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農舍亂象充斥 政策待全面檢視

a4982 wrote:
務農養家賺大錢誰要...(恕刪)


這想法絕對有問題...沒有哪個國家的糧食能夠高價,農地每公頃能賺的錢絕對也不可能多,就算到平均收入高的美國當農夫還是一樣。但是就是因為像您這樣選擇不當農夫的人越來越多,當您把農地賣給其他願意當農夫的人,每個農夫平均擁有的農地才會上升,農夫的總收入才能提高,老話一句,一分地種水稻當然沒多少錢,但若是60.70公頃的地種水稻呢?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國外農夫,土地好幾塊在輪作,但是最小的一塊都有將近七十公頃,您覺得他們收入低嗎? 國外農夫念到博士的大有人在,農夫這麼沒前途的話那為何有一堆年輕又高學歷的農夫?

幾年前上過新聞的Peterson Farm Bros,擁有多少農田呢? 1000 Acre,換算過成公頃足足有四百公頃。
美國2012農地總面積是370126712.752公頃,但是2012生產的農產品總價值為394.6 billion(都是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換算了一下平均每公頃的產值也才1066美金,不過三萬多台幣,一公頃產值也才這樣,夠低吧。

以美國USDA發表的2012年調查數據,美國average farm size = 434 Acres,大約等於160幾公頃,這個是平均每塊農地的大小,換算下來平均每塊農地收入能有500萬台幣。

以Peterson Farm Bros來說,他們如果2012年也有四百公頃農地,然後他們每公頃收入也跟2012的平均值一樣的話,那他們2012年收入就有超過一千兩百萬台幣,請問這樣還覺得收入低嗎?

有興趣的話,美國農業部2012年數據
建議各位GOOGLE一下所謂的糧食自給率的計算方法

某些團體一直用台灣只有30多來恐嚇大家

大多數人都以為這數字代表吃一公斤米只有30%是台灣生產 其餘都是外國進口

其實這算法是用產值或者熱量來計算的 還有養雞養豬的飼料進口與否都有關係 請不要上當

連日本也是只有30多% 能夠超過100%的都是國土面積很大的國家 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

台灣農業的問題之一是因為老農過世留下一塊地 拆分給數個繼承人

一代過一代 農地越來越細小 導致台灣根本沒辦法發展美國那種大面積機耕農作

台灣需要政府帶領學界教育這些小農升級農業 發展精緻高價值農產 例如荷蘭(荷蘭糧食自給率不足50% 但是產值很高)

但是數十年來 政府並沒有做這些事 反而把農業預算絕大多數拿去發放休耕補助 老農津貼



農舍當初會開放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加入WTO大量進口農產品 為了補償農民

但是有部分中產階級以上發現漏洞 轉而炒作農地農舍

這漏洞就是政府根本不稽查農舍屋主有沒有遵守法規90%農用

一開始照法規取得建照執照 公務員檢查後大肆加蓋改建 魚池算啥 蓋游泳池都可以

就算被檢舉 開一張六萬罰單 游泳池放幾條魚就可以說這是養殖漁業

而且農地免稅 特別是遺贈稅 有錢人轉移財產很好用

現在政府說要修法讓農舍轉手資格變難 只有農民資格才可以入手 BUT....前陣子政府已經放寬農民資格認定(一定很多人不知道)

有心想買的人 只需要去農民銀行租塊地 花一兩萬請人代耕 租約免公證 就可以取得自耕證明

進而取得購買農舍資格 所以對於有辦法的人或者有心人 這法案完全沒影響


所以這法案可以讓農地價格降低 對於有心入手的人

例如數年內即將退休的大批軍公教中產階級 (人口老化 有一大批人數年內想要找塊地退休養老)

例如某些不肯租地只肯便宜買地的農青團體 (一分地一年租金不到一萬 這些農青不要租地 它們要用低價買到地才可以種田)

例如某些知道哪些地可以地目變更 或者有辦法變更的人

更是絕佳入手時機

都市近郊 可能會重劃變建地 買到賺到 (民代家屬親友 有內線的代書房仲公務員)

花東海岸 有山景有海景 可以蓋民宿或者景觀餐廳 買到賺到 (清靜那些民宿可以參考 都是農舍就地合法)

臨省道交流道 可以蓋工廠倉庫 買到賺到(經濟部允許農地工廠通過安檢後取得就地合法資格 有很多小工廠前兩年把旁邊的地買下來擴增廠房 然後花點奇怪的錢通過安檢 今年就取得合法資格囉)

