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住透天的你】願意花50萬 裝太陽能板嗎 ? (20坪約6千瓦)

SET610 wrote:
據台電總經理說核四目...(恕刪)




2800億 如果全拿來弄太陽能
2800億台幣 除50萬台幣 = 60萬戶透天

每一戶能發6000度電/年

60萬戶每年可以發 36億度電
核四 每年可以發190億度電

差五倍

核四容量好像是260萬kw,但是這是紮紮實實的260萬kw
太陽能容量要扣掉晚上不發電,下雨陰天不發電,大概只能算1/4-1/5

SET610 wrote:
據台電總經理說核四目前已經投入2800億新台幣,
這可以換成多少KW太陽能,
好像是3百多萬KW(280,000,000,000/500,000)*6KW。
不知道有沒有算錯。(恕刪)
現在有公司在作他出設備你出地方的方案
一般的方案是你花錢跟他買太陽能發電那些裝置
然後你自己可以賺賣電的錢
另外一個是他出設備裝修那些錢
不過是公司它賺賣電的錢

想要環保愛地球兼省修漏水、隔熱的錢的朋友也可以參考
至少50萬妳不用出就能享受隔熱防水的效果~

stish wrote:
核四容量好像是260萬kw,但是這是紮紮實實的260萬kw
太陽能容量要扣掉晚上不發電,下雨陰天不發電,大概只能算1/4-1/5


下雨及陰天之外, 還要扣掉太陽斜照的損失
(就算有追日的也會因穿透大氣層厚度增加, 斜照時效果減低)

另外如果週圍有其他建物, 樹蔭等遮避, 或是落葉與灰塵等都會影響
以 Wp (晴天正午直射日光基準, 入射日光強度約每平方公尺 1,000W) 規格計算,
用 1/6 抓 (相當於每天正午日光四小時) 會比較好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追焦式應該是有的(樓上已有人回答),價格不便宜,但我個人也認為有DIY的可能性。
畢竟能追焦的核心關鍵就是赤道儀。而這的確可以DIY做出來。
之後就是讓所有太陽能板的角度,與赤道儀同步的機械問題。


這東西的關鍵不是赤道儀, 也不需要任何 Sensor

你只需要一個時鐘, 以及驅動用的 Moving Parts (馬達與滑軌轉軸) 就好

未來 400 年每天太陽會怎麼跑你根本不用去追. 太陽不會亂跑,
哪個時間需要轉什麼角度一開始就可以寫好放在控制系統裏了.



追日太陽能系統的成本問題, 主要是在 馬達等機件的價格和可靠性


==

另外以節能來說, 建築物加強保溫和隔熱是一個很可行且值得的方向沒錯.
只是一般來說, 新建的房子才比較適合考慮這個.
已經建好的部份, 很難要人改裝來加強建築物的保溫隔熱
(改裝工程的麻煩, 對日常生活的干擾, 以及大量的預算)
metta-sati wrote:
60萬戶每年可以發 36億度電
核四 每年可以發190億度電
差五倍


核四你忘記算

2800億後來又追加450億 現在停工又要追加120億

燃料棒 還要另外買。每年顧問費、 核後端基金與關廠費用都不算在建廠費用中
委託別人處理核廢料價格。
燃料棒價格每年都不同,現在報35元 幾年前是75
價格可能依照石化期貨跟著走高。

太陽能每年會衰退1% 但是維修其實也不高,比核能廠大修還便宜。


ps :核能廠換1個螺絲都要幾百萬。 搞一些固定架也要幾千萬。
stish wrote:
核四容量好像是260萬kw,但是這是紮紮實實的260萬kw
太陽能容量要扣掉晚上不發電,下雨陰天不發電,大概只能算1/4-1/5


這其實有問題。

發電廠(不只核四,任何發電廠都是)發出來的電,如果沒有被用掉就會被浪費掉。
考量到夜間跟白天的用電量差異,如果發電廠沒有因為日夜間而浮動增減發電量,那幾乎可以篤定的說,晚上發出來的電有不少都浪費掉了。

