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shu wrote:
這半個月看了快60間低價房屋,深感窮人真的是沒挑選的權利.......
資金預算有限,個人能力不足,觀看點集中在中壢和平鎮,多是以學區附近為主。
因為預算是抓750W以下,3房2衛,有電梯,至少2F以上,非頂樓,為主要目標物。
當然也不是上述條件就不看,只是當作參考或是觀賞瞭解屋況。
看完心得就是,屋齡老舊合理,但內部都沒整理過、且滲水、壁癌都是很正常大面積,天花板油漆剝落甚至有細微裂紋;
電箱配電一看就知道從建屋到現在都沒換過;
浴室出水量不足,疑似熱水管堵塞導致,講明白就是要打掉重建,天花板排氣根本沒設置對外抽風孔,怎換氣只是換到夾層........;
公共空間灰暗,有整理過但一看就知道是最低限度整理,不明亮;
廚房家具老舊,一買房就要裝潢整套換、甚至污水管還可能要換,廚房後陽台空間不大(本以為老房應該至少都會有5坪大後陽台自擴建);
基本上可以說是任何一間房入手後,補修漏/滲/堵,可能還有的地方會積水、整房要重新整修配管配線、洗孔打牆免不了,以現在營造成本和時間至少要100W+工期6個月......,現在中古屋價格又飆漲,賣方市場。
沒想到中古屋處理比新成屋麻煩,新成屋是貴+沒用過不知道未來交屋後狀態是否良好;但舊屋就是一樣有貴+狀態不好的情形,另外附上折舊和結構老舊,好處是公設比相對低很多。
愈看心愈崩,沒想到台灣買房這麼困苦.........
您半個月看了近60間房,可見您很積極也似乎很急切想要買房.
敝人以為這種類似亂槍打鳥找房可能會讓您失焦,建議先想好設定坪數/格局/地點/價位區間,再集中精神花時間仔細看較少的標的,可能會是較好的策略.
敝人幾年前要買房時也是一開始漫無章法目的到處看房,我的心得是要賣出來的中古屋必然有其緣由(算不佳吧),大多採光不佳,格局較差,環境也相對較差,後來總算鎖定一區,看了兩個建商餘屋,也相繼出價,但終因價格未能符合建商售價告吹,於是另找一區,也是鎖定建商餘屋(建商說是保留戶,後來證實是保留戶),但格局不錯,採光也可以,坪數符合需求,建商價格不折讓(較預售價高出一成多),而當時(三年前,2021年)眼看房價持續上漲,因此認為價格合理,最終以建商價格成交,隨後一年間(整個2022年)社區內或附近房價漲了約30趴.
我的預算從開始至買入一路攀升,因為當時房價持續上漲,看中意的格局/坪數/地點/環境/交通,價格就是比較貴,要賣出來的中古屋或新古屋除少數因賣方換工作才有較佳的房子,其餘(投資客吧?或是房子不佳想換屋者?)大多是條件較差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