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QE又不退場了

jettyang wrote:
金融市場在計算複利效...(恕刪)


我的工程計算機不知丟哪了..一般金融機構再算都是用連續複利再算 ..
CPI , GDP 有基期的原因在此 ..

若以早先20元 /桶 時由來算.. 差不多也是十多年前的事 ..
美國會不會在CPI動手腳..不知道 .我們也管不到 ..

所以我直接給答案.. 3-5年 ..
至於那些要促進經濟繁榮的..我也不會檔..
可是?
房仲業者真的有將賺得佣金.實報給國稅局 ?
算了.. 不知道..我們也管不到..
jettyang wrote:
上游價格變動大,下游價格變動小,這不是常識嗎
我覺得你說的東西太過陰謀論,我說的東西跟美國政府很像,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如果你堅持美國政府「做」數字,建議你可以提出具體的事實:例如拿掉了什麼項目、加入了什麼項目、造成CPI數據下降多少等等,會有說服力得多...(恕刪)


開玩笑,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裡有上千種產品的資料庫,從中選出364種來計算各種的CPI,其中涵蓋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醫療、成衣、娛樂、其他等七大類,而且品項常常在變動,你要我上那裡去找例子給你?

但是你去查詢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Consumer_Price_Index
看看CPI是如何改變它內含的品項,其中在title 為Perceived overestimation of inflation一段裡面有提到,看最後一小段裡面有說明了,為了怕過度高估inflation,所以他們加入了替代物的考量,比如說牛肉價格上升,所以人們就會改吃比較便宜的雞肉,然後再看上一個title:The hidden change in prices of housing那一段,它說因為房子租金跟房子的價格比起來相對波動較少,所以自1983年之後就捨棄房價而改房租來當作房屋支出的計算方式。
然後再看看title為Perceived underestimation of inflation的這段,它說core CPI的計算方式去掉了能源與食物這兩項,理由是因為這兩項變動太快太大,所以不列入core CPI的計算(core CPI原本是FED參考用來調整利率的,不過在2012年已經改成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PCEPI))

解釋到這邊,大家應該比較了解CPI是如何換來換去的吧?
房價漲太快,改成相對漲沒那麼多的房租就好了!
牛肉漲太多,人們會改買雞肉,所以改算雞肉好了,我不曉得當牛肉價格下跌時,會不會改算回牛肉…
core CPI 更狠,因為能源與食物漲太多,所以乾脆不計,當作沒這回事!(FED的解釋是這兩者價格"波動"太大,所以不計)

再說換成的那個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PCEP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大家若去看那個定義,就知道FED在想什麼了,它假定人們會因為東西物價的變動而改變買的東西,比如說牛肉價格上漲了,就改買較便宜的雞肉,反正都是肉…等等,從而算出類似CPI的指數,而PCEPI的變化起伏的幅度甚至比core CPI還低,難道FED的意思是如果坐飛機太貴的話,人們會自動改成坐公車或是坐船??從而飛機票的漲價就變得無關緊要了嗎??這樣真的符合現實嗎?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sonal_consumption_expenditures_price_index


這麼多資料,我相信會看到這裡的人沒幾個,但是真的看到這裡的人,難道心中不會覺得美國政府在搞鬼嗎?將漲比較多的剔出,納入漲比較低的,這樣怎麼算CPI都是偏低呀,所以才有人"閒閒沒事太無聊"去還原自1980年開始計算的原始CPI-U(CPI for All Urban Consumers),一看,啊怎麼差這麼多,一條是自1980年品項都不動的線,一條是變來變去的線,但計算出來的值卻是一條在10%上下,一條在2%上下,差距非常大,請問各位觀眾,你要如何解釋?
每年漲10%跟每年漲2%,差十年,物價變化一個是變2.6倍,一個是變1.2倍,這樣的差距不大嗎?

再看一次這個http://www.shadowstats.com/alternate_data/inflation-charts
下面那張圖,在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陷入了景氣衰退的危機中,這時FED大大的調降了利率,促使市場上的資金變多,所以物價上漲,中間小布希還宣布了租者有其屋政策,利用政府補助幫助貸款頭期款來降低民眾購屋門檻,這大大的刺激了房市,帶動一波的房地產上漲,直到2008年發生次級房貸及金融風暴,造成民間消費力急速下滑,直至此時,CPI陡然大降,紅色線甚至還掉到負值,這時號稱即使派出直昇機直接在空中灑鈔票也在所不惜的FED主席柏克南啟動了QE1,2,及3,灑出了美國開國至今有使以來最多的鈔票,使得紅色線的CPI又回到2%左右,但美國的物價真的只漲了2%嗎?

