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台灣人口少子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大家隨意猜想(依自身行業)

webther609 wrote:
以下是小弟的推論,只是猜想(以零售服務業角度):
1.民生商品價格變貴:對上游來說,產量減少,銷量減少,反而會追求更高毛利率,而把商品價格往上提高

2.服物業15-20年後員工薪資需大福提高,起薪3萬以上:現在50-65歲的人大量退休,60-80年代的勞動人口到還可以彌補,但後續年代補充不足,對需要大量人力的服務業來說,勞動力不足,必定要把薪資提高來找基層員工,除非服務業可以半自動化,或外勞替代(但台灣人應該不能接受)

3.獨棟透天/建地才有保值性:因爲獨棟透天方便打掉重建
4.20-30年後,面寬小(4.5米)的連棟透天/公寓大降價:因為很難改建,且會大量釋出

5.30年後新屋選擇少,變的很貴:如不引進外國工程人員,或自動化建造(如有我應該不敢買)建房子的工人將變的很少,工錢變很貴,施工期變長,從而提高建造成本
6.蔬果變的比現在貴2成:無法半自動化及引進進口蔬菜,在栽種人口變少的情況下,會變成農夫定價,而不是像現在隨市場而價格起伏

7.農夫變可能真的變超有錢
8.30年後如果公務人員總名額沒減少,政府財政會困難,新進公務人員起薪變低,福利變少

9.30年後台北市房價變超便宜(不含店面):台北市以公寓為主,但都更困難的情況下,30年以上老屋將超多
10.休閒農場變少或門票長很多:在人口變少下,國外觀光客沒變多的情況下,休閒產業為了維持經營及設施,勢必調整價格
11.台灣大多數火車站周邊,晚上8點後,宛如空城,人變得很少,且會變成老人聚落
以上只是小弟我隨意猜想,大家開心討論,不一定要房地產

1.民生用品:因為人口數減少會兩極化,較常用的會變貴,少用的會變便宜。
例如原本靠薄利多銷的會變貴(低價物品 沐浴乳之類) 而原本買的較少的中高價位品會變便宜(果汁機等等)

2.製造業引進機械降低成本,而服務業人工成本提升:除了可用機械替代的製造業跟無人商店外,其他餐飲服務業都會提升價位。

3.少子化人口紅利減少後房價崩跌:大樓崩跌最明顯,精華地段的土地的地方才會相對保值,比照日本現況,房價下修是高點3成(約回歸到1998年沒人炒作的房價)

4.看法一樣,不易改建的會崩跌

5.建造技術進步:土地便宜,建造技術再突破,以後大家退休後,改追求空氣品質好的偏鄉蓋農舍玩開心農場,建築人工減少成本可能反向下跌,材料要看當時波動。

6.進口食品會大降,除了講究新鮮水果外,多數由國外引進(像以前學的北美用大量機械化的廉價小麥(可放置食品)傾銷)。
7.農夫減少:因此農夫福利提升,真的可能變超有錢

8.拿受薪階級的錢補貼政策錯誤虧損 軍公教勞的退休金不只拿去炒股 未來從6折打到4折。

9.政策虧損卻讓受薪階級全體買單(虧損上兆 最後砍所有受薪階級的年改來買單)
(1)二次金改 拿了上兆救被虧損的銀行呆帳(國外是放任倒掉 不要變成國家拿錢補貼財團 留下體質建全的銀行 留強汰弱)
但政客為了拿到政治獻金 只好犧牲全民利益 用納稅錢買單了

(2)核四停建復建 為了總發電量10%的河四 花了4000~5000多億
有學者提到 只要花1000億改善全台火力發電廠設備 可以產生30%總發電量(花1/4錢 可以發3倍電量)
花大錢卻獲得最小供電量 還留下要幾萬年的核廢料危害

