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炒房熱錢和打房政策的拉扯下,短期台灣房價可能還在高位拉鋸。不過中長期呢?畢竟對多數人來說,買房並非短期囤積炒作,而是長期使用需求。
其實拉開長線來看,熱錢只是幻象,政策也只是浮雲,真正關鍵還是在於供需力量的平衡。
國際清算銀行年前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探討人口組成與資產價格的關係。報告中發現,「高齡化」和「少子化」將使未來房價經歷一段漫長沉重的低迷。
以美國而言,過去四十年,房價因人口組成因素墊高的漲幅平均每年達到○‧八%。但未來四十年,同樣因素卻使房價相對下調每年○‧八%,累積將腰斬四成。房價長期以來漲多跌少,讓人們產生只要養房就會賺錢的錯覺。但未來四十年房產價格的景象,可能大為不同。房價每年減值○‧八%和增值○‧八%的差異看似微小,但在年復一年之後,巨大的差異將震撼人心。
而生育率比美國更低的日本和歐洲,甚至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人口變遷趨勢對房價的衝擊將更為災難性。
日本的房產泡沫在一九九○年代初爆破,而其命運早已顯示於人口趨勢之中。由於房地產購買者多數是介於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或稱青壯年人口),一九九○年代中日本青壯年人口開始持續下滑,揭示著日本房地產難以重返泡沫價格。青壯年人口增加,刺激需求並支持房價上漲;相反地,青壯年人口開始減少之後,人口盈餘轉變為人口負債,對長期房價的負面影響昭然若揭。
日本十多年來的人口負債,注定其房價跌跌不休的命運。台灣又如何呢?台灣的人口盈餘僅剩兩年,其後人口負債出現,青壯年人口從每年四十多萬人,逐年加速減少到減每年不到二十萬人。而這個重大人口變遷的轉角,就在馬總統卸任的那一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