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an1969 wrote:
通貨緊縮,我印象中目...(恕刪)
其實經濟學的東西真的很複雜,
您這篇我大致覺得有一定深度,
但再看得深入一點的話,物價其實會因商品型態不同或企業經理人思維的不同,而各自走向愈高或愈低的兩個方向,
在一個萎縮的經濟環境裡面,有些商品是可以逆方向操作的,就是抬高物價,並提供更好的附加品質,
專攻有錢人市場,所以就演變出貧富兩種市場.
50塊或39塊便當是一個值得參考的重要資料,
在台灣如果真的要看這類情況,夜市的情況應該會更精準.
通縮,有人提到早已發生,我的看法是,其實在貧富差距愈大的社會裡,
就是會漸漸形成兩層的經濟變化,一種是通膨,一種是通縮,兩者是同時存在的,
我的意思是我們在定義一個國家是處於通膨或通縮是看整體性,
但實際上的狀況是兩種現象同時存在,兩者互為拉鋸,何者比例高,國家整體就是進入那一個狀態
這是一個在臨界區狀態的拉鋸.主因則是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
--------------------------------------------------
您上一貼回應,
大陸貨的進入與本土貨的下跌,兩個因素下,其實會比單純結構下的通縮,情勢更為嚴竣,
所以惡化速度會加快,您覺得呢????
----------------------------------------
在前幾樓有人提到,日本這10幾年雖然面臨很大的危機
但仍有微度的經濟成長,如果您再深入去探討,這點跟他們企業願意扶養員工,
願意與員工共體時艱有關,就算企業所得的利潤已大不如前,但也不輕言解聘員工,
台灣這樣的企業有,但比例上是多少??大家都是活生在這塊土地上,心裡應該有個底,
目前日本的老人比是22.4%左右,之後還會攀升到30%以上,
-------------------------------------------------
我提出蠻多自己對經濟體的看法,有人會勿以為-----我在打壓投資客投資房地產,
我這邊必須鄭重釐清問題,在一個健康且制度健全的國家裡,投資客投資房地產,不僅無過,且是經濟進步的一大功臣,
為何這麼說??當建商推出建案,投資者先行買下,
一來可讓建商有更快更充裕的資金去推動下一波的發展
二來可讓頭期款尚為不足的年輕一代,視自己的收入來評估自己的需要,有更多時間準備,
意思是有一兩年的時間去做自己的規劃,
是要買A區或B區,兩房或三房等等,自己約幾歲成家,
有更多現貨物件的選擇空間,可以選擇到更滿意的地區與房子.
兩者下來,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才會快速,國際的競爭力才會提昇,
投資者是扮演一種微調的角色,利於買方賣方,也利於自己.
但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市場資金愈來愈多,可投資的金融物品愈來愈少(因經濟成長在趨緩),
才會造成今日我們社會的問題,房價過高,年輕人無力置產,少子化現象.
主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主義裡,一定需要有比較富有的人存在,有資金才能推動產業的進步
才能提供就業,形成一個良好的進步循環,
但貧富差距的極限在何處???個人認為這點是視我們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為一個憑據,
科技成果愈豐碩,我們社會可以承受的貧富差距可以愈大.
至於科技成果,如何評估,大概是需建立幾個指標來評定,這是另一個課題,目前想到的不多,
主要是在成果這兩個字義上,非科技唷!!!勿解讀錯誤,但大方向,最高考量點,應該會是
總生育率能達成2左右為指導原則.
---------------------------------------------
至於如何控制住貧富差距,其實我的答案很簡單,分級課徵-----資產稅-----
意思是包括現金,包括土地房子一切的資產都必須苛徵,
當然這樣的資產稅不宜每一年苛徵一次,可能3~~5年一次為宜,
當然一旦有了資產稅,現行的所得稅應該會調降,現行的遺產稅也可以直接取消掉了,
只有課徵----資產稅----才能真正去控管住貧富差距,逐年讓貧富差距擴大的速度放慢,(因科技成果在進步,貧富差距放大,單以國家競爭力來看是有益的,這一行其實還有探討空間)
一旦真的做了----資產稅----那稅制將整體全面檢視.
所謂的"""資產稅""""並不會課徵太多,勿擔心,資產稅跟所得稅是不一樣的結構,
資產稅可能最高的級距最大的幅度約1~~2%之間,視幾年課徵一次為定,
最低級距應該會在0.X~~0.X%之間,一樣視幾年為一次的課徵期來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