(3)高鐵bot 原本國家不需花任何一毛錢 才叫bot 結果卻花了幾千億 還每年支出利息200億 超扯

(4)蓋慢速輕軌(不像捷運可以用來通勤) 連台北捷運才剛打平 高捷目前慘虧 蓋跟小火車一樣慢的平面觀光慢速輕軌
卻要花掉8800億 未來還不知道要虧損幾年

(5)把全民退休金拿去當股市的4大護盤基金 國外的操盤平均幫國家基金年賺超過7% 收益足以支撐多於開銷
我國股市從7000漲到10500 我國操盤手竟然還可以沒啥賺錢 有時還會虧錢(遠比大盤賺的還少)

(6)不盡快比照國外 課空屋稅屯屋稅 實價計稅1~2% 為課徵資本利得稅 變成受薪階級往往繳得比老闆還多錢

(7)燃料費不隨油徵收 沒有使用者付費概念

(8)發放老人健保費跟退休金不先扣除欠國家費用 變成月領2萬跟有免費老人年金可以領得
卻可以不用繳稅 甚至可以任意違規 規避繳稅費責任(因為不可以扣押 沒有遏阻力)

(9)退休金跟老人年金不得扣押的假性關懷制度
月薪領22k要被扣薪1/3
而退休或地下經濟(包含夜市擺攤月賺30萬) 不用工作領2萬不可以被扣押
戶頭過10萬甚至幾百萬也不用還錢

(優質立委立法 保障退休跟假性地下經濟領低收入戶人口 戶頭有錢也無庸執行)
曾聽說過低收入戶叫囂 國家就是要負責養我 我酒駕也不用賠錢 反正不能扣押的(受害者須自己認賠)
退休教師軍警 月領6萬 欠稅也不用還錢給國家的 只因立委說退休金不得扣押

(10)國外是扣除老人健保 多餘的部分才發放現金 台灣是發放老人年金後
事後追殺請老人繳回建保費(但卻不能扣押 超矛盾)

把軍公教勞的年改都打折 省20年後省下7305億 之後還會接著破產 這還不夠補貼以上虧損的2兆缺口
省多數人下來的錢還不夠蓋慢速輕軌...

一樣月薪4萬
勞退提撥6% 自提20%=1.2% 加上勞保約繳960元 未來可領2萬
退撫提撥12% 自提35%=4.2% 加上公保約繳3360元 未來可領3.2萬 被罵翻

老實說可以改換成同一制度 設定級距
看誰想要提撥高或低 不用煽動仇恨 想領多的月繳3500~5000元 想留資金自用的月繳1000元

很多人只看到退撫領得多 卻不知道很多每月繳到5000元(且至少繳25到40年 除了軍職例外)
而勞退只需繳納1000元 每月多省下3000~4000元可以買股買房 資金活化運用 且繳15年就可領
所以國營事業的朋友 全部選擇勞退 而且國營年終3~6個月不等(遠比公職cp值高)

想想200萬 在6~70年代可以買10~20坪信義區土地 200萬在30幾年後 可能連一坪都買不到

國外看到別人福利好 是抗爭改成一樣好 變成均富
台灣看到別人福利好 是抗議改成一樣慘 變成均貧
這真的是民族性的差異...


10.遊樂設施跟學校:會因應少子化而呈現兩極化,集中在特定人多的區域,其他多餘得會慢慢荒蕪。
11.原本通勤多的大都會區:會隨著人口減少而減少,反而生活空氣水質品質好的郊區人口增多(尤其東部)。
12.醫療體系需求激增:未來醫護的需求跟身家都會增長,因為要照顧許多老年人。

付二貸 wrote:
30年後幾場地震 宛如一場戰爭 把台灣幾乎震為平地
因為都是50年以上老房子 有能力的人幾乎移民海外
沒能力的人偷渡去對岸
台灣從此成為真正的鬼島)


