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

貪婪的小島, 不想有遠見的人們?? 我們居然有風險如此高的核電廠????

車諾比核災25年 德國仍能檢測到輻射 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沒有人知道輻射污染會持續多久,但美聯社說,車諾比核災已經發生25年,德國動植物上還能檢測出輻射污染,由此可以推測,日本輻射污染會持續很久。
德國生態學家告訴美聯社說,德國南部距離車諾比有1千5百公里,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輻射雲飄過德國,輻射污染至今還沒消失。德國南部森林有很多野豬,當地獵人喜歡獵殺野豬,吃野豬肉,但是直到現在,德國政府仍然警告當地民眾,有些野豬遭到輻射污染,豬肉不能吃,原因是當地土壤遭輻射污染,野豬用鼻子在土壤上蹭來蹭去尋找食物,還吃這種土地長出的蘑菇,因此也受到輻射污染。
報導說,在德國南部,獵人每年獵殺5萬頭野豬,檢測發現,百分之二野豬身上的(銫137)輻射值超過安全標準。當地一些蘑菇的輻射值,比安全標準高出20倍。
mp211bb wrote:
就算核電全停,電也夠...(恕刪)


看完這張圖,我倒是有一個疑問了。

目前水力+風力以達到近10%發電量,看來已經達到2025的目標 - 8%的再生能源發電

不過這張圖無法說明停核電不缺電,因為每個國家都要有充分的儲備電力。再者火力發電逐年攀升,雖然這跟發電效率有關,但不免懷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逐年攀升。

目前首先先降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吧。在降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的前提下,停核又能夠不缺電的話,那廢核才是可行之路。倘若廢核後,火力發電需要擴建,碳排放也提高,那廢核沒啥意義。
DACport, ATH-A900X Ltd, Philips X1, DT880/600, HD650, IE8, SCL5, SE420, GR07

小魚111 wrote:
看完這張圖,我倒是有...(恕刪)



根據Earth Policy Institute網站刊載的一篇由Jonathan G. Dorn執筆的報導,全球風力發電總裝置容量預估將於今年三月超越一億瓩(100,000 MW,100,000百萬瓦)。一億瓩的發電裝置容量是台電電力系統裝置總容量的3.25倍。經濟部能源局網站的資料顯示,目前台電所有火力、水力、核能及風力發電裝置總容量為0.307925億瓩(30,792.5 MW),占台灣地區電力系統裝置總容量的67.6%(其餘的32.4%包括民營電廠及合格汽電共生裝置容量,各占16%及16.4%)。

Jonathan G. Dorn的報導指出,截至2007年底全球風力大國前六名分別為德國、美國,西班牙、印度、中國及丹麥。排名第一的德國計有0.22247億瓩(22,247 MW)的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已能供應其全國電力總需求的7%。風力發電占全國總發電量的百分比則由丹麥奪魁,約為20%;西班牙居次,約為10%。就整個歐洲而言,風力發電已幾乎能供應電力總需求的4%;而在2007年,全歐新設置的發電裝置容量約有40%為風力發電。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風力發電裝置絕大部分是於最近十年內才完成的。全球風力發電總裝置容量於1998年底才達到1,020萬瓩(10,200 MW),而其後僅十年即突破一億瓩。在六大風力國之中,自1998至2007年間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增加速率最高的則是中國,從22.4萬瓩(224 MW)增至605萬瓩(6050 MW);僅2007一年即增置了345萬瓩(3,450 MW)。

近年來各風力發電大國之所以積極設置風力發電裝置,主要是基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減量、能源安全、以及發電成本的考量。風力發電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在溫室氣體減量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風能是取之不盡的本土資源,不必仰賴進口,具有最高的能源安全;而風力發電是除水力發電外成本最低的可再生能源。

Jonathan G. Dorn的報導指出,在一些地區,陸上風力發電系統的發電成本已幾乎可與傳統電力競爭。目前設於風能潛力充沛地區的風力發電成本每度(1 kilowatt-hour,1千瓦小時)約為新台幣2.17元(美金7分),已低於台電每度2.6286元的電燈用電價。若將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成本計入,則使用煤炭及天然氣的火力發電成本將會高於風力發電。太陽光電是另一已較被採用的可再生能源,但其發電成本為風力發電的三倍以上,因此其全球總裝置容量遠低於風力發電。截至2006年底,國際能源機構太陽光電系統計畫(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 Program)會員國的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總裝置容量僅有569.2萬瓩(5,692 MW)。

風力發電系統尚有許多其他優點:它不會排放廢氣、廢水、及廢熱,亦不會產生廢棄物;在各種發電系統中,除裝設於屋頂的太陽光電系統外,為生產單位電量所需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以風力發電系統最小。風力發電系統的主要缺點是風速會經常變動,因此無法提供穩定的電量。但研究結果顯示,風力發電的電量若不超過電力網格(electrical grid)總供電量的20%,則仍不會造成供電不穩的困難。至於舊式風力機的噪音及飛鳥誤撞問題,則因新型風力機的轉速較低已經大致獲得解決。風力機是否會破壞景觀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若不將它設置於風景區,則一般人大概都能接受。在近年來積極設置風力發電系統的美國德州,有許多居民認為在單調的廣大平原上點綴著風力機反而會改善景觀。

