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租屋與買屋,過了20年後會有什麼樣的差別!? (在12樓更新了近況)


stone790 wrote:
先來說說我的情況好了...(恕刪)


買屋租屋都好,個人高興即可(結婚後尚須考慮老婆感受及小孩生活環境),這種事情沒人說的準,20年後成敗自負

因工作關係,經歷幾次景氣循環也看了一堆血淋淋投資案例,有些話根本就是金融機構販售商品的話術,想不到很多人還真的信了,別太相信配息/定存概念/定期定額這檔事情,把投資時間軸拉長景氣循環、匯率、系統風險都會影響很大,另外贖回/買股時間點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投資心態,當投資本金損失到一個程度,配息這檔事情你就會忘了(相信我),然後氣的牙癢癢,想去把這些您認為的寶貝賣掉。

買第一間房買的是安心感、幸福感及對家人的承諾,房價漲跌其實是附帶的,除非是第二間房買來投資,比較不建議用理財角度去思考,惟負擔的起過的輕鬆才是王道。

看完之後其實樓主應該是想買房的,唯財務控管必須精準點(財務槓桿別太高),期許應該務實點(先買買的的起尚可接受的地方),相信你一定可以讓家人過的高高興興的。
patrizia0115 wrote:
你家女王應該就是想要...(恕刪)

的確,女人想要的就是這樣,記得前幾天看報紙,女性購屋的主導權越來越重了
看看這篇新聞吧,我都覺得我自己簡直就適合當個雲遊四海的大俠吧,去大陸工作也無訪
可惜現階段是不太可能拉,女王不放人啦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8/4/2nmhx.html


ejan1969 wrote:
所以結論是你買超過你能力負擔的房子了!...(恕刪)

前面帥大有提過,能買1200w就買800w,不要買滿,其實好像有些人誤會啦,500w只是個假設值而已,我們夫妻的存款也不到500w那麼多,我們夫妻也很關注要買多少錢的房子?,但是最後得結論就是,大概被洗出台北市吧,我爸那個內湖不到100w的年代已經過了,800w是我們的能力上限,我在台北可以買什麼樣的房子??

ray0808_pilot wrote:
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能賺的錢有限,有的人喜歡一個裝修精美的殼
有的人喜歡雲遊四海,看個人選擇吧

呵~正是我跟女王的寫照

hondahon wrote:
現在的台北市新屋, 每坪飆上100的似乎都很 "正常" (雖然我覺得不正常)
這個漲價幅度幾乎是每年10%以複利計算的結果!
而這個結果, 是讓我現在賺的錢無法買到小時後爸媽那年代買的40年民生社區中古屋!
您確定手上保有現金, 20年後一定可以投資獲利買到更好的房屋? 且沒有投資失敗的風險?

這是我最不願意面對的事實,也是我無法承受的事實,的確每坪飆上100的似乎都很 "正常",但是努力賺錢上班(我們公司沒有加班費,只能努力不遲到請假被扣錢),薪資要追上這種成長的速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很無奈也沒辦法,20年後誰也無法保證什麼,我只是想個辦法可以留在台北市但不需要這麼的辛苦...

nVidia_X wrote:
玩股票那才是風險大好...(恕刪)


你根本就沒看文

中鋼 中華 這些股票都是牛皮股

告訴你吧 如果中華倒了台灣大約有兩千萬人在貧窮線以下

樓主只要能夠忍住保守投資 複利起來生活也不錯 前提是能夠忍住

也不需要在高房價的年代勉強購入自己不想要的房子

其實樓主想買房 但是現在他喜歡的房子都太貴

或許貸款貸得起 不過會犧牲生活品質 寧願先選保守的投資標的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現在大家都叫你買房 就偏偏不要買
台灣對於房屋買賣的法規很寬鬆,很容易炒房。相比之下,日本跟德國限制超嚴格,就很難炒。台灣炒房,不是只有現在炒,從30年前到現在一直都在炒。台灣的房價一直都偏高,租金一直都偏低。買房自住根本就是賠錢。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那為什麼還是有自住客願意買房,因為爽度無價。自己有房子的爽度,當然是比租屋爽很多。

爽度這兩個字,你願意花多少錢買?

有些人願意用一千萬買。有些人只願意花一百萬。而且前者這類人在台灣佔了99%,後者只佔1%。所以台北的房價過去30年來一直狂漲。

樓主夫妻倆恰巧是兩種不同人搭在一起,這就很麻煩了!要怎麼溝通我也不知道。

djalvin wrote:
10年240萬收進來的還達不到購屋初期頭款..且10年內扣掉每月房租還要支付房貸4~5萬.....除了政府打房觀望中外,看了板大的文章更加強了信念....目前已經不再輕易的想要再購房了.. 把錢拿去買台X電、X鋼..等存款股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沒錯,這與我的想法雷同,在我第一篇補充的第一點我就提到了,房屋出租投資報酬率實在是很低,我個人認為,在高額貸款下來買房出租似乎是不太划算,偏偏整個大台北投資客這麼多,房價越墊越高,但租金卻不見增加,房子是需要養他,得靠後天的地方建設如捷運、科技園區等來提升他的價值,當然精華區地段那就不用說了,有財團跟大咖的在處理就是了...

