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這是好消息嗎 青年安家房貸 擬提高到700萬 延長到40年

馬賽克 wrote:
好奇問一下
不知道這...(恕刪)


台灣目前的整體實質薪資是負成長
所以目前比較多數的人薪資是趕不上CPI的曲線

這又牽扯到台灣產業最大宗的製造業
比毛利率高的技術品牌,目前企業競爭力跟國外比偏弱(輸給美德日韓等工業大國)
比毛利率低的代工技術,整個東南亞在人力成本上佔優勢(大陸、印度、越南等)
又沒發展不容易取代的獨特行業(北歐、中東等)、觀光業(西歐、中歐)
所以現在的台灣剛好卡在中間,只能說在夾縫中求生存

台灣從以前到現在從來都不是什麼技術大國
我們的經濟可以經歷了民國60~70年代的爆發期
靠的就是便宜的人工,但當薪資越來越高時,企業利潤就越來越低
加上隔壁的大陸開始開放外資大量進入,代工廠開始大量進入大陸產業
所以現在大陸正在走台灣以前走的路線
而台灣卻被以前自己的路線給卡死了
但技術又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
所以薪資開始飽和上不去
只剩下可以不斷突破個人競爭力的人可以打敗大環境
擊敗台灣的CPI成長曲線

台灣是個小島國,經濟發展成長最需要的就是出超貿易
只是現在大家發現炒房最不需要高深技術又可短期獲得驚人的獲利
所以不論企業或是個人,大家都在瘋房地產
並不把中心放在本業上,所以競爭力反之下滑
發展下去,台灣整體經濟當然表現不好

這種是幾十年來的台灣產業經驗累積出來的經濟架構
換政府,有用嗎??
我希望有用,但一點都會不期待有什麼改善...
非常中肯的評論
國家競爭力說得非常實際

當家庭負債佔GDP比例達到83%的這個時候
繼續玩下去到底要帶領台灣去哪裡?

只有當有朝一日不動產的預期報酬下滑時
才有辦法重新來過
面對台灣的困境,政府的腳色又是什麼??

當台灣經濟成長率放緩,薪資開始停滯但CPI指數不斷攀升時
人民痛苦指數開始升高,怎麼辦?
開始罵政府害台灣經濟發展受阻,叫政府想辦法

因此可以看到政府的兩手策略啟動
對於勞方,減低固定支出,例如提高免稅額、降低最低級距的所得稅百分比
但是因為薪資沒增加,普遍民眾無感,所以罵政府無能

另一手對於資方,降低營業成本,希望能提高企業獲利改善企業競爭力
所以降低營業稅、針對某些企業進行補貼、調降利率等
同時鼓勵資金進入台灣市場,希望這些資金可以成立企業增加就業人口
所以也降低遺產稅等富人稅,也希望這些資金回流台灣之後可以活絡經濟

但是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這個國家的"根"
台灣的頂尖人才太少
有待過學校研究室的都知道,一到國際研討會或期刊發表,台灣厲害的永遠都是那幾間實驗室
大部分的實驗室都是看到別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只希望從別人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一點可以突破的點
原創性研究與技術太少
而這批教授、學者、碩博士班學生進入職場之後,自然無法研發出"關鍵性專利"
然後只要台灣企業一拓展到國際市場,就開始被國際大廠提告侵犯智慧財產權
從以前的DRAM、面板、一路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所以最後只有代工最安全,但是代工毛利又因為大陸這個競爭對手
最後產業獲利一直無法有效改善,員工薪資也無法隨之增加
對於老百姓,一樣無感,所以罵政府圖利財團

而目前就如前面所言,台灣的代工除了高階技術的代工如台積電,
基本上已經進入產業飽和期,加上隔壁的大陸大開資本市場
台灣的這些財團、大老闆就算把資金引回台灣也不敢玩這種快爛掉的紅海市場

又因為台灣資金開始氾濫,所以內需市場反而膨脹,
這段期間服務業反而在薪資上有顯著的增加
之後大財團開始進入銀行、壽險業
同時成立一堆投信、投顧、資產管理公司大玩房地產
放款、貸款兩頭賺,當房地產炒起來之後
進入多頭市場,就開始連投機客、自住客一窩蜂湧入
而這時政府發現問題後,但是必須站在中立的角度
不能助漲也不能助跌
最多就是採取一些防止投機炒作的惡意商業行為
降低第二棟房屋的貸款成數、奢侈稅等增加投機客的轉手難易度
降低單區域的住房需求,像合宜住宅、捷運線從台北一路到新北
慢慢地要一路延伸到桃園等
只是當市場處於多頭局勢下,再多的政策只能減緩漲勢,
且又不能附加太多逞罰性稅金,不然市場反轉時會增加崩跌的力道
但是後面的青年人又想買房,怎麼辦
只好推出優惠房貸措施,降低真正有自住需求的人民的門檻
但是又要被罵政府殘害年輕人

