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hsu wrote:真希望能有那麼一天能驗證你的看法 這一天遲早會來到,只是會在何時出現的差異.光是四大基金破產和健保破產就都是燙手山芋了!在停滯性通膨期看到物價只漲不跌不要被蒙蔽,等到正式進入長期通縮,很多事會和過去的經驗相反也是自然的.
投資客除了自己會投資賺錢外就是祖產累積出來的人生本來很多就不公平每個人的起點不同就跟每個人的家境和智商本來就有好壞高低今天換位思考換你有錢很難說你不會這麼做基本需求本來不是買房而是有居住那限制租金就是很重要的因為台北現在就算扣除投資客恐怕房價還是停在買不起的價格因為過去十幾年有錢的中產階級目前40~60的人早已經卡位的差不多他們自住需求現在又高齡化又想留房給小孩有些社區不是殺價是根本沒物件在賣所以現在知道打房不是根本辦法用公民住宅去限制租金才有辦法達到每個人就算買不起也至少租的便宜然後靠租金支撐的投資客也會因租金過低無法跟房貸平衡而拿出來賣但貸款付完的長期投資客就不怕這樣說真的目前利率一直降房價要崩不可能只能等待緩跌如果自備款夠又看到低於實價或者開價六折七折真的差不多就可以進場了再等只怕低點緩緩過去
可憐啊~這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的老鄰居呀明明都住一樣的房子 坪數也一樣他就花400多萬買房+車位我就居然花不到150萬就能買進跟他一樣的屋子比他還優質的車位想起他 多揹了200多萬的房貸 就.......2017吧換屋購屋 2017再觀望不急啦~~ 債是要還的
雖不中亦不遠矣 家人有房你才有資格有房產,你才有資格當投資客 家人是重要的環節 政府的合宜住宅要花錢就要想辦法挖百姓的錢縮減軍公教人員福利及員額以及重利重稅仿日式政法等到被挖空殆盡也住不起合宜了,別蓋了吧牛仔褲兄 wrote:投資客除了自己會投資...(恕刪)
luckyjacky wrote:投資客為什麼房子賣不出去? 因為業餘投資客買的是專業投資客的房子而業於投資客現在卻是要轉手給自用客投資客(包含建商)坑殺投資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自用客眼中是房子值不值投資客眼中是房子賺不賺所以市場本來就是要賣給自用客難賣給投資客易要賣投資客只要畫個賺錢的餅就行了專業的早在奢侈稅實施的2011年開始就慢慢下車轉戰海外了(政策多仁慈給4年讓你思考下車的身段要怎樣才能更優雅)國內2011~2015續漲的這一長長長波就當成餅好套給業餘的接手不然帥過頭幹嘛要出頭串連搞集資買房這種花樣?無非就是以貪這個字當切入點打動被人心業餘除了會"貪"體力太差也是事實等房價跌到比入手價還低撐不住...專業的算盤就打得出利潤自然會清理戰場挑戰利品這才叫愛台灣嘛
mitsuryan wrote:雖不中亦不遠矣 家人...(恕刪) 合宜住宅不再蓋了喔,而且說真的那個根本不是好的住宅策略,抽到只圖利到少數人,真正低收入戶抽到也繳不起貸款,退屋後變成中產補上,更不用說投資客找人頭去抽,而且後來只會變成炒作對象真正需要的是社會住宅,限制租約年限和租金,讓25~35年輕人都有機會抽到住到,讓非台北子女至少還有機會試試看有沒有辦法在台北生存,更不用說能夠抑制周遭租金,保障有地方住而且不貴再講遠一點,如果是還在繳房貸的投資客,因為租金太低無法跟房貸打平,手邊現金不夠多就會認賠出售了,這樣房市才會低價活絡,才會回到合理價格再講更遠點也是促進都更,不然一堆人憑著高房價高收租,根本沒人想都更,台北市就繼續這樣的醜市容,老舊房子不耐震不安全,但是居民要不到天價不都更,但今天假設他們收租不多,知道自己沒籌碼談了,自然都更機會更大,也是保障住在台北的人更安全,不然整塊液化區加上沒地基的舊獨棟舊華夏,說真的大地震在台北,不敢想像
真正需要的是公民住宅,限制租約年限和租金,讓25~35年輕人都有機會抽到住到,讓非台北子女至少還有機會試試看有沒有辦法在台北生存,更不用說能夠抑制周遭租金,保障有地方住而且不貴再講遠一點,如果是還在繳房貸的投資客,因為租金太低無法跟房貸打平,手邊現金不夠多就會認賠出售了,這樣房市才會低價活絡,才會回到合理價格牛仔褲兄 wrote:合宜住宅不再蓋了喔,...(恕刪) 引用樓上的 我覺得人還是回到現實面 樓上所述的愚政是不可能的,光戶籍就是個問題,只有回到現實面策略才有提升及施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