看看這篇文章,http://goo.gl/RCmqrA
2001年與2011年的美國的物價比較,幾乎所有常見的東西都漲了一倍以上,健保費,食物,汽油…等,但薪水只漲了34%,這跟上面那張CPI的圖藍色線跟紅色線的差距,恰好吻合,彷彿藍色線畫的就是物價上漲的曲線,紅色線畫的就是薪水上漲的曲線(唉唉…我們台灣更慘,人家至少還有漲,我們是倒退十六年!)

解釋到這邊,難道你還會說美國政府沒有刻意美化CPI嗎?
希望這樣有回答到各位的問題~


Hygen wrote:
開玩笑,美國勞工統計...(恕刪)


所以我說你太過陰謀論,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用租金取代房價,幾乎全世界的CPI都是用這樣的統計方法,台灣、日本都是

難道台灣、日本央行也在造假嗎?


CPI中的租金項目叫「自有房屋設算租金」,權重還滿大的,一般都超過20%。用這樣的統計方式有其必要性,因為租房子的會每個月付房租,但買房子的卻不會每個月買房子。有些人的房子已經買了二三十年了,要怎麼衡量其「住」的這個項目的價格?因此有自有房屋設算租金的項目,亦即雖然房子是你的,但還是會給你一個居住成本

這樣的統計方式當然是不得不的權衡之法,至於它會拉高CPI還是降低CPI,很難說。因為對超過95%的人而言,其居住這一項目的價格變動是0,卻無緣無故增加了一項「租金」的支出變動


在統計學上,最高和最低的5%常常略去不計,這也是常識。能源和蔬菜價格容易受到天災影響而波動較大,因此有CPI及Core CPI之分,他並不是不計,只是更精確的區分

其實消費者本來就有需求彈性,當一個東西的價格變得太貴,轉而用較便宜的東西代替,這是正常的消費行為,CPI的統計反映這樣的情況,當然會做適當的調整。如果它很頻繁的調整,每年甚至每季都在調整,而且一下把牛肉拿掉,一下又把牛肉加回來,那我就會同意你,他可能在「做數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不是嗎

總之

一、CPI的統計是大學問,只能盡量貼近現況,現階段的統計方式也許不完美,但說「做假」未免太過。而且世界各國的統計方式大同小異,台灣也用類似的統計方式,難道台灣央行也做假?

二、10%的CPI一定不可能。如果美國這幾年的CPI都在10%附近,那只要7年左右所有價格就翻倍了。可以隨便問問在美國生活的親友,從2006年到現在,平均物價有翻倍嗎?
QE這個月不縮

下個月會縮

不然下下個月會縮

、、、

不論那個月開始縮

明年六月都會結束QE


jettyang wrote:
所以我說你太過陰謀論,。。

二、10%的CPI一定不可能。如果美國這幾年的CPI都在10%附近,那只要7年左右所有價格就翻倍了。可以隨便問問在美國生活的親友,從2006年到現在,平均物價有翻倍嗎?...(恕刪)


事實都擺在眼前了,我還證明給你看了,你還是說我是陰謀論?
也許你對CPI非常清楚,甚至你的工作跟這個有關,但是我最後找的那篇報導你有看一下嗎?裡面舉了一大堆近十年來在美國漲幅超過100%以上的物價的例子,你也跟美國政府一樣視而不見?
牛奶,玉米,汽油等日常生活最常用的物資漲幅都不只100%,難道還有比這些物資影響人民生活更多的嗎?

