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為[賣方]發發聲----買方不要有[被害妄想症]

如果大多數人都有你所謂的被害妄想症。
搞不好,那就不是被害妄想症。可能是事實。
反正,買方想買便宜,賣方想賣高價,一直是人性。
何況親兄弟都明算帳了。
大家素不相識,買方多謹慎一點也沒啥不對。
投資嘛,就像你說的"盈虧自負"。
您的這篇文章只會讓買方覺得,"現在應該是買方市場"。
資本主義 如果那麼好 那麼公平 19世紀至今怎麼大多數國家都不採用純資本主義呢
社會主義又是如何興起的呢

Sppod wrote:
以下文字摘錄於維基百科(資本主義)(請注意此非絕對定義,但個人還滿認同的)


看文章要看完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自由市場是件好事,經常被用以正當化政府干預市場的理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指的是那些市場無法有效提供或分配資源及服務的狀況(舉例而言,當市場沒有按照某些人理想中的情況分配物資時,市場經常被指責破壞了道德或社會公平)。一些人認為自由市場如果缺乏「完全情報」和「完全競爭」,那麼政府應該對此施加干預(參見完全競爭)。經常被舉出的市場失靈現象還包括了壟斷,市場資訊來源的壟斷(例如內線交易)、或是價格詐欺。透過自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工資也經常被批評會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另外一個對自由市場的批評則是外部性的問題,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其中一方的行為在未被察覺的情況下負面或正面的影響到了其他人,最常被舉的外部性例子是污染。整體來說,自由市場在醫療健保、失業率、財富不平等、以及教育等領域分配物資的表現經常被批評為市場失靈。同時,許多被視為是資本主義體制的政府也會在市場中施加價格管制,因此干預了自由市場的機制。這通常發生在經濟危機的時期,又或者是在一些被認為是有重要戰略位的產品和服務領域—例如電力產業在許多國家都受到政府的沉重管制。許多知名的經濟學家也分析了市場失靈,並且主張政府的確應該承擔起平衡這些市場失靈的工作,例如透過市場管制和補貼的計畫。

台灣應該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
而是結合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味道

喵喵鼠兔 wrote:
每個人對市場多空都有不同解讀,沒有對與錯,他是個殘酷的零合遊戲,當買賣雙方權衡各種條件,你情我願買賣就成交,沒有必要把任何一方妖魔化,否則只是突顯自己對資本主義了解的不夠成熟......(恕刪)


言下之意是表示自己很成熟?
既然有成熟的手腕
又何必跳出來說一堆要別人不要將別人妖魔化?

是哪裡卡住了?遇到瓶頸了?

既然那麼有手腕?默默的去耍就好了,說那麼多要幹嘛?
既然那麼有手腕?還應付不了那些將別人妖魔化的人嗎?

有本事就去搞定啊~發這種聲,除了禿顯自己卡住了,還能有什麼?

真正厲害的人好像不會丟出這種言論吧?


george_ye wrote:
把房子當成投資標地就...(恕刪)


大推你的概念

照樓主的解釋
你也可以去炒作農作物阿
大宗囤積民生必需品以後番倍賣出
然後在回頭來說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
不用有什麼所謂的道德良知之類的...

我還是想說

房地產不該成為投資工具
政府應該出面干涉市場
以免影響多數人權益

想投資的有很多標的
黃金 鑽石 股票 基金 期貨操作
現在的政府的確對房地產炒作的限制還是太少了
讓房地產炒作的風險和成本低於其他標的
而高房價的影響卻是會限制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
畢竟賺錢的是少數人 影響的卻是多數人
自由的短毛 wrote:
大推你的概念照樓主的...

房地產不該成為投資工具
政府應該出面干涉市場
以免影響多數人權益
(恕刪)




chameleon_huang wrote:
您的這篇文章只會讓買方覺得,"現在應該是買方市場"。


+1

開價賣方開,其實愛開多少真的隨賣方高興

但是買方相對的有一樣的權利

搭的起來就可能買賣的成,搭不起來

賣方可以說買方痴人說夢話

相對的

買方可以說賣方痴人說夢話
只能說真的要投資 麻煩還是買股票八

放過房地產1馬
喵喵鼠兔 wrote:
我也算所謂的[半個]...(恕刪)
自古以來房地產就是投資工具.
我贊同買方要有被害妄想症的態度去買房,這金額不小的東西怎能馬馬虎虎.
特別是新聞看多了.
這跟現在去ATM領錢一次只能領3萬是一樣的道理.
很不方便對不對?台灣人自找的,您還在期待出門不必鎖門的年代回來嗎?
房屋不該過度淪為炒作的工具 炒作的利益都屬於不正義的所得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