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enms wrote:
太陽能熱發電系統, ...(恕刪)
我的意思是說太陽能發電結合太陽熱能,比如說在PV板上面裝個透明的熱能收集器,既不影響光能穿透又能夠收集到太陽熱能,之前的太陽熱能只能收集熱能,並不能收集光能,若兩者能結合勢必如虎添翼
太陽能發電成本中其實PV板的比重不高,以現在市場行情來看每w才0.65美金,算上逆變器大概0.9美元1w,所以每kw的材料成本只要900美金,大約3萬台幣不到
但是系統商的報價每kw要7萬台幣,所以PV板加上逆變器所占的成本一半都還不到(其他的給 利潤,人工,固定材料給分走了),要降低成本(或說提升效益,固定成本已經在那裡,降不了多少了)還是得要看新技術對於光電轉換效率的提升才能有效提升效益
stish wrote:
我的意思是說太陽能發電結合太陽熱能,比如說在PV板上面裝個透明的熱能收集結構,既不影響光能穿透又能夠收集到太陽熱能,之前的太陽熱能只能收集熱能,並不能收集光能,若兩者能結合勢必如虎添翼
這個不太對,
你講的 "熱", 其實就是來自太陽幅射中各種波長光線的 "能量"
一般講的熱能幅射, 就是其中屬於紅外線光的部份
而 PV 太陽能半導體, 視材料種類的不同, 某幾類本身就可以利用紅外線頻譜的能量
尤其是建材型太陽能 (透明型, BIPV) 主要就是在利用這一塊.
而把可見光和不可見光作在一起的, 也是可以作. 利用不同材質的多層結構 (tandem) 就好
至於 一直強調 "效率, 效率", 這個在太陽能圈是很過時的想法
比較屬於把目的和手段混淆的觀念.
現實上, 你需要的是商業金錢效益與物理上可行的方案, 而不是一眛追求高轉換效率
合理的效率, 合理的壽命, 可以負擔的量產時的環境負荷, 所需材料的資源存量
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幾年以前, 業界的賣點早就已經都不是走最高效率,
而是 發電量/系統成本 (簡單說就是 C/P 好的才有意義)
典型例: 單晶式的 Cell 轉換效率會比多晶式的 Cell 好, 但是沒什麼人要買
因為就其生產/購買上要多付出的成本, 只能換到那一點提昇的效率值是不合算的
所以現在市場上主流都走多晶式
First Solar 的東西會大賣也是這個原因.
買太陽能系統的用戶, 不是要買來比誰的轉換效率高
而是看哪一家的 Solution, 能提供最划算的選擇.
stish wrote:
其實想法很單純,你摸摸看被烈陽照射的PV板,肯定十分燙手,如果能把這個熱能收集起來,向太陽能熱水器一樣加熱水,熱水再透過ORC發電機來發電,這樣就一舉兩得,既可降低PV版溫度,提升PV發電效率,又可以把PV用不到的能量收集起來,不要忘了,現在太陽能的捕捉率(效率)只有15%,剩下超過8成的能量都浪費了
這個是不適合施作的想法 (Dilemma)
溫差發電的前提要有足夠的溫差
而被陽光照射的 PV 太陽電池, 會因溫度上昇而效率下降
因此需要加強的是 PV 電池的散熱, 不可以讓他的溫度高到足夠進行溫差發電的程度
要點是溫度, 不是總熱量
--
太陽能熱水器的部份, 這邊算是已經實用化商用化 (成本低)
不過最大的問題除效率和夏天冬天的問題外
1) 使用用途有限, 出來的是熱水不是電
2) 在台灣和其他 PV 太陽能問題一樣
南部一堆獨棟透天的有地方可以裝 + 日照量充足
北部一堆高樓公寓, 大部份人沒地方可以裝 + 日照量不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