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e0797 wrote:
以前國民黨統治年代都...(恕刪)
從國民義務教育的課本裡,原以為這兩個政策是天大的德政
後來看有關台灣農業的書,「375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是國民黨政府從土地主手中徵地"放貸"給農民. 經手一來一往的過程也賺了數億經手費.
並非國小課本中單純的政府德政,課本只寫到政府拿國營企業的股票補貼原來的大地主,讓他們成為現在的資本家,沒有寫到土地放給農民的方式,不是免費喔,要背十年以上的貸款,用稻米來還貸,一年收成的幾%忘了,但種稻的還是沒能力吃白米飯...Orz..
然後用控制肥料價格,稻米價格,加上各種稅賦,農民收入幾乎無法增加,土地貸款加上農機貸款及肥料成本,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和現在的高房貸有相似之處)
造成農村人力外流,進入各加工出口區及工業區,剛好補上當時計畫經濟的人力需求...好像真的是計畫好的.
後來的田驕子暴發戶只是後話...有興趣可以討論研究
<<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 吳音寧
在課本上會唸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農地重劃」等等的農業政策,政府的政策是以農業養工業,刻意壓低米價,出口稻米等農產,努力從輕工業發展到重工業、科學園區。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農民因為米價低,又要繳各式各樣的稅,一年下來的收入可能只有幾萬塊;農村子弟不願意留在家鄉種田,父母也希望孩子多唸書、去外地找工作來改善生活。工業的發展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侵害了原本純淨自然的鄉間,各類怪病橫行,肥沃的田地無法再像從前一樣耕作。這些好像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現象」,但是吳音寧在書中提出的質問是「那些合理嗎?」台灣是個海島,但是卻像是要把農業趕盡殺絕一樣,一點都不害怕無法和國際貿易之後面臨的「斷糧」;在二、三級產業發展得如此豐富的地方,農民一年的收入竟然和城市人一個月的收入無幾,但是這並不是因為農業「賤」,而是因為不合理的糧價(一大車稻米只有幾百塊)、中盤商的剝銷等問題。總體來說,就是政府沒有正視農業發展問題,任由自然發展的結果。
屋頂上的胖貓 wrote:
2014-04-15 15:41 by 屋頂上的胖貓
其實課空屋稅加一些政策即可
之前有看文茜小妹大有提到
我忘記是那一國,有實行空屋稅法
年課10%房屋總價左右
且空屋的定義是有人登記並且實際居住,包含租出去也算
謊報我記得初犯好像是三倍的稅金最高可沒收該房屋,然後民眾檢舉可得10~20%的罰金的樣子
好讚的政策
不過最後會變成 建商數量剩下很稀少,
然後大家都不怎麼維修房子
於是有錢人買建商貴鬆鬆的房子,
普通人則是破破爛爛 沒人維修的房子.
大家都有得住, 一樣是付租金, 可惜沒人幫你蓋新房子給你租了.
只要一樣沒錢, 到最後一樣是付租金, 然後租破破的房子 不是一樣嗎?
如果要說正義的話,
政府要像沙烏地阿拉伯那樣子給每個國民一百萬基本的錢花用.
大家有這樣的收入才有正義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