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劉小姐酥胸上的「無房者,要挺住」和美腿上的「花不澆必自枯、房不買價必降」與大家共勉,
少女酥胸任殘友寫字 稱為公益獻身
2011年02月28日 19:19 蘋果日報
原籍四川、在香港讀書的17歲兼職模特兒劉逸曼,頻頻在街頭裸露性感炒話題,已成功引起注意,還博得「公益美少女」名號,最近已有不少活動洽談找她表演。
她曾僅穿內衣、在深圳街頭舉牌表示,誰能讓房價下跌,就提供自己酥胸給他躺8小時,情人節時又提燈廣告,表示若有房產老闆能在情人節讓房價下跌5成,她可以當臨時情人,供他親吻8小時。她還提供自己的嫩胸、玉腿讓殘疾人士提筆寫字,引來大批民眾圍觀。
雖然不少路人對她指指點點,但她仍不在意,直說「願意犧牲色相,為社會公益奉獻身軀。」
劉逸曼提供雪白胸口、大腿讓殘疾人士寫字,引起圍觀。翻攝網頁
劉逸曼曾僅穿內衣,在深圳街頭抗議高房價。翻攝網頁用意和
Nelson5 wrote:
其實褲子故事和酥胸任殘友提書的用意是相同的 (見以下新聞和連結),
引劉小姐酥胸上的「無房者,要挺住」和美腿上的「花不澆必自枯、房不買價必降」與大家共勉,
少女酥胸任殘友寫字 稱為公益獻身
2011年02月28日 19:19 蘋果日報
原籍四川、在香港讀書的17歲兼職模特兒劉逸曼,頻頻在街頭裸露性感炒話題,已成功引起注意,還博得「公益美少女」名號,最近已有不少活動洽談找她表演。
她曾僅穿內衣、在深圳街頭舉牌表示,誰能讓房價下跌,就提供自己酥胸給他躺8小時,情人節時又提燈廣告,表示若有房產老闆能在情人節讓房價下跌5成,她可以當臨時情人,供他親吻8小時。她還提供自己的嫩胸、玉腿讓殘疾人士提筆寫字,引來大批民眾圍觀。
雖然不少路人對她指指點點,但她仍不在意,直說「願意犧牲色相,為社會公益奉獻身軀。」
劉逸曼提供雪白胸口、大腿讓殘疾人士寫字,引起圍觀。翻攝網頁
劉逸曼曾僅穿內衣,在深圳街頭抗議高房價。翻攝網頁用意...(恕刪)
用意是相同的嗎?
只是要喊跌房價?
只是要譁眾取寵?
您有好好看過我的文嗎?
N兄您發文的用意讓人越來越困惑?
會不會太貶低我了?
一個故事裡面,可以有很多的聯想和明喻 暗喻,也可以有我自己都沒想到的衍申
而我也絕對不是只是要喊跌房價,然後好讓我進場買房
==========================
雖然我第四頁的文章說的夠明白了,我還是提供懶人重點
1. 這國家的方向已經錯了
2. 你看到的經濟復甦,有多少美麗的數字,其實建立在這泡沫幫你美化的結果。真實的產業是衰退還是成長??
3. 房價只是一個表象,民眾買不起房子也只是一個表象,我的重點在於根源,在於這國家長久發展的根基,
是不是在我們每天只知道爭吵這些表象問題時,台灣的賺錢的產業,仍默默的一點一點的被搬移出去
4. 理想的狀況是:產業分工。產業升級。泡沫在別的國家產生,而其中虛漲的經濟來購買我們國家的產品。
5. 現實的情況是:產業出走。產業鏈失散。泡沫在我國產生,虛漲的經濟數字,讓我們蝕老本而不自覺。
6. 你再去想想當年發消費卷的情形吧,大家都瘋了嗎?不覺得很可笑?政府也成功用煙霧彈政策,讓大家為表象問題疲於奔命。現在你能冷靜思考了嗎?
omio wrote:我要講的仍是比重的問題,手上有超過一間房子的人為數不少,但是這些人的目的都是囤積嗎?手上有2間房子的人算不算囤積?就算是好了,請問這些被囤積起來的房子佔總存量的比重有多少?
上一篇回應說的是"本...(恕刪)
你說計較數據是種盲點,那樓主完全不看數據是不是也是種盲點?盲點在於,你所推導出來的一切結論可能是立基於一個不存在的前提(比如說也許沒有囤積現象,或是雖有囤積、但是房價的上漲與囤積無關)。
很多人會說台北的房價泡沫最後總是要破的,這句話乍聽下很有道理(也是很安全的說法,反正100年後再破也是符合說詞),但是最大的盲點有二,第一個盲點是假設的前提要是事實,也就是台北的房價泡沫為真,要不然其後所推導出來的結論就沒有意義了。第二個盲點是破的定義為何?跌10%?跌20%?還是崩盤?
