很大的風險
看看竹科從90年代開始 新竹市漲了多少
到現在趨於才平緩 也到了買不起的地步
更遑論其他縣市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