所以這修法根本是空談 政府不去嚴格稽查90%有無農用 反而限制入手資格 本末倒置

我認為如果農地可以大幅貶值 反而是入手的好機會












newinfo wrote:
有想到誰是破壞農地...(恕刪)
的確,大部分的人都被少數有心人士給騙了!
自從台灣加入WTO後,稻米可自世界各國進口:
可以從泰國進口;
可以從越南進口;
可以從緬甸進口;
可以從美國進口;
而且這些國家進口都比台灣生產的還便宜.
再加上現代人,食物來源多樣化,大多從事非靠體力的工作,
並且為保持標準身材,平均每人稻米食用量是幾十年前的人的一半不到,
台灣稻田如果全部兩期耕作更是生產過剩,
所以台灣現在稻田休耕是政府政策鼓勵的,並非農民懶!
此外稻米品種的改良及耕作技術提升,以台灣現有的稻田面積,
全面耕作,就算完全不進口稻米,還是足夠供應全台所需的稻米.
9樓的大大看起來就知道是有錢人,所以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農舍?為什麼要有農舍?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言論。
我也好希望我是有錢人
早期的農民其實是沒有農舍的,只有牛棚,因為早期耕田需要牛來幫忙犁田,所以幾乎稍具規模的農田或是地主就會養牛,自然就要搭建牛棚,而早期夏天耕作天氣很熱,地主又不願意提供農民有個休息的地方,所以當時多數的農民都在牛棚跟牛隻擠在一起休息,隨著時代演變跟進步,以及政府慢慢開放政策,體諒農民耕作辛勞認為應該要讓農民有一個較為舒適的地方在耕作之餘可以休息,因此才有了農舍這個名詞,爾後又考量到每天農民辛勤工作完後還要把「傢私」一一帶回家,所以允許農舍裡除了讓農民休息以外還可以擺放農具,避免農民還要搬來搬去。
看到這裡9樓的大大懂了嗎?知道什麼叫農舍了嗎?知道為什麼要有農舍了嗎?
懂你的意思, 但是我必須說:我肯定你不是農民, 我爺爺家就是蓋在田中間你所謂的農舍, 對我們來說那是我長輩們花了多少心血才存錢蓋出來的, 那是一個家, 不只是放農具, 或休息的地方, 後來分家後我爸才搬出去的; 解釋一下分家, 怕你又要在這裡做文章, 在我們鄉下人長輩仙鶴之後, 大哥會拿祖厝家與最近的田地, 其他兄弟會分得外地的田地, 除了大哥與未結婚的兄弟其他都會搬出去自力耕生, 我們鄉下人會這樣喇, 習俗吧
農舍只是用來讓農民耕作之餘休息跟擺放農具而已,而不是讓農民「住」在農舍裡,如果農民住在農舍裡的話,老婆住家裡,那就好笑了不是嗎?哪天莫名其妙多出好幾個兒女叫爸爸,你願意嗎?
這是個人品德問題, 與農舍無關
農地農用合情合理,只是在大家喜歡的政治人物眼裡,選票才是一切,農地要怎麼用關他屁事,看看政府獎勵容積率就知道了,政府根本就不在乎農業發展,只想搞大房地產而已,看看現在大都市的房子,社區一棟一棟蓋,什麼有50坪,結果實際上能用且屬於自己的不到30坪,那其他的坪數跑到哪裡去了?
可是就偏偏有人要去買, 然後假日出遊看到鄉下人住大房子, 又心生不悅
全部變成公設了,有的是前庭花園、有的是健身房游泳池啦,甚至還有閱讀室,搞得好像很豪華,結果事實上到底有多少住戶會去使用它,然後每個月管理費貴得嚇死人,然後再來喊說人都沒地方住了要那麼多農地幹嘛,紛紛把農地轉建地,蓋大樓、蓋社區、蓋別墅區....總有一天台灣人會自食惡果的,等有一天一碗白飯要花上1000元的時候大家就知道農地重不重要了

最後也讓我說幾句偏激的話吧, 沒有針對任何人:
很多反農舍的人, 心裡想的並不是什麼農地農用, 缺糧缺食的問題, 而是就那心理面藏著一句"憑什麼", 憑什麼農民住的地方比我大, 憑什麼農舍蓋得比我家豪華, 憑什麼農地一賣比我賺一輩子還多, 憑什麼...憑什麼...
憑人家祖上積德, 留了一塊地給後代子孫
捫心自問吧, 若真的那麼有心, 到處都有人租田地, 去租一塊為台灣農業付出吧
我又臭嘴了, 我自掌兩下, sorry la 沒有要得罪任何人, 只是抒發一下