要是聯準會用的是還原的CPI那麼他今天的政策會是提高利率而不是QE
事實證明已經很清楚了,現在人民痛苦的要死,QE爽到的都是有錢人
Hygen wrote:
事實都擺在眼前了,我...(恕刪)


確實,官方CPI和人民生活絕對有落差,而且隨著收入越低,差異越大。

3C/汽車或許持平甚至降價,但低收入的人,會延後、削減甚至停止這些持平/降價的項目支出。而食品是所有人每天都要支出的,食品價格大漲,低收入的人最痛苦。另外要去大賣場買食品需要開車加油,這也是大漲的項目。低收入幾乎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食衣住行上,即使房租漲幅相對較低,但扣掉房租後用於其它基本需求,之前可能還有小剩,現在可能不夠,只能借貸或削減食物量。

所以除非針對不同收入等級建立不同的CPI,並以較低收入者的CPI做為調控依據,否則依現行CPI去執行寬鬆,窮人生活只會越來越悽慘。

Hygen wrote:
要是聯準會用的是還原的CPI那麼他今天的政策會是提高利率而不是QE...(恕刪)


真的,FED真的太遜了,連01的鄉民都懂的東西,堂堂FED主席竟然不懂;那一群理事更是每天不知道幹什麼吃的,連01鄉民都知道要看新聞報導,堂堂FED理事竟然會不知道

真是太遜了...
BamBamBam wrote:
1. 你寫美元貨幣貶值台幣就會貶值,
而用這來比喻美國QE台灣經濟就會通膨, 而向全世界收稅.
這大有問題, 美元貨幣貶值相對台幣是升值阿.
追著美元跑這是央行因為台灣是出口國而使用的策略, 跟美國自己QE有關?
你沒看日本升值升到不行, 而大陸不升值美國偏偏要他升值?
怎麼有美國貨幣貶值你就一定要跟著她扁的道理

這個問題我的解釋你還是沒看懂,再解釋一遍,
美元眨,台幣照道理應該升,但沒升的理由你也知道,是台灣的央行干預,做法你也知道,買進美元放出台幣之類的,所以最後呢?台幣就是會跟著美元眨,這是結論,所以我說QE-->美元眨-->台幣相對美元升值-->台灣央行阻升-->台幣與美元同步眨,簡化就是QE-->台幣與美元同步眨,這樣解釋你了解了嗎?就是因為有這個出口策略,所以才會有影響,要不然若美國是像辛巴威一樣的小國家的話,誰理它啊,就算眨到100兆分之一,我們也沒必要跟著眨呀!

目前各國力求對美元保持相對眨值的狀態以利出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美元一旦眨,相對的各國也會想辦法一起眨,你說日本升值到不行?奇怪了,你是活在兩年前嗎?日幣對美元才從1/80眨到約1/100,這是最近一年的事,即使到今天日幣對美元還在1/99.3,有稍微回升一點,但也不是升到不行,不曉得你的資料是那裡來的?




2.台灣工資降低的問題,
這...老大, 你不能自覺得自己策略正確就看Fed的策略是屁吧?
美國Fed的策略交給銀行, 銀行低利率貸給公司
公司賺錢, 能繼續請人維持薪水. 這是Fed的策略.
還是你要看, 公司倒閉, 沒公司要請人, 學台灣cost down layoff 更多人
然後景氣就會好? 你把歐美各國自家的經濟不好是各國QE害的
而因為他經濟不好所以台灣沒錢, 啊!這不是靠爸理論?
台灣: "為什麼我老爸不是李嘉誠, 哭哭?!?"會不會扯太遠啊
不過也沒關西解跳太多, 解釋清楚也看懂了.

美國FED把錢借給銀行,銀行把錢借給公司,公司賺錢會多找員工來工作,工作機會就變多……
這是理論,但是現實是如何??--> 美國FED把錢借給銀行,然後銀行就把留在帳戶裡不動,然後……
然後呢?沒了…你一定會問,啊為什麼沒有然後?這就是問題所在,經歷過次貸危機之後,賠很多錢的銀行根本不敢再把錢借出去,賠沒那麼多錢的銀行因為景氣不好,錢也借不出去,而且也會怕自己已經借出去的債收不回來,對投資人的審劾變得比以前嚴格很多,所以呢?即使FED錢灑再多,都是本來就有錢的人拿走,負債累累的人根本碰都碰不到那些錢。所以你說呢?QE根本一點用也沒有,最大的用處就是把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變薄!
你說那個靠爸理論其實根本沒錯,我們就是靠歐美的景氣在過活的,他們日子不好過,我們日子那裡會快樂?他們景氣變好,我們也才有錢賺啊!現在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景氣幾乎都是互相惜惜相關的,這你應該很了解吧!


