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day6200t wrote:
人口總數一直沒減少所...(恕刪)
人口總數當然沒減少
反而是增加的
但人口交叉很快會出現
接下來就開始邁入老年社會
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當一個國家超過一半的人口都屬於老年人
那麼壓力將全面壓在這些年輕人身上
錢不會自己生出來
以台灣這種低薪的狀態
邁入老年社會的台灣
下場將比日本還悽慘
而當下政府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1.削減福利政策
2.提高生產階級稅收
以台灣這種淺碟型經濟
沒有強大的工業力量做後盾
又沒培養內需市場
我們的走向不會是日本的後路
而是老年化社會的菲律賓
連最後一滴血都擠不出來
現在我們當然沒感覺
因為我們正在享受經濟成果的最後一餐
20~30年後,人口結構改變終於定型
那時代的年輕人將是台灣有史以來
扶養人口比例最高的階段
那時候應該國庫也被18%跟很多錯誤的福利政策給吃乾了
沒了經濟基礎
接下來就只剩人可以吃
人吃人的社會就出現了
mayday6200t wrote:
所以大家最大的疑問就...(恕刪)
這就是台灣
新加坡(大樓公屋)3~4房兩廳約30~35萬新幣(給沒錢的人住)
醫生開個刀20萬~不過是新幣
薪水20%扣退休金
汽車牌照(8萬新幣)只能用10年
開車上路就要RFID一下(收過路費)
曼哈頓區是紐約市的精華所在
紐約市位於美國東北部哈德遜河口,瀕臨大西洋,是美國和美洲最大的城市。全市由曼哈頓、布魯克林、昆斯、布郎克斯和斯塔滕島五個區組成。面積830平方公裏。
曼哈頓島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626年荷蘭人用24美元的物品從印第安人手中低價買下曼哈頓島,在近哈得孫河口一角地辟作貿易站,稱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國奪占,改名紐約,範圍擴大到鄰近陸地和長島等處。1686年設市。1789年為美國臨時首都(至1796年),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此就職。1825年伊利運河開通,紐約到五大潮地區有了全年通航的水道,溝通了美國中西部與大西洋沿岸的經濟聯系,使紐約處於對內對外貿易的重要交接點上。(Lsjt.org)隨著“紐約中央鐵道”及多條鐵路和公路的興建,經濟日益繁盛,紐約成為世界性的大城市和港口。
這是我讀基金相關書籍看到的故事,繁榮地區沒有絕對好,偏遠地區沒有絕對差,
原則上不動產能抗通膨具有較保值且穩定的資產配置工具,(前提,需要合理的緩漲)
但我個人想法是希望能在5年內繼需快速碰風下去,大家努力存錢拼命工作~~~~~景氣10年一循環,椪風越大
跌的越多,總有一天等到,等不到就賴在家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