該說你是先知呢?還是半仙
佩服佩服~

可否順便幫忙預估一下下一期頭獎號碼啊!感恩啊…
像對岸一樣,人口往都市擠,鄉下變得真的很鄉下,甚至村民人口趨近0。

機械代替農民人力,栽種到收穫0人力。

政府目前規劃及有都市計畫地區,將會非常多人。

以上為30年後如果還沒被統一,小弟的拙見。
月幻星空 wrote:
(4)蓋慢速輕軌(不像捷運可以用來通勤) 連台北捷運才剛打平 高捷目前慘虧 蓋跟小火車一樣慢的平面觀光慢速輕軌
卻要花掉8800億 未來還不知道要虧損幾年...(恕刪)


慢速輕軌??? 不像捷運可以用來通勤 ???
輕軌電車是非常多歐洲城市的運輸主力, 現在花大錢去做單一捷運的國家越來越少, 現在的輕軌是複合用途, 車速同樣可以100km

這是 法國絲都 Lyon 的蠶寶寶電車 , 新路線T3 負擔足球場的運輸

如圖,下面這是荷蘭海牙中央車站, 藍色這列由另一個城市鹿特丹開過來, 是火車嗎? 捷運嗎? 還是輕軌?



這是德國Dusseldorf U-bahn 地下車站 ,U83進站! U-bahn是捷運吧!

可是它也會走在馬路上? 是輕軌嗎???


MRT可以用來通勤, 輕軌無用,同一個車站,兩列車進站,都走同一個軌道!
那下列一列是輕軌? 那一列是 MRT? 分得出來嗎?




Dark Soul wrote:
只會看區域,拜託不...(恕刪)


當然要看區域

難道location不是重點嗎?

晴天心情 wrote:
當然要看區域難道location...(恕刪)

以前台北市的精華區不是信義計畫區耶,精華區不會是永遠不變的喔

晴天心情 wrote:
當然要看區域

難道location不是重點嗎?


人多的地方就是精華區
每個地區的精華區都在慢慢遷移
台北從大稻埕、艋舺遷移到現在的信義區
台中從火車站周圍遷移到台灣大道、綠園道附近
高雄精華區也逐漸北往左營、南往高雄夢時代遷移
哪邊人多
哪邊就是精華區
herblee wrote:
慢速輕軌??? 不像捷運可以用來通勤 ???

你那是國外的 國外地廣人稀 而且是有劃分出來的軌道
(國外的輕軌和捷運沒明顯劃分 那個獨立軌道+通車時速等同台灣捷運)

我不是說輕軌都是慢速 是台灣的弄成慢速 只有觀光效能沒有通勤效能 捷運還比較有實益
應該獨立軌道方便提高時速(類似目前捷運 可通勤使用)
台灣的輕軌很多是蓋在平面道路 與民爭道

不管獨立高架地下都可 只要別再壓縮狹窄道路 造成壅塞了

這是高雄輕軌的實際通車畫面 有人經過還要停下等騎車的經過
你看看平均時速是多少?? 別說時速100公里那遙不可及的數字 有沒有比騎車通勤還快都是問題
高雄輕軌首跨越愛河 正式通車駛入駁二


tommy0915909 wrote:
警察跑不贏小偷 因為退休年紀達65歲 才能退. 沒有新的 新進人員


老師也跑不贏學生 因為輪椅下不了樓梯


jay12533 wrote:
醫院爆滿
最好不要生病
不然一病就倒


所以安寧照護成本增加 安樂死被迫合法化 禮儀公司興盛 安葬方式多元化...
月幻星空 wrote:
你那是國外的 國外地廣人稀 而且是有劃分出來的軌道
(國外的輕軌和捷運沒明顯劃分 那個獨立軌道+通車時速等同台灣捷運)
...(恕刪)


