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也是看了報紙才知道
但這都是THEY的問題
唉甚麼
朕這不是來了嗎?
千錯萬錯都是THEY的錯



kaiend wrote:
OK,那麼就很簡單的將買房這件事情分做兩個種類來看:
1.買房跟建商買
2.買房跟一般民眾買
就買房的一般動作來看:有三個動作
1.準備自備款
2.跟銀行借貸
3.跟賣方買
所以,假設一棟房子為1500萬,是建商在賣
A只有自備款250萬,剩下的1250萬要跟銀行借
所以A買房後,揹1250萬債務,銀行賺到利息,建商賺到扣除成本後的錢
那我們來建立一個簡單的Model:
假設有1000個A跟建商買房,相同自備款的情形下,每個人揹的債務 = 1250 萬,建商就賺到 ( 扣除成本後的錢 ) * 1000
所以,假設A可以月支出2萬的,為了房貸只好降低支出成1萬,整個購買力就少掉1000個1萬,也就是1000萬
建商會因為賺到 ( 扣除成本後的錢 ) * 1000,然後把原本A少支出的錢換作建商來支出嗎?
講白話點,假設有1000個人跟建商買房,建商賺到錢後,會因為這1000個人而等比例增加建商本身的支出嗎?別傻了
OK,不跟建商買,那就跟一般民眾買
一樣,A跟B買了房子,A會因為貸款所以支出減少了,B會因為賺了A的錢,然後把支出拉高來替補A的支出嗎?
以整體來看,越多A跟銀行借貸來買房,就越少錢在流通,因為錢都被塞到不動產的實體物體上了,真正拿到錢的,則會因為有了更多錢
去請會計師想辦法避稅、避開支出;退一萬步來講,就算不避稅,阿建商的人本來就是少數,他的固定支出就是那麼些,自然錢的流通就會降低
演變成錢都被少數人給集中,也減少花費了。一旦這樣,國內消費力就會下降,就會像現在這樣,乾脆不花了。
還是叫那些在房地產賺到的,把錢給吐出來強迫消費?
我記得我們在的台灣施行的不是共產主義,您說對吧(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