3. CPI 的問題, 我是沒認真去看也沒認真去算. 不過outlier 總該聽過吧?
2 standard deviation 被剃除是一般的統計用法,
當然我不知道CPI替除是用啥當基準
你有outlier, average 怎麼會準呢?

另外, 就算是接近10%好了, 2013看起來像8.5%之類的
用你1980年的表來看, 1995不就一直維持在7-10%?
用你1990年的表來看, 1995-2013 維持在6%上下

請問跟QE通膨有何關西?

最後我就是寫他沒印鈔阿...

你那個剔除法在統計學上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你要是把權重佔很重的項目給剔掉的話,那整個計算值反而會因此而失真,FED在2012年以前所參考的core CPI就是把食物跟能源給剔掉……請問食物跟能源佔你生活支出的比重有多少?對某些收入較低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佔了超過一半的家庭支出,你把這個剔掉…你core CPI還能代表什麼?這早就已經失去了它的代表性了,但不幸的是,FED還用到2012年,而且之後還改成比core CPI更不具代表性的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這個變動性更小,更能讓物價看起來沒啥波動…

至於CPI 10%與2% 有啥差?你可以算看看,若10%的話,每7.2年物價上漲一倍,若2%的話,每7.2年也不過上漲15%,那跟QE又有啥關係?你可以注意看,CPI在2009年降到5%左右,是QE又把它拉上去的,你在下面這個網址可看到http://www.shadowstats.com/alternate_data/inflation-charts
CPI在上次從5%升到10%是從1992年到2001年,經歷9年,但從2009年開始QE1短短一年就把CPI從5%拉到10%,QE2再度拉高到12%,直到QE3,才稍稍下降到8%左右。這反應在物價就是從2010年到2012短短3年內物價就上漲了42%,請問我們的國民所得或是美國的國民所得在三年內是有上升42%嗎?現在即使QE停了,但是流出去的錢要是沒回收回來,CPI仍然會居高不下,痛苦指數同樣也是下不來。反應到現實的生活就是你會一直見到物價漲漲漲,但是薪水卻是不動如山,美國是如此,我們身在台灣更何嘗不是如此?

解釋到這邊,你還能說QE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至於有沒有印鈔票,根本不重要,因為FED在電腦上的鍵盤上隨便打幾個數字,錢就借給了銀行了,錢那來的?--> 「無中生有來的」,這才是最重要的重點,無中生有的錢一旦流入市面,嚴重的通貨膨脹就會跟著來了。目前還沒感覺到很嚴重的通膨,原因是大家都沒感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一旦很多人知道了真相的話,惡性通膨就會發生。

題外話,為什麼CPI是2%還是10%很重要?這是因為2%的話,叫溫和的通貨膨脹,這對經濟是有幫助的,理論上這個百分比的通膨應該是景氣欣欣向榮,物價上漲緩慢,工作機會增加,是好現象。但是一旦CPI超過10%之後,這個是危險的通貨膨脹,在這個時候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產生動蕩,物價上升飛快,但薪水工資相對物價來說,並不會一起成長,這時候若是控制不好,很有最後會變成惡性通膨。惡性通膨一旦發生的話,社會上的物價將會一日三變,可能短短一個月物價上漲就超過一倍,這時候社會金融體系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係遭到破壞,最後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臺。這也是各國政府最害怕看到的結果。而CPI是2%還是10%政府的政策也不一樣,2%的話,基本上政府就維持原樣就好了,不太需要做什麼,但是10%的話,基本上政府應該會升高利率,減少市場上的資金來降溫,目前中國大陸就是這麼幹的。
所以,若是美國政府引用錯誤的資料,將本來應該是10%的認為是2%或更低,不斷地將資金注入市場上,最後的結果就是將美國及全世界推入惡性通膨的道路上!

聰明的你,看著身邊不斷上漲的汽油,物價,媒體天天在叫油電雙漲,物價上漲,民不潦生,但是辛苦賺來的薪水卻是上漲無望,甚至相對物價而言還是下跌,媒體最近不是一直在報導說我們的"實質薪資"倒退到16年前,這些現象,很像是長期CPI處於2%的樣子嗎?拜託想一想好嗎?


QE不退場
美國持續發債
總有一天頂到國債上限
Fed想QE都不知道跟誰QE
把球丟給國會去爭吵
雖然最後國債債務上限一定會調高
但難免一場腥風血雨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