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henk wrote:應該是說百姓對生活品質越來越注重了,住宅商業分區的概念開始注重了,以前窮可以忍受樓下雞排店的味道~現在有錢了,不忍了~ 是啊~買得起的人,會覺得生活要有相對應的品質,不會去吃夜市、路邊攤,漸漸地,雞排店沒了、滷味店沒了、飲料店也沒了...,人潮沒了,一些店都會開不下去~沒人潮,其他的店也會轉移到其他地方,住戶也得到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信義區以前,一些如明曜百貨、ATT...都是年輕人的店,有人潮,店就一家一家的開,沒年輕人,就沒有逛街人潮(老人、富人不跟你們逛這種街,中年人忙著賺錢付房貸,假日要休息並減少支出),店當然倒光~
慕容啟介 wrote: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的路線,其實東區地下街在前幾年就已經很多空店面了,只是這一兩年更慘。網路電商掘起造成實體店面難經營,從我自身消費來看網路消費比例快超越實體了,精打細算過生活是現代生活模式。 我的網路消費也超過實體店面消費了,電商讓價格透明而且容易比價,實體店面那種坑人價錢完全無所遁形。傳統金店面早就掉漆了,只有房東眼睛瞎了看不出來,還一直說自己口袋深,租不出去就空著也沒差。大安區萬華化。
我們都聽過,有個有名的、單身歌星,生性節儉,特別會理財,他的理財很簡單,就是購屋囤房,有錢就買房,囤到連他買了多少房、哪些房,自己都不記得。學他這樣理財的藝人不少,只是沒他囤的多。以台灣房價過去上漲的趨勢,他們理財是成功的,但這樣的理財方式,是社會之福嗎?其實很多的房東也是如此,把收到的租金收入,再繼續蒐購房屋、店面,房租上揚,他們的收益增加,財力增加,又添增了購屋囤房的財力。店面租金上揚,最大獲利者是房東,但這些錢,追根究底,是誰在支付的?同事住天母,他說他們石牌捷運站的眼鏡行,配副最便宜的眼鏡,是從五千元起跳。聽說那裏眼鏡行的店租,每個月要30萬~50萬。
Trillionaire2020 wrote:我的網路消費也超過實體店面消費了,電商讓價格透明而且容易比價,實體店面那種坑人價錢完全無所遁形。傳統金店面早就掉漆了,只有房東眼睛瞎了看不出來,還一直說自己口袋深,租不出去就空著也沒差。大安區萬華化。 要逛實體店面也都跑百貨公司了這年代講求效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