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jct wrote:
有關該表格的意思是
總建造成本除總樓地板面積來計算(包括公共設施,陽台,住家等)
所以沒有實坪及虛坪之分
當然也不包括建照申請等費用
只有工程建造方面的成本而已
該表格列的是 "使用面積"的單位價格....
很多大樓的公設有開放空間和中庭的
那些要算在這裡面?
archbug wrote:
分析得相當精準,小弟幫您補個磚。
由於921的經驗,現在的設計 差不多都會提升到4000psi
另外,鋼價的浮動相當驚人,可能概估抓到27-30塊比較安全
其他的你說的對,看不到的地方,往往有其重要性,省掉這些
就把防水、耐久、管線品質…都省掉了,甚至是結構的品質。
給您推一把!! (沒做過別的行業的建築人).(恕刪)
NUNGNUNG wrote:
關於防水 我就不懂了
以我親身例子 十多年前蓋的十幾樓舊大樓
住了五 六年了 也沒出現過漏水或滲水
新買的具X發新大樓 五年屋 愈是卻會從天花板滲水 地下室車位也有滲水情況
但價格卻是舊大樓的一 兩倍 以上
再來就是樓層版隔音
新大樓似乎越來越差
怎會這樣?(別懷疑 中部七期號稱豪宅的也好不到哪裡去)
新年代 新材料 新工法 不是應該要越好嗎?
最後就是所謂的大廳真原石地版 吐水嚴重 這不就跟施工的良心有關嗎?
檢而言之 管你材料貴或便宜 施工營造廠與建商 如果根本就是抱著噱海心態
消費者永遠是冤大頭 不是嗎?
這也是台灣高房價低品質的怪異現象!!!
.(恕刪)
metta-sati wrote:
有鑑於 多數人對建築...(恕刪)
建築虫 wrote:
分享得很棒
以我研究幾家建設公司的營建部門的估價統計(營建外包的建設公司不算在內)
通常樓層會是一個主要的基準
以三X建設而言
他們光是估價統計表就厚厚的百餘頁
分門別類將各種樓層數、各種構造物、並將建材依低中高分出五種等級
並配合興建區位提供一個造價基準
我覺得那樣才是最詳細的
也是我見過最強大的估價預算概念
前年敝人前公司設計八里最高那件完工
十九層RC造據營造端表示一坪造價不到十萬
我相信這樣的造價所產生的品質,放進信義區是無人問津的
現公司在萬華有一件,十三層RC造價就來到十四萬餘!
所以這種東西天差地遠,我們能抓的就是一個「概值」
做PCM都抓不準了,何況是非管理端的外人呢?.(恕刪)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