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省吃儉用來買房?對嗎?!

ncvt wrote:
事實上等到了中年時會有更高的機率必須出錢、出力去照顧上一輩,
這種事情有些人可以把眼睛蒙起來當沒看到,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如此。



首先你已經先假設了上一代都沒存任何錢下來,我指的錢不是指退休金,而是上一代自己存下來的養老金
我們的上輩到底有存錢下來的比例多?還是沒有的多?這我沒有統計數字
但,上一代繳完20年房貸,孩子剛好成年工作,直到小孩成家的這十年,上一代是無負擔的迎向退休年齡
沒有存錢下來的問題,我想這不該問我責任在哪...

另外,你所說的中年才出現需要照顧上一輩的問題,一般來說這時孩子也同時成長到了一定的歲數,在孩子上的花費相對減低的同時,分配改為傾向長輩,我是看不出有什麼大問題
(當然,現代人晚婚在這點就可能造成問題了,但晚婚同時有沒有達成更多頭期款?這都看個人造化)




我們當然能不看別人丟出來的數字,但同時要想辦法提出一套更有參考性的標準
不然根本沒辦法討論

如果要說「感覺」,我身邊有結婚的同輩都買房了,我的上輩在這幾年間都「換房」了
但用「人民的感覺」當指標真的好嗎?或許你馬上可以反駁我你身邊的人都買不起房子

這就是「人民的感覺」當指標的問題點所在,每個人的感受的參考立足點都是不同的
最後還是數字才能當合理的參考

覺得調整過的公式還是不適合,請問你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評估呢?還是「感覺」?
買房=不動產=資產 ,資產可販售會增減值,租房=一般消費性行為,租一年房權利.有合約的訂定,當租金費用高於在便宜地段買房的價值時,買房的投資報酬率>租房使用,當你急需用大筆金錢時.房子可售出有可能比原購買成本得到更高的金額,為何商人買地養地,投資客買房賣房.買黃金和買房都是保值行為,市場運作不是你想會降就會降.除非是戰亂,天災人禍,否則土地與房價只會往上漲,或許短期或有波動.但長期趨勢線來說.地的資源越來越少.只會漲不會降的.
EmperorLord wrote:
首先你已經先假設了上一代都沒存任何錢下來,我指的錢不是指退休金,而是上一代自己存下來的養老金
我們的上輩到底有存錢下來的比例多?還是沒有的多?這我沒有統計數字
但,上一代繳完20年房貸,孩子剛好成年工作,直到小孩成家的這十年,上一代是無負擔的迎向退休年齡
沒有存錢下來的問題,我想這不該問我責任在哪...

請往前看清楚,我從沒假設上一代「都沒存任何錢下來」。
補貼父母一些生活費用是蠻普遍的事,
即使上一代自己存了一些養老金也未必足夠負擔20年左右的退休生活,
實際情況是很多人即使不必完全負擔老人家的生活,
也必須每個月多少拿一點給老人家作為補貼,
也許5、6千,也許上萬元,
運氣不好必須請看護的負擔就更重了,
如果要補貼父母生活,
如果要生小孩,
我認為夫妻合計月收入6萬元要負擔400萬貸款是肯定會透支的。

至於你為什麼突然扯上「人民的感覺」,我還真覺得莫名其妙,
我只是對夫妻月收入6萬貸款400萬提出不同的意見,
我對於月收入6萬難以負擔400萬貸款的理由已經分析得很清楚,
這不是感受問題,是實際負擔的問題。
ncvt wrote:
我認為夫妻合計月收入6萬元要負擔400萬貸款是肯定會透支的。



說真的,除了這所謂「1/3」收入付房貸是標準的人們認為合理的貸款可承受金額以外
你想想這樣收入的夫妻這貸款費換成拿來租房的場合......................

你這說法不就連租房也幾乎都透支.....台灣的租房價目前可是公認的低啊,所以結論是現在很多人連房都租不起?


要估計風險是一回事,也要想一下你提出的觀點會不會有點不太實際......父母真的會在孩子最需要花錢的時候照拿定值奉養費?你之前提的中年之後的風險比起來還相對實際多了



講到「感覺」是在回應你不接受85%的數字的關係,所以希望你除了「感覺」以外提供一個適當的標準

EmperorLord wrote:
要估計風險是一回事,也要想一下你提出的觀點會不會有點不太實際......父母真的會在孩子最需要花錢的時候照拿定值奉養費?你之前提的中年之後的風險比起來還相對實際多了
講到「感覺」是在回應你不接受85%的數字的關係,所以希望你除了「感覺」以外提供一個適當的標準

你的前提是父母經濟能力不差,可以自己維持退休後的生活無虞,
所以才會有「父母真的會在孩子最需要花錢的時候照拿定值奉養費?」的說法,
我說過了,實際情形是很多人都必須補貼父母家用,
給的不多,1個月補貼5千元算很少了吧,
60000-20000-5000=35000,
剩3萬5,
如果生小孩,
一個小孩白天的保姆費就快2萬元了,
保姆費加上奶粉尿布買衣服看醫生,總共算2.5萬,
夫妻2人剩1萬元過1個月...
當然,
你可能又要假設父母親不但不必奉養還會免費幫忙帶小孩,
我要強調的是很多人沒這麼好的命。

我對自有住房率85%的統計數字存疑是因為它沒法顯現出有多少人是住在父母的家中,
偏偏台灣這種情形又特別多,
否則大家對擁有自己的房子就不會有那麼強烈渴望了。
ncvt wrote:
我要強調的是很多人沒這麼好的命。


嘛…所以結果衡量標準還是跑回各人的家庭條件

去討論哪樣才是常態意義也不大,但我很早就寫了,「起跑點落後別人,只好相對的再辛苦一點」
結果當然一樣要看自己的條件,我不會說「所有這收入的人一定都背的起400萬貸款」



其實我個人是覺得,去列花費項目對這討論不太有幫助,因為怎樣的錢有怎樣的過法
所以才會說是「收入」的1/3付房貸合理,而不是所有人一致拿「20000」付房貸合理
收入高一點的相對能拿更多的金錢做別方面的支出,而條件相對緊張的本來就要更開源節流

倒是列花費項目有另個很有用的地方,常常列一列,相信自認是「一般大眾」的人不會再覺得每年換iphone真的是小錢

SymphonyHarp wrote:
不同意, 現在連賣肝...(恕刪)

嗯~同意您的看法~
現在的台灣~想賣肝也不是那麼好賣~
因為已經找不到像[宏達電]or[聯發科]..之類的公司可以搶進去卡位了~
然而台灣下一波的產業是啥?好像看不到了~
小弟運氣不錯~生得早些~剛好有跟上~
所以賣肝至少還有點代價~
買房必須省吃儉用的話,

就真的不適合買房了。

yoshi66 wrote:
買房必須省吃儉用的話,

就真的不適合買房了。

小弟買房了...也正在省吃儉用....旁邊罰站自我檢討去...

真的不要為了買房.犧牲了生活品質.買房不應該是節吃省用.讓自己壓力跟著沉重.倒不如租屋好.再者.買了房後一堆傢俱.廚房器具.家電等費用.另外身邊一定要有預備金.以備急需或突來的經濟危機.若有年幼的小孩.更應該規劃好
買房不要急.之前看房子找不到價格和地點全家人喜歡的.後來產生反正老家有房.大不了一輩子租房的想法.(因為達不成共識.經常為了房子爭吵)
我贊同沒足夠能力買房寧可租屋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