Nikon F6 wrote:
但是看了將近三個月的房子、與一些北上發展、留學回國、離開北部發展,最後又回到北部的朋友討論,
發現真的動都動不了,實在離不開台北。賣掉離開就真的回不來了。

我也考慮過跟老婆辭職回她娘家接手我丈人的攤子,只是...哈~真的是實在離不開台北,我姐妹都不與父母同住,我怎能也丟下父母在台北去鄉下工作呢?? 被洗出去了,真的很難再回來了...


meridian wrote:
等你兒子20歲的時候再來跟你兒子講: 老爸活這麼大一把年紀還在租房子
想想你兒子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你心裡又是什麼感受??

說句實在的,如果我小孩20歲的時候,我仍在租房子,他問我為什麼"老爸活這麼大一把年紀還在租房子
?"我會把他打醒,搞不清楚狀況,有本事誰還願意租房子來供養房東‧台灣有太多清寒的家庭了,只是社會大眾都把眼光跟注意力放在那些住在帝寶等豪宅的人身上而已‧


hiram017 wrote:
寫的很夢幻,投資20...(恕刪)

恩...就不要在說那些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天曉得東區30年後會這麼繁華?? 我比較考慮到當下現實面而已,我只是不想繼續當夾心餅乾,也不想丟下父母然後被洗出台北市
有能力應該買,但不是現在。應該是在2008起漲之前,或2012之後再看看。

我住的樓上2008之前約400~500,08之後轉了2手成交1000多。

朋友社區的案例是兩戶打通原屋主賣1900W,仲介吃走拆開賣,賣1200W與1300W。

現在連看都不要看房。
我跟大大的狀況很像
年紀差不多,我也住家裡(只不過家裡我也還在付貸款)
現金比大大多一些,這5來投報率也遠比大大的大
不過5年前我有先買屋起來租人,以後有需要可以自己住

大大的意見很中肯
現在房價高漲的情勢這樣做其實是非常好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參考
但回推到5年前,可能就不適合了,對有些人也不適合
1.住家裡,無後顧之憂,賺的錢其實都是多的,錢賺起來沒壓力
2.家裡長輩沒有辦法提供支援,但也不需要自己供養
3.這5年來房價上漲遠大於7%/年

買房是長期的事,遇到景氣波動在所難免,投資獲利大大有獨特一套,也是可以獲利,只是萬一遇到房價上漲或是租金上漲,獲利相較之下可能就沒這麼漂亮了

理財規劃本來就是進可攻退可守,只不過大大退可守是家人幫你守,住家裡實質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支持,這是很多人都沒辦法的

長期來說
20年後大大現金會比較多
但我的總資產會比較多
??
20年後我是不知道啦,說不定到時候台灣都改用人民幣了
不過以現在來說...
住房東的房子代表我不能在牆上亂釘,不能裝大金的冷氣,不能花大錢裝潢,因為隨時有可能被請走.
只有自己的房子才可以大搞特搞
如果有人告訴你, 這條路一直走, 一定可以目的地.
你可以理解成, 就一直走, 不能轉彎. 結果前面塞車或前面的路壞了, 或車没油了, 你都不會繞一下路嗎 ? 避開塞車的路或找個加油站.

20年都租屋或20年都買屋 何者較好 ?
想也知道, 影響的因素很多.
個人因素, 外在環境因素可多了.

要100個人到100公里遠的地方, 開車可以, 走路可以, 坐火車也可以.
那個較省 ? 那個較快 ? 那個可以好好看路上的風景?
不一定吧 ?

有能力就會買房者佔大眾吧 !
就像帥大說的"有能力買1200萬的, 去買800萬就好"
但也有人租屋錢拿去投資, 結果有大富大貴的, 也有一貧如洗的.



hondahon wrote: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以台北來說, 房地產景氣循環至目前為止是不超過20年一定會轉一圈
這個轉一圈, 加上通膨、貨幣貶值等因素, 漲價可不只一倍!
60年代初, 民生社區一間房不到50萬,
70年代初, 安和路一坪大概10萬
80年代中, 安和路一坪大概35萬
90年代末, 安和路一坪大概85萬

拜託哦!
你po的這些價錢,用現在的角度來看,當然很便宜。
但是,如果考慮到當時的所得,還是貴的嚇人。

我來舉一例,民國56年,紡織業的女工一個月的薪資也不到300元,那有錢買50萬的房子呀。

不要再相信房價會一直上漲的言論了。

尤其是當戰後嬰兒潮逐漸凋零後 + 現在低的出生率


更是不可能。

也許精華地段的房價比較好(有撐),但那只是在精華地段呀!
平安、健康最重要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