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房屋是一種投資工具, 就像股票一樣
有需求價格就會上漲, 大家都不想買, 價格就會崩跌
大家都租屋, 買房的人少了, 價格自然無法繼續暴漲
大家都用40年房貸買房, 想說哇塞好便宜, 和二十年房貸相比我每個月可以省下多少多少錢可以投資
導致需求比現在還強勁, 那大家就等著看房價繼續攀升吧
我2009買房一坪20萬, 去年我家樓上一坪用30萬賣掉
等到40年房貸出來甚至流行, 大家就等著用一坪60萬買吧
你夢想的什麼每個月可以省下多少錢, 到時候拿去填補上漲的房價我看還不夠哩
這方面的配套政府和建商一定會想好的, 那輪的到你在做夢
在我看來, 支持40年房貸的不是太天真就是別有用心
這樣你了解了嗎?
另外多嘴一下好了
股票市場大家都知道做手橫行, 很多人也分析出很多做手的pattern
那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 散戶依然是待宰的羔羊?
因為遊戲規則不是你寫的, 人家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你永遠玩不過那些大咖
房市也是一樣, 看到大咖要改規則了, 不要天真的以為那個是要幫你的
人家只是想把你榨乾淨一點
為什麼呢? 前面有人說過了!
繳了四十年房租,最後房子是別人的 但四十年房貸繳完房子是你的,表示你有了一筆資產
又有人說,這是立足在房子一定漲價的基礎上
但是長期來看 房價必然是上漲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也就是貨幣的實質購買力下降了! 所以房子上漲其實只是保值而已
當然有些地方不會漲! 那你為何要買在不會漲的地方呢?
當然有人說不一定會通膨 也可能通縮,這機會不是沒有 但是好像不大
為什麼呢? 因為地球資源有限 美國又一直印鈔票
我國的N顆星總裁又盯緊美元,那你想台灣會通膨還是通縮呢?
有人說失業繳不出房貸 房子會被銀行收回去! 但是其實你可以賣掉嘛,幹嘛等銀行來法拍?
也許有人說一時賣不掉,那其實是你買的地點有問題啊,那能怪誰呢?
也有人說手頭緊時 租屋可以隨時不租! 或換租小一點省租金
其實買屋也可以賣掉再買啊,不賣也可以轉貸從頭算,再享幾年寬限期耶!
又有人說 一般老百姓一輩子只有一間房,漲不漲其實沒差!
就我看是差很大耶! 因為總資產就差很多!
我覺得這次的政策讓我們了解到官方的態度是希望房地產漲價,所謂民不與官鬥,與其在這嘴砲反對還不如趕快認清事實;想和政府對作贏的機會應該很小吧!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也認為現在的房價對受薪階級以及年輕人來說是太貴了
可是社會就是這樣現實啊! 建商財團就是這麼厲害啊! 政府政策就是如此嘛
無奈是無奈! 還是順勢而為吧
租比買好,因為這幾年房價漲得實在是太誇張了...
短期期望修正!
以租代買,不希望買到被炒的亂七八糟的房價。
再來,奢侈稅效應造成很多投資客脫手不易~
目前大部分在撐,於是很多空房就待租了!
其實目前台北市的房價雖然沒有跌,但是租金已經有下滑的趨勢。
可見出租市場的供給已經提昇不少。
下面這段有些的東西,參考一下:
如果用租金來推算房價,可以說是一種使用價值。
但是一般買賣價格除了"使用價值"外另外包含了"期待價值"。
這幾年,如果有在投資房地產的應該了解,買了房屋出租後,租金報酬逐年下降。
其實就是因為房價裡有太多 期待價值 ,反而大家忽略了實際不動產直接產生的 使用利益!
為什麼鼓勵租屋:
在房價被過度炒作的時候,進場的真的要三思。
目前房價為什麼會漲...
交通建設?
薪資水準大幅提昇?
買來租都比銀行利息好賺?
還是買了再賣的利潤?
如果是買賣利潤佔多數"漲價的原因",那真的就等著這個大泡泡破掉的一天。
其實~
叫我在台北市買房子,我一定不幹!
太貴、目前投資脫手不易、租金少的可憐(3000萬的房子房租只3~4萬/月)
再來,我錢不夠多~萬一跌的話....不知要賺多少年才捕回來。
至於漲...目前實在看不出有漲的原因。
有人提到租屋繳不起,可以搬到更便宜的,或是搬回老家
那買屋,就要被法拍
這點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負擔不起,那一開始就不應該選擇超過自己能力的房屋
若好的理財規劃,有"萬一失業,至少還能撐半年到一年的房貸"的預備存款
這樣的狀況下,那繳不起時,也可以賣房,然後搬家
對於未來會漲會跌,都是用預測
講難聽一點,都是畫唬爛
所以,把過去的經驗拿來講,應該比較合理吧
現在是民國101年,以40年貸款來說
那往回推40年,民國60年
若30年房貸,往前推30年,民國70年
屋價是多少?
當年一個是租屋,一個是買屋(假設當年有30年或40年貸款)
那租在台北市的人,從民國60年或70年,租到現在
房租漲多少?有人可以提供嗎?
而且不管怎樣,房子到現在還是別人的
而民國60年或70年,台北市的房價是多少?
從yahoo上找到的資料如下:
40年前是民國60年
聽認識的人說買下忠孝東路十幾層樓60坪華厦時單價是 1萬元/坪
總價是 60萬, 但鄰近敦化南路巷內新蓋四層樓公寓(36坪左右)
則是 5000/坪, 總價是 18萬.
30年前是民國70年
當時台灣大學附近羅斯福路新建的20坪套房案我關注過
開價約 3~4萬/坪, 但成交價不確定
若以 3萬x20坪來算總價是60萬
當時天母東路一帶的新建案 40坪三房一廳開價是近 7萬
若以成交價算 6.5萬/坪, 則總價是 270萬
而當時的薪資...
民國62年:新進教師最基本薪資4064;工業受雇員工平均月薪2257
民國70年:新進教師最基本薪資12156;工業受雇員工平均月薪9922
民國60年,月薪2000~4000,買忠孝東路要60萬,約150~300倍
民國70年,月薪10000左右,買天母約300萬,約300倍
對當時的人來說,房屋也是天價吧
而租的跟買的,到現在,落差有多大,相信大家自己會去算
忠孝東路60坪,現在賣掉是多少錢?天母東路40坪,現在賣掉是多少?
再回算到現今,假設家庭收入月薪5萬,以300倍計算,約1500萬
台北市沒有這樣的房子,但新北市應該有吧
從現在起再過30~40年,租房或買房的
會不會就如同30~40年前那樣的結果呢?
可以好好算一算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