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lex3 wrote:我希望到1000年後 看到人類可以進步到甚麼程度是否還會有人作著夢 卻不懂得如何實現夢想 人因夢想而偉大你不用到一千年後我就能跟你說這種人永遠都會有當然一千年後人類還存不存在還是地球還存不存在都是個問題了
樓主這篇立論根本錯誤百出,前面很多大大已經把你打臉打得腫成豬頭了1.貸款利率高的年代,你存頭期款也會存比較快,因為有高利率幫你存多一些的頭期款2.現在的房價是20年前的五倍,但20年前月薪就已經普遍3~4萬,現在也是3~4萬,當然是以前房子好買太多了,且現在只能買到20年的老房子,20年前是買到全新的房子,這根本沒得比3.利率是一直下調的,所以一開始高利率不代表後面一樣要以高利率還款4.房價低,頭期款相對佔比較重,一開始不用貸到高成數,貸不到3~4成就能買房,現在高房價,可能要貸到7~8成才勉強買得起,以前借得少自然還得少,現在要借得多,還到最後利息支出甚至還更高我想把你丟在二十年前,我確實可以看到你很慘
其實 20年前台北市房價並非如大家想像的低檔 網友厲害蒐集當年社會動盪新聞 我正是當年在大家拋售身家財產移居國外 房價跌落谷底時撿到便宜買到房的人 當時我家附近一坪約25~30萬不等 我付了2/3房價的頭期款後 每月薪資收入最少要6萬才能支付貸款和生活 所以我判斷像20年前那樣的支出 以現在三四十歲的上班族收入 應該也是很辛苦 只是我很慶幸自己已經苦盡甘來。當時買屋失血過多 沒有閒錢作定存 更沒法再買第二間作投資 (即便現在房屋翻4倍 但賣了就沒屋 要不就住郊區),當時只要有多餘的錢就還房貸 因為當時房貸8~10% 而定存只有5~6% 還房貸比定存賺。20年前的台北市已經是繁華都市,捷運木柵線剛通車 主要交通工具是公車,最高地標是台北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公司、政府機關已全面電腦化,個人電腦也可連線上網搜尋。
20年前,1995年,我剛大學畢業,樓上的高大去年回的內容中肯,那個時間點買房的,到現在,沒有那麼賺,因為1999年到2003年房地產市場又有一波急殺。買房自住,好只好在,有個殼,安身立命。其他沒了,漲了,也是紙上富貴。
以前300萬而現在3000萬的房子在它300萬時應該是生活機能不佳,捷運不知道有沒有20年後漲10倍在它3000萬時應該是捷運好幾條,生活機能超級好所以現在應該是去找300萬的地點等著20年後會發展成3000萬~~~以上都是夢見的
高橋光 wrote:其實 20年前台北...(恕刪) 民國八十一年前,房價在高點利率又高 房子炒作很厲害 也是俗稱的台灣錢淹腳目時代當時房價高到,有人買不起房,發起無殼蝸年運動那時候台中南區華廈一坪約十五六萬森林公園附近 大約一坪十七八萬七期別墅一坪 二十萬利率約百分之七九二一後變南區五萬 森林公園變九萬老實說,當時我也只能在九二一後買房之後也沒閒錢買房尤其房價大跌 誰敢買 除了剛性需求幾十年前房價也大漲 大跌過漲的時候 沒錢買 跌的時候不敢買所以這可以看出個買房方式,就是等大跌,自己有剛性需求,就該買了,平時就要存款,出手時,貸款就不會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