荷蘭並非地廣人稀, 還要與海爭地
也有共用路權的路段, 例如Amsterdam

這是"路權" 觀念的問題
其實, 國外是另外一套思維
科隆的輕軌, 走在車陣當中

外面車道的私人載具塞車, 但輕軌不塞

讓市民放棄汽機車,轉換載具能否成功的核心,是P+R Park&Ride轉乘。換乘大眾運輸,把人送進來就好,汽車不要進來塞車
可以借由輕軌電車轉乘,交通載具轉換,減少市區的汽機車, 擴大人行道的空間

60個人駕駛60台汽車,佔滿整個巷道
但是一台汽車佔用的道路面積,卻可以停10台腳踏車,或42台折疊式腳踏車
但這60個人,只要一台公車就能全部載走
這60台汽車若能置換為1台公車,整個道路空間就空出來了!就不塞車了!

這是Amsterdam的萊頓街Leidsestraat, 這條街很窄, 一樣走輕軌, 汽/機車去了那裏???

進停車場了, 傳統思維都是在市區設停車場, 但有了輕軌, 可以把停車場放在郊區,轉乘,人進來就好, 車放在停車場
這是Amsterdam的P+R Sloterdijk 橋下停車, 上方就是捷運Metro/火車Train共用的高架軌道, P+R旁的地面有公車bus/輕軌Tram, 在這裡進行交通載具轉換

沒看到車? 不是車不多,不是地廣車稀, 是都進停車場
海牙這個P+R Hoornhwijck, 付4歐元, 可以停車一整天, 這4歐元還包括4個人,換搭市區輕軌1天的團體車票,電車等於免費"



這是在 Dusseldorf

沒有獨立路權, 還是要等紅綠燈
台北信義路有一樣的東西, 只是上面的載具不同而已, 淮橘為枳 ???


月幻星空 wrote:
我不是說輕軌都是慢速 是台灣的弄成慢速 只有觀光效能沒有通勤效能 捷運還比較有實益
應該獨立軌道方便提高時速(類似目前捷運 可通勤使用)
台灣的輕軌很多是蓋在平面道路 與民爭道
...(恕刪)

不要拿台北捷運當成捷運的範例, 它的問題很多, 系統很混亂
台北市目前就有五種不同機電、車廂不同的軌道系統,未來還會有四種新系統,一個都市就有九個系統?全都是各自為政的單一封閉系統?
不要學台北, 要引以為戒
但是看看歐洲, 不只同一個城市同一個機電系統, 延伸到隔壁城市也是直通運轉,載具可以不斷更換,但是軌道不必更換!
以通過慕尼黑市區的S-bahn文例 , 7-8 線的 S-bahn 全部都共用同一條軌道, 2-3分鐘就一班車
不是像台北捷運, 信義線和新蘆線一定是不同月台, 但S-bahn不是, 都同一個月台, 可以少蓋軌道, 少蓋很多月台

人潮如水流,挖隧道+高架, 那個邏輯是"袞"的圍堵法, 加高堤防, 企圖容納更多水
禹的輸導是減(剪)量, 運用載具的"轉換", 減少道路上的車輛, 還是可以運輸相同數量的人

前面也有 Lyon 新建 T3 的例子,也都有平交道,也走路面, 但是它有一套中央監控系統,計算道路上的車流, 可以分流,所以, 可以負擔數萬人足球場的運輸

月幻星空 wrote:
不管獨立高架地下都可 只要別再壓縮狹窄道路 造成壅塞了

這是高雄輕軌的實際通車畫面 有人經過還要停下等騎車的經過
你看看平均時速是多少?? 別說時速100公里那遙不可及的數字 有沒有比騎車通勤還快都是問題
高雄輕軌首跨越愛河 正式通車駛入駁二
...(恕刪)

您知道台北捷運的營運速度為多少 ?
平均速度, 高運量路線:35公里/小時文湖線:34公里/小時.
但是最高速度, 高運量路線:80公里/小時文湖線:70公里/小時