樓主說別人被媒體所洗腦,問題是樓主所陳述的囤積、泡沫是從何得知的?純粹是種感覺、還是因為很多人都這樣說,這樣何嘗不也是被媒體洗腦嗎?樓主口口聲聲說炒房,樓主真瞭解房要怎麼炒嗎?還是又是人云亦云呢?
omio wrote:我覺得你把問題範圍搞的太大了,一個台北市房價的飆漲可以推論出這麼多結論?我看不出這些跟房價飆漲之間的關連性,而樓主也提不出數據來佐證,這樣下去好像也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1. 這國家的方向已經錯了
2. 你看到的經濟復甦,有多少美麗的數字,其實建立在這泡沫幫你美化的結果。真實的產業是衰退還是成長??
3. 房價只是一個表象,民眾買不起房子也只是一個表象,我的重點在於根源,在於這國家長久發展的根基,
是不是在我們每天只知道爭吵這些表象問題時,台灣的賺錢的產業,仍默默的一點一點的被搬移出去
4. 理想的狀況是:產業分工。產業升級。泡沫在別的國家產生,而其中虛漲的經濟來購買我們國家的產品。
5. 現實的情況是:產業出走。產業鏈失散。泡沫在我國產生,虛漲的經濟數字,讓我們蝕老本而不自覺。
6. 你再去想想當年發消費卷的情形吧,大家都瘋了嗎?不覺得很可笑?政府也成功用煙霧彈政策,讓大家為表象問題疲於奔命。現在你能冷靜思考了嗎?
你說國家的方向錯了,我想台灣已經脫離計畫經濟的時代了吧?況且這個議題似乎該是總統府層級來參與的,雖然小弟對此也有些許看法,不過講下去大概就會離題了,假如樓主另起一文,小弟會樂於加入討論的。
太多人愛講泡沫這2個字了,我想始作俑者應該是張金鶚教授的泡沫論,張教授是提出他自己的模型去計算出一個數字,請問你的泡沫如何計算出來的?別又說計較數字有盲點了,泡沫美化了經濟數字是你提出的,講的這麼肯定,總該有點根據吧。
真實的產業?這句話很玄,難道有虛擬的產業嗎?建築業、仲介業、營造業這些有那個不是真實的產業?
產業問題的話,議題太大了,小弟也有些許看法,不過我看不出跟房價飆漲的關連性,談下去恐會離題了。
但出現的問題會是甚麼? 基本工資一個月十萬, 企業不是外移到國外, 就是只能倒閉, 於是基本工資5萬台幣, 失業率可能是可能超過15%, 失業人口接著就產生了社會和治安問題
房價拉到人人買得起, 你是建商, 蓋房子沒有利潤可圖, 你還會推案嗎? 你是地主, 蓋房子的利潤微薄, 你的土地會拿來蓋住宅還是養著? 你是屋主, 當初房子一千萬的買的, 現在要你300萬賣出, 你會願意嗎? 就算你是投資客被斷頭, 資產最後會是會落在一般住戶手裡, 還是落在銀行手裡? 建商不想蓋, 地主不願賣土地, 屋主不願意降價求售, 你會說, 那政府出面來蓋吧, 請問一下, 同樣是在台北工作, 政府蓋了萬華, 信義兩個平價住宅, 為什麼你可以住信義區, 我就要去萬華區? 為什麼你可以分配到, 我卻還在排隊? 到最後還是鬧哄哄, 市政府還是得落個罵名.
