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lycat wrote:
從根本來說,我們國家與社會,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極端功利的資本主義,顯然大有問題。要加以改變,而且必須從根源改變。從我們整體社會的信仰改變開始。
讓社會總財富極大化,結果是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裡。表面上平均財富/收入好像提高了,但在貧富差距拉大下,現在比以前讓更多人感到生活更困難。
照理說,讓國民享有起碼的生活水準與社會福利,應該是基本人權的一部份才對。但現在的社會卻變成,這是靠你的天資,努力,外加你的出身,關係,繼承的家產等等而來。由於錢賺錢更容易,因此有錢人家的子弟越來越有錢,一般人越來越窮。下層階級越來越難翻身。
所以,整個社會必須扭轉功利主義,所謂財富最大化的思想才行。當然,並非完全拋棄它,但也應該擷取社會福利國家的優點,照顧到所有人民的基本福祉。要做到這樣,就必須犧牲利益最大化的信仰。
要讓對社會有貢獻,特別是非金錢物質方面貢獻的人,享有更多的尊敬與照顧。寧可讓企業外移,也不要用免稅甚至倒貼的政策來補貼這些企業。無論如何,國內市場總會有人來經營。
像房地產政策,目的就不該是救業者,而是讓居者有其屋,或者居者有屋住(租賃)。稅收方面,不可獨厚富人與企業,應該是越有錢者要負擔更多社會責任。像現在的開放政策,不過是讓先進國家的跨國企業,賺走我們的錢,讓獨享利益的國內財團,將資金與工作機會外移。
衡量社會進步與否,該立即拋棄提高GDP的想法。應該用更寬廣的指標來衡量。至少,要衡量的話,也應該是國人薪資的中位數或眾數,而非平均值。要看貧富差距,還要看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拉大還是縮小。
回到樓主的相關主題。我覺得,要教育子女成為對社會有附加價值的人。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能創造多少,能貢獻多少。父母與其教育或要求子女要做到怎樣,不如自己以身作則。要求子女考試多少分,每天讀多久的書,練多久的琴。請自己示範給子女看。要求子女不追求名牌,不貪圖物欲,請親身實踐。
子女會認為,家人應該公平。如果家長都過得儉樸,小孩豈有要求過奢華生活的權利?那麼多小孩不願畢業成長,是因為工作之後生活水準只降不升吧!。也許,要讓他們期待工作,就應該只供給他們起碼的生活水準即可。這樣一來,工作之後的生活,才有嚮往,才有努力的動機吧!
至少,要衡量的話,也應該是國人薪資的中位數或眾數,而非平均值。要看貧富差距,還要看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拉大還是縮小。
事實擺在眼前就已經越拉越大了
另外通貨膨脹率也溫水煮青蛙了
這兩個加起來已經是死亡螺旋了
你用還要看以後的說法,太理想化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