軌道是在解決"壅塞"
客觀比較
バス(巴士),走很多條車道, 目前就是這樣, 一定要公車接泊, 一定要到車站才能搭火車(有軌道的載具)

現在只是把公車換成輕軌 , 長期來比較, 軌道可以使用上百年,日後的維修和空污,能源消耗都比公車省錢

台鐵的軌道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 如果當年總督府樺山資紀,也是"優化公車"就好,現在會連台鐵都沒有
後藤新平招聘來臺的鐵道技師長 長谷川謹介,規畫了 臺北.新竹間、新竹.造橋間、苗栗.臺中間、臺南.嘉義間採取新路線,就是為了通過重要市街、貨物集散地以及物產豐饒之地。 這有助於經濟發展 。其洞察未來的遠見選定路線,是縱貫鐵路開通後能為臺灣西部帶來躍進發展的要因。

限於當時帝國議會的有限經費,採取「速成延長主義」,盡可能在建造物上節約經費,企求鐵路工程的「速成」與「延長」。
日治縱貫鐵路全通初年,同樣因為經濟不景氣, 營運逆轉。 但能說縱貫鐵路蓋錯了嗎?

軌道建設是一個開放系統, 上面放任何載具都可以, 這和各自為政的捷運封閉系統不同, 不能拿台北捷運的思維來看,這是不一樣的, 這個輕軌就是優化公車, 可以走馬路的
必須換一種方向思考
直接換成 Tram-Train , 把Bus(馬路) 和軌道(鐵路) 本來兩個不互通的路網聯在一起 , 直通運轉



軌道系統遠比私人載具省錢
美國就是例子,美國是大眾運輸落後國家! 現在反悔了, 還要循美國模式嗎 ?

捷運系統最貴的就是土建,土地徵收又是最貴的
軌道建設鋪設完成,可以使用100年! 輕軌的軌道,汽車一樣能通行, 並不會排擠汽車
如果能用雙模式輕軌電車,利用原有的火車軌道+原有的馬路(必要路段高架)
不必徵收土地, 建構速度可以快很多

通用汽車電車陰謀(General Motors streetcar conspiracy)
是美國流傳的都市傳說。由美國政府檢察官Bradford Snell所提出。1974年Snell在美國參議院公聽會上所作的證言形成的陰謀論。

陰謀論指稱在1930年代,通用汽車、泛世通輪胎及加州標準石油等企業聯合買下了一間叫全國城市幹線(National City Lines, NCL)的運輸公司,並透過NCL逐漸買下全美各主要城市的有軌電車,然後拆除,以公共汽車取代。

接著透過減班、停駛路線、只汰舊而不換新等策略逐漸消滅全美各地的大眾運輸系統,迫使民眾沒有其它選擇,只能選擇自己駕駛私人轎車及使用高速公路,有利於通用汽車及旗下輪胎廠, 並最終演變成今日美國公共運輸系統極端落後不發達的局面。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油價飛漲、私人汽車無限擴張所帶來的交通壅塞與環境汙染等苦果使得美國人重新認識到大眾運輸的重要性,並開始反思拆除路面電車系統的必要性,許多城市開始翻新或重新引進現代化的輕軌系統,但要完全恢復從前的軌道系統預估要花上數萬億美元的代價。

台灣同樣有這種迷思, 是交通主政者都是留美的思維??? 還是台灣汽車公司有同樣壟斷市場的影響力?
台灣在日本時代, 有許多台糖的小火車路線, 當年如果保留,更新軌道及車輛, 就會有足夠的路網
還有機場捷運,其實只要 利用原有機場旁的的林口支線鐵路「桃林鐵路」, 拉到桃園機場內, 乘客就可以由機場搭到台鐵的桃園站去轉車,不必等20年,路線也不必九彎10拐
台中過去有后里通清泉崗的 甲后線鐵路, 填成自行車道
新竹市的鐵道路, 過去就是 新竹機場的貨運鐵路 , 現在填成馬路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