每次看到有人在批評拿農地蓋房子的就覺得正義魔人又在放屁
農地蓋工廠對農地的危害遠大過住宅,現在都要被就地合法了,多少農地受到重金屬汙染,多少農地要被水泥填平,你們還在這邊吵農舍的問題,何況農舍是依法申請,如果政府把關不讓人民買不起房子,誰會想拿農地來蓋房子?
建商為了利益,為了發揮所謂最大坪效,蓋的一堆鴿子舍,卻變成鴿子舍才是正常的住宅,有前庭後院的農舍就變成十惡不赦的豪宅,看看一些價錢買得起的老舊透天,跟別人背貼背,後門臭水溝爬滿蟑螂老鼠,房子一棟連一棟狹窄陰暗不像給人住倒像給老鼠住的,再看我朋友買的小兩房公寓,為了盡量爭取室內空間,曬衣的陽台又小又暗,陽光根本晒不進來這樣也能住人,整戶房子只有單向有窗,開了窗空氣根本不會對流,這樣也能住人,可是要隔局好的公寓大樓,都是大坪數,無奈就是買不起
麻煩看一下美國的房子,獨棟前庭後院,那才叫人住的房子好嗎?
我有足購的錢買60公頃的田地我還需要務農嗎?

附近買大片田地都是有錢人,不違法使用但是種樹投資,
這也是務農!

Sunnycat40 wrote:
請自己查查糧食危機...(恕刪)


請不要一竿子打翻所有人,這不是你所謂的台灣人的水平
而是您自己的水平不一

您所說的各個種種農地問題要管制可以啊,是否得一視同人呢?
不是柿子挑軟的吃,遇到政府財團就轉向
而且政府財團的問題不是更大嗎?難道您眼不看耳不聞嗎?
這些跟農舍比起來才九牛一毛
難道自己就甘願被政客財團操弄嗎?
難道這就是您所謂的台灣應有的水平嗎?

另外,要寫就寫自己看到自己所見所聞,
不要網路搜尋剪下貼上好嗎?
實際走一趟短期的務農,您就能體會...真的!
其實真相比大家想像得更簡單

早年土地稅的主力並不是地價稅,而是田賦
建築用地的地價稅跟田賦比起來很便宜
所以說,農民在自己的田上面蓋房子時,那塊地卻被算作田徵收田賦
這樣算起來很吃虧,所以,有房子在田上面的人紛紛抗議
之後才有甲種建築用地的出現

然而,時空環境改變,大約在民國60年左右
地價稅的金額隨著公告地價開始不斷調高
但是田賦卻沒什麼上升
很多農民覺得吃虧了,田賦可以用農產品折抵
地價稅是扎扎實實要付現金的
這對缺乏現金收入的農民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於是又有一些人抗議,要求政府可以把他們的房子劃回去農地
之後全面停徵田賦更加劇了這一過程
只有一些有本事的「自耕農」,才發現在都市近郊農業區保留建地地目的好處
現存大量的老農舍,大體是在這個時代才出現的
有些老農舍甚至建蔽率達七八成,也一樣是合法的

再之後,到了民國80年前後,台灣房地產狂飆
這時很多老農夫才發現自己把房子登記為農地是不對了
沒參與到這波狂漲派對
可是這個年代農舍要改登記甲建已經很困難了
通常要很有背景的人才有辦法,比如說三重幫那些自耕農等等
所以這些農地一直卡著,直到民國89年修改農發條例為止
a4982 wrote:
我有足購的錢買60...(恕刪)


所以要強烈執行農地農用啊,當農地只能農用,價格才能夠跟地上的農產品價格掛勾。農地價格漲到買地務農幾十年都還賺不回土地成本,難道這不奇怪?

在台灣,也不用擁有60公頃,一分地水稻大約有20000割,收穫起來約有20000台斤,大約可以賣21000左右,扣掉代耕乾燥水肥電等哩哩摳摳的成本,一分地也還有一萬多的利潤,我低算利潤,算一萬利潤就好,水稻從種到收割大約要三到四個月,種跟收割都有代耕中心處理,期間自己要偶爾去巡田水,施肥/噴農藥。一分地休耕成本算一千(農糧署說是一分地500),一分地休耕補助4500,扣掉一千成本還有3500利潤,五甲地來算的話(約等於4.85公頃),種一期水稻,一期休耕就能領10000*50+3500*50=675000。

不知道農業大區雲嘉南/高屏,或是農舍新聞炒很兇的宜蘭花東,這些區域有多少人可以一年工作八個月還能領六十七萬五千?


MICHAELCUB81 wrote:
稻米可自世界各國進口:
可以從泰國進口;
可以從越南進口;
可以從緬甸進口;
可以從美國進口;
而且這些國家進口都比台灣生產的還便宜.


您說的都沒錯,那請問台灣稻農為什麼還沒被進口米打倒? 為什麼糧商不要直接賣進口米就好? 可以進口便宜米,賣比台灣米便宜一點搶市場,利潤還比較大,為什麼糧商不這麼做? 糧商太笨?

台灣大部分還是吃Japonica,但Japonica緯度最南的種植區大概就是台灣了,您說的區域都是以Indica為主。您可以去引進來賣,但我保證大部分的台灣人吃不習慣。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