在各國正在加速設置風力發電系統的對照下,我國發展風力發電的績效顯得落後甚多。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網站的資料,目前全國已完成的風力發電總裝置容量約為28萬瓩(280 MW)。其中屬於台電的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僅有13.18萬瓩(131.8 MW),占台電所有火力、水力、核能及風力發電裝置總容量的0.428%。

台灣擁有相當豐沛的風力資源;而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所面臨的二氧化碳減量及能源安全問題尤為嚴重。因此積極發展風力發電應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在尚未制定課徵碳稅的政策之前,政府應提供優厚的經濟誘因,以鼓勵業者設置陸上風力發電系統。而身為台灣電力供應單位龍頭的台電,更應積極推動風力發電計畫,以做為減碳的重要策略之一。

台灣再生能源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加油!
其實,當Ray-Lai與nsgt或其他擁核論者以環保為議題來檢驗非核主張時,我的心情有點矛盾。

說很容易,不是嗎?

在討論之初擁核的論點是甚麼?
"經濟發展"與"用電需求"的正比關係,
"生活品質"與"用電需求"的正比關係,
"吸引產業"與"用電需求"的正比關係。

談的都是因為沒有核能,就沒有產業發展(包含各種高汙染高耗能產業在內),就不能賺很多錢過很好的生活,然後質疑:"你們反核的是要過原始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嗎?"

所以現在你明白我的矛盾了。因為這些訴求,與環保、節能減碳甚至"人類萬惡論"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啊!當你認為其一為真,另一個就不會成立。那問題來了,你們的論述中何者為真?是真經濟假環保,還是假經濟真環保?

再者,把核電與環保掛勾,談的不外乎是"排碳量"。然而排碳量是當今全球環保問題的唯一來源與標準嗎?

不是。長久以來工業汙染依舊持續在毒害這個地球,而核汙染更可視為工業污染中最為惡毒且無解藥的一種。

核能汙染不僅限(但也絕不能排除)機率性的災變,更為嚴重的是持續大量產出的核廢料。這個問題有多嚴重我不需再贅述,簡單來說,人類傾全球菁英與頂尖科技來研究,至今無解。所以我倒是沒有要求過擁核者"提出解決方案再說啊!" "拿個中研院院士再揣共啊!"。

因為面對無解的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碰。

把排碳量與核汙染+核廢料放在天平上秤,誰能斷言後者一定比前者不糟糕?

有一位小明同學,每次考試都只拿滿分的那一科成績出來,然後"逕自宣布他是全校第一名",會不會被全校同學恥笑?核電廠的環保大旗,倒是揮得毫不害臊。

"飲鴆止渴",拿來形容"核能環保救地球"論者,再恰當不過。

-------------------------------

再論"非核"是否就等於"不減碳、不環保"?

從二十年前,十年前,乃至於今日的非核訴求中,「提升發電效率」與「降低用電需求」一直都在解決方案中。

選擇非核,在當前的科技條件中會增加發電的排碳量,但也可以因為以上兩個訴求付諸行動而彌補之。

當然,視而不見的人永遠視而不見。

也因此,這兩項真正對於節能減碳有所助益的關鍵,也因為有了"核能很環保"這個矛盾主張,而被埋沒於經濟與民生兩面大旗之下。

我不諱言,每一種能源都有其骯髒與血腥在背後。所以我們要全盤來看,資訊透明公正公開,才禁得起檢驗,千萬別像小明同學那樣自欺欺人。
















~Pain is inevitable, yet suffering is optional. ~

mp211bb wrote:
就算核電全停,電也夠...(恕刪)


我不算很反核!但希望很安全的用核電!!


但如圖表..電夠的話

為何要限電....

說著說著限電的季節又要來了

156alfa156 wrote:
我不算很反核!但希望...(恕刪)


這位大大,沒有讓您停電幾次受受苦(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您會乖乖的讓人予取予求,任人宰割嗎?還記得核四開工前常會有停電的危機,開工後的這幾年來這些事還有嗎?這中間的關聯性令人玩味。

台電網頁裡面有各種資料,可以挖掘出不少真相,小弟不贅述,有興趣請自行到他們家的資訊站參考。
不長眼 wrote:
說的太讚了強烈支持政...(恕刪)


不長眼大大:

台電有舉世高超的核能技術,核能電廠的安全性是日本的十倍。電力傳輸的問題完全是小case而已,完全沒有問題,核能電力從北到南傳送無礙。

基於規模經濟、集中管理的方便,您大力提倡的新增核能發電容量還是在現有廠址或附近的地方擴增比較好,實在無須到中部來設核能電廠,分散資源。

再說核電廠有如菩薩坐在蓮花座上一般,台北是台灣首善之地,匯集所有的政經設施及頂尖優秀人才,有菩薩常在身邊保佑,台灣能不發也難,您說是吧。

還有歐,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大賺外國人的錢,應該也要全力發展石化工業,這東西儘管會有汙染危害,但考量到國家的經濟發展,百姓們也都要能夠相忍為國,全力配合促成。設廠的地方可以考慮大安森林公園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這種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繁榮的好物,老是讓中部的人占便宜也不公平。