這邊可以看出來的是, 只要還有需求, 如果供給又緊縮的話, 房價的下跌的空間不大, 因為建商, 地主, 屋主和銀行的籌碼短期間根本不會釋放出來, 房價短期的下跌, 如果配合調低貸款成數, 最後只是造福目前口袋深而且空手的投資客
那是甚麼造成目前所謂228檔期交易冷清?, 答案是預期心理, 也就是多數人認為開徵奢侈稅, 房價應該會下跌, 所以就趨於觀望, 以台北市來說, 真正大戶的投資客早就少之又少, 減肥名醫現在買的是店面, 買的多, 但是卻賣得少, 之前整片買進逢甲商圈店面, 他的貸款成數是5成, 自備款五成的投資客, 他的抗價能力是遠超過一般買房者, 另外大部分的所謂投資客多是散客, 像是新竹地區有幾家高科技廠商的員工喜歡團購, 而且為數還不少, 其實這些人本身就已經有住宅, 大概就是額外買個三戶五戶的當作投資, 所以這樣的團購或者說是業餘投資, 往往集結起來一次可以買個10來戶, 這些狀況尤其出現在幾個名氣還不差的建商推案上面, 這些建案大約都在50戶上下, 一次被買個15戶, 20戶的, 往往潛銷期就已經賣了四成, 這些人口袋還夠深, 短期的房價下跌會不會讓這些原本多金的科技老貴 (新進的科技人員可能口袋還不夠) 斷頭或者發生財務困難, 也不至於弄到必須大幅降價求售的悽慘狀況, 新竹房地產會不會崩盤? 除了上列情況以外, 我一個兼職投資人的朋友(正職是半導體廠的處長)跟我說, 他們這一兩年擴編了3000人, 當然這些人可能會是U公司流到T公司, 但是初就業的人就佔了6成, 這只單純是這家公司的個案, 如果加上其他太陽能廠, LED廠, 台元後面幾期的新進雇用員工, 除非是大幅推案, 新竹永遠還是有人在喊買不起房子 (意思就是說有購買意願的出現)
ejan1969 wrote:
我覺得你把問題範圍搞...(恕刪)
Nelson5 wrote:
但出現的問題會是甚麼? 基本工資一個月十萬, 企業不是外移到國外, 就是只能倒閉, 於是基本工資5萬台幣, 失業率可能是可能超過15%, 失業人口接著就產生了社會和治安問題
(恕刪)
你的言論 看似有理, 但是漏洞百出
台灣若基本工資10萬, 那麼企業都要外移? 都要倒閉??
那美國英國日本 工資這麼高, 為什麼他們國家的企業能夠不倒光光?
為什麼?
Nelson5 wrote:
那是甚麼造成目前所謂228檔期交易冷清?, 答案是預期心理, 也就是多數人認為開徵奢侈稅, 房價應該會下跌, 所以就趨於觀望, 以台北市來說, 真正大戶的投資客早就少之又少(恕刪)
為何交易冷清??
這是恢復常態啊
空屋那麼多, 如何能交易熱絡??
本來就是供給市場有問題的一塊
之前的交易多, 就是 文鳥 和 褲子 這類的故事一樣
你以為交易市場上的真的有那麼多人需要買房子來"住" ??
Nelson5 wrote:
這些建案大約都在50戶上下, 一次被買個15戶, 20戶的, 往往潛銷期就已經賣了四成, 這些人口袋還夠深, 短期的房價下跌會不會讓這些原本多金的科技老貴 (新進的科技人員可能口袋還不夠) 斷頭或者發生財務困難, 也不至於弄到必須大幅降價求售的悽慘狀況,(恕刪)
所以這些行為是正常的購屋行為?
還是我早就說過的壟斷 屯貨行為 ??
那這行為 是對? 是錯?
因為有錢賺, 錯的事情就會變對的?
因為那些人有頭銜 穿西裝 開名車 , 錯的事情就會變成對的?
現在不是財務困不困難, 要不要殺頭的問題
是預期放著都會有賺頭, 那麼就有人以為這是一種"投資"
若是
像我前面的例子, 這國家是有在正確發展的, 錢 放在其他地方, 可以幫國家發展產業 , 也能賺到錢
然後, 若放在房子, 反而會是正常的折舊,
誰會把錢拿去買房子折損?
這時候, 房市的供應, 才是回歸正軌
耕者有其田, 居者有其屋
不就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Nelson5 wrote:
政治和經濟就像手裡的鳥, 捏得緊怕它斷氣, 拿太鬆又怕它飛了, 當家做主的有當家做主的考量, 如果要討好老百姓豈不容易,(恕刪)
這不就是那些銀行家的嘴臉
何為民氣可用?
國家是誰的? 有錢人的?
商人有商道
好的商人, 國家和人民都想要留
炒作 屯貨 壟斷 民生需求物品的商人
還有啥好說的?
你以為台灣只有建築業??
但若政府繼續放任
還真的大家都去搞建築了
誰要借錢給其他創新產業??
丟給建築業, 穩賺不賠, 哪家銀行那麼傻不想賺?
反正政府不管啊??
說到底
這事情有這麼難嗎? 反彈的力道, 還不就是那幾個搞建築的, 和一些跟他們勾結的民代
你們看看接下來電視上會有哪些立委跳出來開記者會, 就大概知道哪些可能有利益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