最後變成現在這樣的局勢
房價被資金灌到高不可攀、人民所得還是無法增加,但是財團卻越來越有錢
從結果論來看,是很容易可以聯想成官商勾結、聯手殘害老百姓
但是如果只是去看政府的一切措施,其實只是想改善台灣經濟的大環境
但是局勢卻不如原先規劃的發展,我們的"根"卻每天只想找戰犯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個人競爭力呢?

不過目前房市感覺高點已經很接近了,回檔也是遲早的事
還沒買房的人我建議先等等,租個幾年,或是往房價低的地方發展吧
台北我覺得已經不適合中產階級買房的地方了

其實這兩篇回應應該置頂
非常貼切以及實際的評論

我相信初期用意是對的..
但後期變成利之所在時..必定會衍生出一些問題
過去歷史來看..持續下去一定會出包

另外
資金方向已逐漸明朗
就算還會再來一次..但到年底趨勢應該也會明顯
加上亞洲包含中國人口紅利都在2015年左右
也許明年1Q就會感受到

大家都認為美國人最愛花錢..負債多
目前美國家庭負債佔GDP比是85%
台灣5月的數字是83%..

這時候不應該降低門檻..反倒應該提高門檻
只希望不要太多人受傷
davidstrath wrote:
我相信初期用意是對的..
但後期變成利之所在時..必定會衍生出一些問題
過去歷史來看..持續下去一定會出包


權與利會使人腐化
所以部分的官員與財團掛勾貪污,這是資本主義下的必要之惡
至少目前看來決策核心人員以及施政方針並無太偏袒勞方或資方
或許結果還是無法有效改善台灣經濟環境
只能說政府目前做得或許還不夠好,但是他們並不壞
至於最後如果台灣經濟崩壞,其實大家都有責任

所以我覺得其實日本這波消失的20年經濟經驗
其實有台灣值得借鏡的地方,以時間來靜待局勢的變化



davidstrath wrote:
這時候不應該降低門檻..反倒應該提高門檻
只希望不要太多人受傷


置於門檻問題,就是兩面刃的政策
拉高門檻,
人民會抗議"居住正義"(),認為還款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還沒搭上房產列車
而且因為交易量短少,政府的稅收也會跟著縮水,財政上容易吃緊
降低門檻,
銀行呆債風險會提升、個人還款能力出問題,最後會有一堆問題家庭
但是相對可以活絡資金流動,可以穩定市場的波動

這也是目前政府最大的問題,他們想滿足所有人,或是讓大眾的反對意見少一點
所以一些的政策容易做半套,怕做足了另一方的反對意見聲音太大
但是卻沒想到做半套的結果,就是很多政策只搔到癢,反而會讓大家都不滿意

至於貸款年限的問題,其實我個人認為中產階級的家庭還是會用20年房貸
反而是越有錢的才越想用40年房貸,不過他們資格應該也不符合
所以就算有40年房貸,基本上使用率應該很低

Gullit168 wrote:
權與利會使人腐化所以...(恕刪)

我倒是覺得~如果政策出來的話
銀行可能會要求貸款40年要有連帶保證人
降低呆帳風險

另一種可能性比較小~
兒女不能拋棄此債務繼承權
這個應該會跟現行法律牴觸吧~~
大家喊打房, 打房打到了小小的自住者,, 但我還是認為現在的局勢看來, 政府(含央行)在各種現實的前提(環境)下很難做的更好了, 要怪要怪那失落廿年嗎?臺灣人民自找的..

隔壁棟的房貸問題..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56&t=3147321&p=8
Gullit168 wrote:面對台灣的困境,政府的腳色又是什麼??
一步步靠近了..唉....

美國就業報告優於預期 黃金缺少避險買盤 每盎司大跌逾30美元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3-06-07 22:26:58
所以我一開始就說過
台灣的資產泡沫現在只剩下的問題是
"何時會發生破掉"
  • 4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