忘了先講,我是來搞笑的,別當真。
其實樓主的憂慮個人不是不能理解,核能的危險大家也都深知,一旦發生問題就是幾乎無法處理的問題,可是,雖然不能用杞人憂天來形容(畢竟核能危機發生的機率還是有一定的機率的),但是對許多人,更擔心的是住家附近的火力發電廠或是垃圾焚化爐排放的黑煙,我身旁的高雄市的大煙囪,或像石化造成的"現"汙染(你可以在住家附近往下挖兩公尺的土,竟然一管拿起來是都黑黑的充滿油味的土,更別說水了),高雄縣住在山坡地旁的土石流危機(相信小林村殷鑑不遠)......,因為說不定還沒等到核能發生危機,就已經因這些因素"走"了,如果樓主是住在小林村旁的居民,我相信您今天第一擔心的絕對不是核電危機,而是今年的颱風會不會又有土石流,或許樓主跟這些危機完全不相關,那您是很幸福的,樓主要反核個人也認同,但是跟甚麼真經濟假環保是沒甚麼關係,因為很多人生命的第一危機,是都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看的重點也就不一樣,只是提醒樓主,對很多人來說核能絕對不是第一優先的議題,題外話,如果這樣的大海嘯發生在台北或高雄,我想這些地區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在核能危機喪生的,小弟是已經有心理準備當超過10公尺的海嘯來或超過7級的地震發生在高雄時,只能X給他看了,在擔心因為地震或海嘯引起的核能危機,樓主有先檢驗自身的住家禁得起這樣的自然天災嗎?小弟不知樓主住哪,但是如果上述天災發生在台北,以台北的盆地地形來說,大概首都也近全滅了吧,台北的盆地地形本來就不適合抵禦天災的
PS.個人是不贊成核四商轉的,主要的原因不是核電廠的先天危險,而是從核四蓋到現在,台灣人自行修改了上千項的安全設計規格,我怕的是這個.....核能不可怕,造成核能危機的人類才可怕,只能說:台灣人真的不怕死,至於上面有人說車諾比輻射不知還會維持多久,銫的半衰期電視是說大概24000年吧,會維持很久,不過以人類破壞地球的速度,2100年會不會到來都令人懷疑,如果陳文茜的正負2度C說的是真的,甚至在我有生之年就可能會看到高雄跟台北被上升的水平面淹不見的景況....台灣人開始想對策了嗎?當初看到這影片時,我大為震驚,趕快親朋好友認識的人都給他們一片,大家看了也很吃驚,然後呢?繼續過生活啊
nsgt wrote:
其實樓主的憂慮個人不...(恕刪)


我同意你的說法:每個環境的風險程度不同,立即性也不同,我也無意強調核能風險是必須凌駕於其他風險之上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在過去數十年以經濟為依歸的發展策略之下,已經造成許多嚴重的後果。

這些都是待解決的問題,不過無關優先順序,都應該要被解決。

而之所以對核能問題如此重視,是因為在我所處的地方,核災可能是最難以預料、災難最全面、救災最困難的災難,且整個北台灣可能有上千萬人有同樣的威脅,這些區域佔全台灣GDP絕對不只一半。從任何角度看,都值得我如此重視。

今天的新聞:李鴻源: 核電廠抗震不足 台電應老實講點出了其中的急中之急。

為什麼我認為是急中之急?有些人說,真有那麼強的地震發生了,台北盆地就毀啦,有啥差別?

仔細想想,當然有差別。雖然我知道這種質疑屬於情緒性發言,但有鑑於我的初衷是"回應給尚未做決定且願意進一步了解的讀者",所以還是簡單回答之。

1.如果地震真的讓台北盆地陷入混亂,屆時勢必更無能力去應變與處置可能的核災。決策者可能遇難或無法聯繫到核電廠狀況,資源可能無法送達地質脆弱的北海岸,還有更多沒有在任何應變計畫中的變數。
2.地震總有生還者,可以透過救援團隊去營救。地震+核災,救援團隊進不來,災民出不去,平添傷亡。

台灣這麼小,即便擁核者本身不住北台灣,也一定有親朋好友住在北台灣,情緒性的話還是少說為妙。

而NSGT大對於核四工程品質與安全的疑慮,我深表認同。問題是,該怎麼做,才能讓政府感受到我們的疑慮與不信任?

~Pain is inevitable, yet suffering is optional. ~

想好在跟你說 wrote:
大家可以少吹冷氣,少...(恕刪)


少了核電
台灣就會更健康嗎?
別傻了
火力發電污染嚴重
水力發電更是會破壞一整片水文地理生態
影響面積並不亞於核能

這事不會有解的
除非回到騎馬代步
燒柴煮水的時代.....

與其一味撻伐核電
不如投入更多經費來研究核融合技術
核融核才是真正環保低污染!!!!
  • 6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