但如果智慧電網有推成功,多餘的電力可儲存,並留到需要的時後再使用的話。
也就表示電廠可以做小一點,不但能拉高運作效能且節省預算,也可以減少火力發電相當多的碳排放。
另外這也表示太陽能跟風力這些無法24小時都供電的能源,也可以24小時不間斷提供能源了。

太陽能其實還有不少的潛力。
透明並可取代一般玻璃的太陽能板是一個躍進。(已有成品利用紅外線發電,因此可以作成透明的)

另外一個看到,正在研發中的大耀進則是太陽能漆。
這玩意就跟一般油漆一樣,可以用刷子漆上一般牆面,然後這堵牆就可以變成太陽能版開始發電!
可以想像一下,每個建築物的牆面與電線桿如果都會發電,聚沙成塔效果會有多大。
當然以現在研發的進度來看,距上市應該還有不少的時間就是了。
(耐用度是目前一大問題)

另外目前發電的效率,老實說,很差。
如果有廠商能辦到30%,就已經是嚇死人的成就。
希望早日有更好效率的技術,能儘早被研發出來。
(有點好奇奈米化會不會有所幫助...)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如果智慧電網有推成功,多餘的電力可儲存


智慧電網和存電是兩個不同的議題
智慧電網在於盡量控制, 不要發出過剩的電力

至於要將過剩的電力存放或回收, 需要的是物理的存電手段, 而不是智慧電網
要勉強說的話, 智慧電網在這方面的幫助,
只是增加電力在供電網路上可以反傳並計算回溯電價的能力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這其實有問題。發電廠...(恕刪)


你的說法扯到了 電的價值問題
核電是24hr運轉,無法停機,所以當用電量不大的時候停機的會是火力發電 水力發電機組,當尖峰時啟動火力機組來補足用電缺口

那麼,一樣是發電,為什麼火力機組的利用率只能在尖峰?如果是民營火力發電業者,當然希望投資的機組能24hr運轉,這樣才能攤提成本

所以在核電太多的情況下,核電所發的電價值就應該比較低,火力發電的電就應該能賣比較高的單價,這是市場供需問題

回到太陽能發電,當太陽太大,發電量太多也一樣有這樣的問題,在發電端也有所謂的分時(尖峰時段)分類(發電種類)計價,只是在台灣發電業者只有台電一家,這樣的多樣性市場機制並不存在

要能做到分時計價(不論發電端或用電端)智慧電錶就是必須的,智慧電網是不能儲能,電力儲存跟智慧電網是兩回事,完全不相關

智慧電網的能力是能做到分時計價,離鋒電價算便宜點,尖峰電價貴點,利用這樣的價差來驅動用電者調整用電習慣到離鋒時段,這樣就可以避免建設一堆發電容量,但只是應付短短幾個小時的尖峰負載,能提高機組的使用效率

太陽能發電還有很多方向可以努力,現在商業太陽能發電的發電效率大約只有15%,就是說只有15%的光能能夠轉換成電能,好一點的模組做到18%就已經算超高效率了,那些做到30%效率的 都用在太空,或太陽能飛機上,未來隨著新技術的發明,發電效率肯定還可以往上提升,也許20年後效率可以達到50%,這樣太陽能發電會更有機會取代傳統發電 或核電

除了效率的改善,另外的方向就是利用太陽的熱能,太陽能發電只用到太陽光,對於熱能並沒有使用到,如果未來結合太陽輻射熱能的利用可以更加提升太陽的能量利用率,把熱能帶走了,太陽能電板的發電效率也可以更好

總之,太陽能的利用現在還只是利用了小小的一部份,若未來的太陽能捕捉技術能大幅度改善,太陽能也許是另一個人類的救贖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另外目前發電的效率,老實說,很差。
如果有廠商能辦到30%,就已經是嚇死人的成就。


非矽基的很久以前就可以超過 30% 了
(GaAs 等, 採多層結構時, 用在人工衛星上等航太領域)

至於現在量產矽基的效率停在 20% 前後, 主要是成本經濟效率問題,
以及物理上的極限 (該材料的量子能隙) 限制的問題
  • 6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